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丨劳模故事:《吕玉兰》连载之三十三:不拘一格用人才

作者:红色联播  更新时间:2019-04-17 08:02:0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a12001bd80a488cf08e92a86aa277865.jpg

  提起何耀明,如今在临西县甚至在邢台市的老干部、老同志中,几乎无人不晓。他是邢台市宁晋县人,1939年刚14岁就参加了革命,先后任柏乡和邢台县长、邢台县委第一书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还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是个有文化、有水平的老干部。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扣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长期挨批斗。

  1972年,邢台地委领导跟他谈话,说临西的玉兰想要他去,征求他的意见。当时,他正处于落魄之中,无人敢要,听说玉兰要他,不禁喜出望外。8月,他到临西报到。没有想到,一开始就让他担任了县委常委(不久又任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这一要职。

  更让何耀明想不到的,是玉兰对他的充分信任。由于他多年处于“阶下囚”处境,刚到县里时,在各方面显得比较拘谨。但玉兰一见到他,却似故友重逢,常常跟他敞开心扉谈思想、议形势,对他抓的工作十分放手。当时,玉兰从省上到村里,兼职颇多,这个会议,那个活动,经常不在县里。何耀明虽是副职,玉兰却把他当正职来用,对他说:“早就听说你抓农业有一套,你就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放手抓吧!”何耀明从1972年上任到1975年调走的近3年间,正是临西大上农业的时期,自然成为玉兰的得力助手。

  “我对玉兰的用人十分敬佩,可以改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一句名言,叫做‘不拘一格用人才’。”何耀明在向我谈起当年玉兰怎样爱才、惜才、用才时,激动得声音不禁有些颤抖。他谈到,当时的临西县汇聚了一大批各种人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还有多才多艺的各类知识分子,是当时邢台地区人才集中、事业兴旺、工作最好的一个县。他说:“过去,我对玉兰只是慕名,这次算是真正认识了她。玉兰和不少老干部,都曾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但当她安全着陆、身居要位后,心里仍然记挂着那些老干部,勇敢地支持许多被打倒的同志重新站起来工作。吕玉兰具有过人的胆量和见识,否则,她不敢启用我这个被内定‘双开’的危险分子。我对她的敬佩就在于此。”

  当我提笔记述玉兰热心培育各种专业人才时,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活跃在临西大地上的“才子”:

  她,中等个,瓜籽脸,笔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别看她一副弱不禁风的才女形象,可她的足迹遍及全县大小果园,向农民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嗓门亮得很。她1964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已在这块黄土地上整整奔波了30年。当我称赞她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临西的果树事业时,她却说:“我在临西能坚持下来,也受玉兰的影响哩!我还是姑娘的那几年,常常在东留善固搞果树,吃住都在那里。玉兰常到我们住的地方,问寒问暖,及时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使我们在村里工作很愉快,生活很舒心。我也处处以玉兰为榜样,连晚婚都学她的样儿。后来,我们俩人都到县上工作,她又把我当作知心人,全县适合发展什么果树,各村该种多大面积,怎样搞好技术培训,玉兰都找我商量,使我越干越有劲儿。”这位女主人翁,就是河北省知名果树专家、现任临西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季云。

  他,个头敦实,脸色黑红,就像刚刚长途跋涉归来。可不,近几年来,他先后徒步考察了太行山和黄河,历尽艰险,行程万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国画作品,他的事迹先后登在《河北日报》和《邢台日报》上。那天,我来到他设在文化馆内的画室,只见四壁挂满了《黄河万里图》。他向我谈起了同玉兰的友谊,眼里滚动着泪花:“玉兰每次回临西,都到我这儿坐坐。我每次上石家庄,也都要去看看她。玉兰和我爱人、孩子,也都无话不谈。有好几次,我思想苦闷,都是玉兰鼓励和开导我,使我鼓起了发奋创作的风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多次在东留善固写生,在那里画农民,画玉兰,那里已成为我从天津美院毕业后的又一所大学。”他,就是现任临西县文化馆二级画家卢庆生。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那天,有个朋友悄悄对我说:“你劝劝玉兰吧,卢庆生毛病挺多,别叫玉兰同他打得火热了!”我把这个意见给玉兰转达了。她沉思一下,说:“毛主席讲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哪能要求他,样样都好?卢庆生有一定专长,咱们就应当团结他、鼓励他,让他把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出来,不应当对人家求全责备,更不应该疏远人家。”

