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向雷锋同志学习”——谨以此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作者:陶克 发布时间:2023-09-27 07:10:3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夜深人静。中南海的灯光又是一夜没熄。毛泽东主席是怎样挥笔草书“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不得而知,但那潇洒的题词,可以看出书者的喜悦。

  1963年2月22日,值班警卫员一早打电话告诉林克:“主席让你来一下。”林克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林克来到,毛主席从他身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他。林克一看,毛主席已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题词竖写两行而成,左边一行3字“向雷锋”,右边一行4字“同志学习”。左三右四,书写难以对称,但毛主席的题词布局和谐,尤其是“雷锋”两个字挺拔伟岸,潇洒美观,好似一个美好可爱的青年人就站在你眼前,字像人,人如字,活龙活现,可谓一绝。“雷锋”右边的“学习”两字,写的遒劲有力,又与“雷锋”两字形成关联整体,也可以读为“学习雷锋”。林克顿时被吸引住了。

  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林克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是嘛,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林克回到办公室,马上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题词。

  “杂志社唯一的一台轿车立即出动,我们捧回了毛主席的题词。大家那个高兴劲呀,就别提啦。想动手摸摸,又怕弄脏了。随后赶紧制做了镜框,将题词镶了起来。”邢方群回忆起这个情景,犹如眼前。

  有了毛主席题词,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又研究,是独家发表,还是与其他新闻单位一同发表。经研究,大家认为:毛主席虽然是为我们题词,但这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我们 不能一家“垄断”。编辑部向上级作了报告。罗瑞卿指示:定在3月2日,由新华社统一发表,各报同时刊登。这也是为了照应《中国青年》杂志,如果第二天见报,杂志来不及,题词毕竟是应杂志社请求题的。后来,因其他宣传的需要,罗瑞卿又指示各报3月5日见报,《中国青年》杂志出版时间不变。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全国报纸《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

  从以上回忆来看,《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的信是16号送到,仅仅隔了两天,也就是18号,这些年轻人就追问“毛主席题不题”?又过了两天,也就是20日,他们又追问“毛主席答应题了吗”?得知毛主席决定给题词后,又给毛主席提出要求,而且是“倒计时”的要求,“希望毛主席在2月25日前题好了”。现在看来,这“中青人”胆够大,也真“牛”。当时,中直机关有人听说此事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白求恩和张思德分别写过纪念文章,可那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还未见他老人家给其他普通人题过词?

  出乎意料的是,2月22日,也就是“中青人”催问毛主席要题词的两天后,毛主席题词了,比他们要求的25号提前了三天。

  三次催问,六天时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国13年后,首次挥笔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雷锋出现的时代,是新生的共和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建设、需要普通劳动者“平凡而有为”的时代;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及敌对势力的打压封锁、保证“党和国家不变色”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的翻身得解放者期盼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构建“共和国精神大厦”的时代。而雷锋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对党的忠诚热爱,对国家集体的无私奉献,对人民的大爱情怀,对工作的诚敬守信,以及他那脍炙人口的哲理名言,无疑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答卷。据毛主席身边的同志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在纸上反复写了好多“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5月,杭州西子湖,春光无限好。毛泽东在这里却被雷锋的日记吸引住了。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向他推荐这个小战士的日记,说雷锋日记写得好。

  5月11日,在杭州会议上,毛主席话锋一转谈到雷锋,他说:“我看过《雷锋日记》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还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在坐的领导同志跟着毛主席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做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1963年7月31日晚,中南海怀仁堂。首部有关雷锋事迹的舞台作品——话剧《雷锋》在这里演出。毛泽东出神地观看,同观众一起开怀大笑,热烈鼓掌40余次。演出结束,毛泽东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小个子的雷锋饰演者张玉敏被挤到人群后头,他心想:雷锋生前几次做梦见到毛主席,实际上一次也没见到,自己演雷锋,毛主席就在跟前,也不能握个手,真是太遗憾了。他一抬头,看到毛主席和前排的人边握手边不时地四下看,似乎在寻找“雷锋”。这时,张玉敏挤到了前面,终于握住了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毛主席,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您,他的愿望我替他实现了……”毛主席使劲地握着他的手,一切都在不言中。接着,毛泽东与演员合影,成为“雷锋”张玉敏永远的留念。周总理抱起扮演雷锋的孤儿,他叫尤贵,孩子7岁。周总理说“孩子啊,我们国家没有孤儿了。”

  这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雷锋》上映,毛主席又看了电影,当看到雷锋给人民公社捐款,流着泪说,“收下吧,这是当儿子的一点心意,公社就是我的家”,此情此景深深的打动了毛主席,老人家掏出手绢擦眼泪。如果雷锋九泉之下得知,也会淌出幸福的泪花。

  两年之后,1965年8月,曾为毛泽东做保健工作的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刚刚完成大学学业,经过北京想看看毛主席,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亲笔鼓励之词。为此,毛泽东题写道“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这是白求恩同志牺牲26年后,毛泽东再次提到向雷锋学习,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值得回味的是,毛主席在本子上写道:

  学习白求恩,

  学习雷锋。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钟学坤激动地从毛主席手里接过题词本,正要离开时,毛主席突然让她回来,把题词本要了过来。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钟学坤心情紧张紧张。毛主席接本子,又拿起笔,把“学习雷锋”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在署名“毛泽东”和“学习雷锋”这一排字的空档,添上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把本子又给了钟学坤。

  “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三句话十四字,虽然是从书写布局上有些拥挤,但用意更为明确。三句话,指向了他一生树立的三个榜样和永恒的追求。此刻,毛主席在想什么?想起了抗日战争烽火中走来的白求恩,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人;延安宝塔山走来的张思德,他是一个完全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的人;新中国建设中走来的雷锋,他是一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人,他们都是践行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楷模。

  从此以后,毛主席再没有明确的号召向某某人学习,而雷锋成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永远榜样,向雷锋学习的群众性活动经久不衰。

  1963年的春天,年轻的共和国,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开始复苏,日理万机的共和国领袖们,有多少大事要做?但是,他们的目光几乎不谋而合地聚在了“雷锋”这两个字上。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老青年工作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眉飞色舞。他们说:“我们拿着雷锋的事迹,找中央领导,谁看了谁说好,请谁题词,谁都欣然挥笔。”不少人只看到周总理那脍炙人口的四句话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应《中国青年》杂志请求,早些时候写下的另一则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1989年11月,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姜思毅中将和解放军报社社长吕梁同志,回忆了周总理为雷锋题词的故事。1963年2月,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的一座小礼堂里,许多领导同志来这里参加周末晚会。周总理也来了。休息时,周总理径直向休息室走去,并把姜思毅找来,对他说:“我要给雷锋题词,请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姜思毅当即把总政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精神汇报给总理,供总理参考。总理略加斟酌,写下了现在人们熟悉的那四句话。

  接着,周总理又热情地握着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华楠的手说:“请助我一臂之力,帮我想一句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多方面倾听大家的意见后,周总理似乎对题词还不满意,他又找到了当时的解放军报社副社长胡痴,对他说:“我征求了总政同志的意见,写了几句话。但感到‘奋不顾身’这句和前面‘“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几句不太对仗,请军报的同志帮我推敲推敲”。胡痴立即打电话给军报值夜班的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吕梁。吕梁和夜班的同志深为总理这种一丝不苟、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感动,立即逐字逐句地斟酌。他带着夜班同志提出了许多设想,比来比去,大家认为还是总理的题词对雷锋精神概括得比较准确,有点不对仗,也无伤大雅。吕梁便给周总理回了电话。周总理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会儿说:“那好吧,就这样,照你们的意见办。”

  1963年3月30日晚上,天全黑下来了。军事 博物馆的同志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关门离去。突然,一辆小车驶进院内,从车中走下来的竟是周总理。总理劳累了一天,连晚饭也没吃就赶来参观雷锋事迹展。在大厅里,总理一边看,一边听解说员讲解。在陈列着雷锋生前穿过的袜子的展柜前,解说员介绍说:“雷锋同志的这双袜子补了又补,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周总理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说:“哦,听说了,听说了,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无产阶级本色值得学习。”

  解说员考虑到总理工作繁忙,为了不多占用他的时间,只选用几条有影响的雷锋日记作介绍。可周总理却指着那些没念的雷锋日记说:“你念,你念。”他一边听,一边戴上眼镜,站在旁边仔细地看。解说员有的地方念错了,总理便帮助纠正。辨认不清的字,总理就一字一句地琢磨,然后告诉解说员。参观即将结束时,总理问:“怎么没看到雷锋最后一篇日记呢?”解说员急忙领着周总理到展览厅里找。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她又急又愧。可周总理丝毫没有责怪他,还是那样和蔼。当总理准备走出展览厅时,一位同志把雷锋的一本日记拿来了。这本日记上有雷锋1962年8月10日写的最后一篇日记, 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日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仍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周总理接过雷锋的日记,站在展厅门口一气看完,轻轻的把日记本合起来,掂了又掂,交给那位同志,然后满意地离开了军事博物馆。周总理阅读雷锋日记的照片,成了永恒的记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当时都为雷锋题了词: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等。这么多的领袖人物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不约而同地把他的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显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正在他们的心中构画着一个像建设新政权一样的精神道德大厦的宏图。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领袖的题词反映了亿万群众的心声,必然得到亿万人民的真诚响应。人民和领袖共同叫响一个名字--雷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次学雷锋热潮,就是这样地不可阻挡地滚滚而来。

  1991年,当年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作者洪源,激动地回忆了当时创作这首歌的情景。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唱忠诚和奉献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中的歌词,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几十年了,在数以百计的歌唱雷锋的歌曲中,唯有这首歌传唱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