  他叫王顺道,现任邢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1968年,他和爱人从河北省医学院毕业后,双双来到临西,先后在县医院工作了十多年。开始,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他在为一位阑尾炎患者做手术时,没能做下来。想不到,这竟引起了一场风波,指责、埋怨、挖苦,一起向他袭来。他痛苦极了,心想,在外地工作,真不如在自己家乡好。于是,他便向领导上提出要求调回老家巨鹿县。玉兰听说后,专门来到他家,劝慰和鼓励他:“我听说你想调走,特意来看看你。其实,一个小手术,没有做成功,这点挫折算个啥!调回巨鹿技术就能提高啦?人,总是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哪能一口吃个胖子?你是俺们县少有的大学生,又年轻,又好学,肯定能成长为一个精通医术的名医!”

  玉兰一席话,激起了王顺道奋发学习、攻破难关的信心和勇气。如今,王顺道已成为河北省省级优秀专家、省医学院教授和省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他所写的几十篇论文,被国内外多家医学杂志刊用。回顾自己的成功过程,王顺道感慨地说:“要是没有玉兰同志的那次激励,我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几十年来,玉兰同志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她总是热情地鼓励和帮助我。玉兰对我的教育,使我终生难忘!

  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的妇女干部,这是玉兰培养人才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在1972年11月敬爱的邓大姐接见她,嘱咐“多注意培养妇女干部”后,玉兰更是努力地做好这件事

  《书记动手,全党来办》这是197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临西县委培养新干部的调查报告题目。确实,当年的临西县委对培养新干部,特别是妇女干部,非常重视,把它列入了常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培养妇女干部的过程中,担任县委第一书记的玉兰,更是亲自抓、直接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怎样更好更快地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人民日报》的这一报道说,当年临西县委的经验是“抽出来、放下去、压重担”。3年多里,全县就有300多名优秀青年被抽调出来;放下去,就是县委结合大办农业,把各部门、各单位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放到第一线,与贫下中农同甘共苦,改造思想,增长才干;压重担,就是对留在基层的新生力量“苗子”,让他们担负一个方面或分抓一摊具体工作,帮助他们增长独立工作的能力。

  现任临西县农业局妇联主任的朱桂成,给我讲了当年玉兰怎样把她从病魔手中夺回来,又让她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故事。那是197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朱桂成,怀着一腔热情,不仅和广大干部社员同劳动、同学习,而且积极协助村干部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由于工作认真、大胆、泼辣,很快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县委组织部门在考察妇女干部时,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在这时,由于工作繁重、操劳过度,朱桂成的身体却一天天地坏下去。先是连续失眠,后来发展到有时又哭又笑,不能自制。玉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医院探望,不久又把她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同她一起吃住和散步,经常促膝谈心。玉兰还经常让她参加本村党支部的活动,共同研究怎样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何善于发现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无微不至的关怀,亲切耐心的开导,使朱桂成的身体逐渐得到康复。半年后,朱桂成又走上了下堡寺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岗位。

  临西大量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北省委、邢台地委先后派人前往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各级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报道。1975年6月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以《临西县大批妇女走上领导岗位》为题,这样报道他们的事迹:“地处卫运河畔的临西县,有一大批妇女干部朝气蓬勃地走上领导岗位。县直机关一、二把手有15名女干部,公社正、副书记有17名是妇女。8年来,全县共培养、选拔妇女干部1962名,占新提拔干部的53%。”

  实践表明,大批妇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以欢欣鼓舞的笔触写道:“大批妇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各条战线上不断创造出色的成绩,使全县妇女进一步破除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广大妇女从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大批妇女走向社会当干部,原来‘男治外,女治内’的‘家庭分工’被改变了,新型的家庭关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