  “这首歌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和我苦思的结果。”洪源回忆说。国际反华浪潮,三年自然灾害,6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困难。靠什么去号召人民,鼓舞斗志,统一思想?当时,在北京军区担任创作员的洪源,食不甘味,寝不成眠。天天在思索,时时在寻找。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发表和雷锋事迹及日记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点燃了洪源的灵感,沉积的诗情再也压抑不住,一下迸发出来。当天,他一口气就写成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和《雷锋进行曲》两首歌词。写完后顾不得吃饭,立即把歌词送到作曲家生茂的家里。生茂以最快的速度把曲谱好。不几天,北京军区隆重集会,庆贺毛主席题词,战友文工团首次推出这两首新歌。全场轰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兴奋的人们从观众席上把洪源拥上舞台。他只好背诵《雷锋日记》选段表示谢意。三次背诵,三次谢场,三次又都被观众拦回舞台。

  演出次日,《战友报》在显著的位置发表了这两首歌。接着,广播电台、《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都相继刊播。很快,这首歌就流传开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后来,《雷锋进行曲》只在大学里比较流行,而《学习雷锋好榜样》却在社会上流传得越来越广。

  但是,洪源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歌竟因社会风气的变化而沉浮。社会风气好时,它激昂回荡;社会风气不好时,它就消声匿迹。在道德沦丧、人性扭曲时,这首歌和“雷锋”一样遭到厄运。有的说它是概念化,政治口号的典型化身,想从歌曲界把它驱除出去。然而今天,它又更加嘹亮。洪源讲:“看到这些,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关键是雷锋精神被社会肯定。民族精神得到弘扬。”

  雷锋的出现,点燃了艺术家的澎湃激情。早在延安就有影响的人民艺术家贺敬之,写下一首不朽的长诗《雷锋之歌》:

  “啊,雷锋

  就是这样

  代表我们出现了!……

  --像朝阳初升

  一样地合理,

  像婴儿落地

  ……

  我爱雷锋……

  这就是说:

  我爱

  真正的人生

  ......

  雷锋

  两个字--

  中国的

  一代新人的

  光辉姓名!……

  《雷锋之歌》于1963年4月11日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作品歌颂雷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并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诗作气势磅礴,融议论与抒情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插入: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贺敬之的夫人是著名女作家柯岩。当年,她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名年轻的编剧,曾经亲赴抚顺参加雷锋的葬礼。那天,小城抚顺,万人空巷。无尽的人群拥抬着一个普通士兵的棺木,默默地向墓地走去。随着呜咽的人流,作家在心底里默默呼唤:

  雷锋啊,你是谁?

  是谁,是谁……

  为什么能把千万人的心灵占据?!

  雷锋啊,你来自何方?

  来自何方……

  为什么能把千万人的感情激荡?!

  在抚顺,作家一页页阅读了那年轻战士的日记,那是没有修删、没有雕饰的一个完整的高尚面又普通的灵魂。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曾偷吃过伙房的锅巴,也曾经和别人吵过嘴,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他无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几乎所有的抚顺人都知道这个好人--这个普通的士兵。

  作家来到雷锋生前的连队。指导员双手抱着头,眼泪一串串砸在地上。这魁伟的汉子竟泣不成声:“没法说呀,我没法说!我不能睡觉,一闭眼,就听见他在叫我,就看见他笑嘻嘻地靠在门框上。”

  作家来到建设街小学。天真的孩子们指着教室后门的小洞口,说:“雷锋叔权每次出车回来,就在那个小洞口望望我们。从此再没人在课堂上淘气,刚想淘气就回头望望洞口,因为雷锋叔叔的眼睛,永远从这儿望着我们哩。”

  作家又一次来到雷锋的墓地,面对着安息的英灵,作家从笔下流出了这样的诗行:

  你从每一个老人的欢颜里,

  都看到母亲难得的微笑。

  你从每一个孩子的歌声里,

  都想起夭折的小弟弟在号响。

  都是自己的亲人啊,

  你就用整个心灵去拥抱。

  ......

  柯岩从抚顺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却思绪难平。于是她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丈夫贺敬之说起了雷锋,说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激情如火的女诗人一边讲一边流泪,贺敬之也一边听一边流泪。这时,柯岩的婆婆一-一位善良的老人伫立在客厅门口,老太太焦急地问:“你们这是怎么了,怎么了?倒是为什么哭呀?"儿子和儿媳又把雷锋的故事讲给老人听,讲那舍己为人的士兵,讲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老人也泪流满面。“你们知道吗?老太太一字不识呀。可是,她懂得雷锋。”作家感慨地说。

  “那些日子,我们一直被雷锋激动着。我和贺敬之分头开始了各自的构思。我们要写。不久,我先写出了一首《雷锋》,登在《人民日报》上,我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说这首诗打动了他们,这使我感到欣慰。可是,一个月后,当严谨的老贺推出了他的<雷锋之歌》时,我真服了。他是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塑造和展现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中国战士的伟大形象,启示人们深刻认识到我们时代精神的精髓。”

  (此文节选于陶克著《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湖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文/陶克,来源:雷锋杂志微平台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