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关键抓什么

作者: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赵阳 赵雷  更新时间:2018-02-12 10:15:06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辽宁省军区帮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闻调查

 

 

 

辽宁省军区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村民讲解冷棚葡萄种植技术。肖建勇摄

 

  车新村火了!

  前不久,辽宁省军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开在了车新村冷棚葡萄基地的田间地头。与会代表在啧啧称赞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目前,该项目作为省军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真正实现了‘帮扶一个村、推动一个镇、发展一个县、富裕一个地区’的目标!”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李军告诉记者,他们把解剖总结车新村扶贫经验作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活教材,使官兵们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车新村的扶贫成效只是我们加大帮扶脱贫攻坚力度的一个缩影。”辽宁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吹响扶贫集结号,已是攻坚拔寨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脱贫攻坚业已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近年来,辽宁省军区在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过程中感到,深度精准扶贫,有3个关键点应抓住。

  脱贫攻坚,“造血”胜过“输血”——

  产业扶贫,部队扶贫帮困首选路径

  马家堡村69岁村民姜成春没想到,短短两年,小小芥菜竟改变了他家的命运。

  走进岫岩县洋河镇马家堡村,一座座蔬菜大棚特别吸引目光。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鞍山军分区帮助他们探索“专业化+合作者+贫困户”的养殖扶贫模式后,全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到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元……

  芥菜,是岫岩县马家堡村脱贫的秘密武器之一。2016年,村里建立了100亩的芥菜种植基地,并给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和种子。仅此一项,就有12户贫困户脱了贫。短短2年时间,村民姜成春就靠种植芥菜脱了贫。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过去这儿的山沟沟却养不起我们老百姓。”姜成春告诉记者,马家堡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前些年,尽管送钱送物的不少,但始终没能拔除村里的穷根。”回忆过去,姜成春感慨万千: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以往抗旱时组织捐款、助学时买学习用品、春节送些米面油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最后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脱贫攻坚不能搞救济式、慰问式的应景工程、政绩工程,‘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帮助群众‘造血’。”辽宁省军区党委分析后认为,贫穷就像一盘深扎进农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抓手。

  为此,他们把帮助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朝阳县王营子乡八家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两年,按照省军区部署要求,朝阳军分区争取农业、财政等部门资金政策支持,在八家子村建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餐饮等为一体的“畅心园”,包含了绿色采摘园、渔业养殖、温室种植等特色旅游项目,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景点。

  靠产业扶贫促稳定增收,是辽宁省军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抓手之一。他们因地制宜,没有“捡进篮子都是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有的村里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产业;有的村里搞好光伏发电项目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兴产业……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效果!”说起村里这些变化,辽宁省绥中县加碑岩乡王台村党支部书记吴冰满脸笑容:“现在,村民挣钱的门道多了。”在绥中县人武部帮助下,王台村敲定了用发展“农家乐”和种植黑木耳来带动全村经济的模式,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我这岁数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啊,所以村里一组织合作社,我二话没说就参加了。”50岁的村民张春富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合作社,大伙心里都挺高兴,感谢部队给指出了“来钱道”。

  如今,张春富老两口都在木耳基地干活。建棚、摆地、接菌,从2015年8月26日开始干,两个人一个月能净挣3000多块钱。“我们还有分红,去年成本投入大,以后形势肯定一年比一年好。”说话间,笑容再次涌上张春富的脸庞。

  脱贫攻坚,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接到上级通知,你们明天要到沈阳市曈辉小学进行为期3天的培训。”

  前不久,岫岩县杨家堡镇中心小学宋平和其他25名同校的教师接到通知。这让宋平喜出望外,自己早想出去进修培训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像宋平一样,辽宁省百名深度贫困地区教师都接到了这样的通知。辽宁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扶贫先扶智。为更好地提升助学兴教质量层次,辽宁省军区携手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名深度贫困地区教师进省名校”,培训中小学教师,逐步形成良性发展、充满活力的城乡互助新局面。

  在辽宁省各市县,有一大批像宋平一样的老师,深切感受到教育扶贫的力量。

  “过去我们扶贫,大都注重帮扶生活。殊不知,关键在教育。”扶贫调研中,大山深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现实无奈,引发了辽宁省军区领导深思:扶贫帮困,我们既要解决贫困群众现实生活问题,更要注重他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基于这样的认识,辽宁省军区把加大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培养作为扶贫根本之策,广泛开展“携手同行·共圆梦想”助学活动,采取“一对一”形式,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学生结对认亲、结对帮建、结对助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站在记者面前的刘鑫灏是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他把头埋得低低的,腼腆地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和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只和奶奶相依为命。如果不是辽宁省军区的“助学兴教”活动,刘鑫灏可能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了。

  新修教室宽敞明亮,标准化操场设施齐全……和山间村落里黑暗低矮的校舍相比,锦州市大榆堡镇希望小学仿佛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校领导告诉记者,锦州军分区协调专项资金新建小学,解决了临近6个村孩子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难题。相关数据监测表明,这些孩子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学习成绩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为了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辽宁省军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

  ——葫芦岛军分区广泛开展“将校助学”“爱心储蓄”等活动,援建5所希望小学,使千余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去年,他们又投入资金,为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购买两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深受师生欢迎。

  ——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连续11年组织机关干部与岫岩县杨家堡镇中心学校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先后帮助300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5年6月,一次性投入资金为学校教学楼加铺保温板,解决了1200名学生冬季取暖问题。

  ——2008年自主择业的副团职干部邱玉君,从2011年开始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长年义务支教,不拿一分钱工资,不要任何补助,还累计捐款捐物30余万元,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评为“最美建昌人”。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省军区领导介绍说,他们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省军区机关、各军分区(警备区)要对口帮建1所乡镇学校,人武部要与1所贫困地区小学建立联系点,在对口帮建贫困学生的同时,还要拓宽帮扶思路,积极协调贫困地区优秀教师到驻地省、市重点学校进行培训践学,从而提升“助学兴教”活动的质量效益。

  “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镇山清水秀,但地理位置偏远,过去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如今却吸引了不少大城市的优秀教师。”沈阳警备区政委李军说,这里的孩子们再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希望之光在一个个贫困家庭中升腾。

  “从‘扶上学’到‘扶就业’,从学得好到用得上,教育扶贫的靶向还需更加精准!”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同时做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让没有升入大学的山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技能。

  脱贫攻坚,扶志比扶贫更重要——

  扶贫先扶志,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山连山,弯连弯,一道山梁一盘山。

  从大石桥市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周家镇冯家堡村跃入眼帘: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村部前的休闲广场上,凉亭、太阳能路灯、宣传栏和健身器械一应俱全。

  重重山岭间,冯家堡村给人柳暗花明的惊艳之感。

  难以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脏乱差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村里的那条路像是一根卡在喉间的鱼刺,阻碍了村里和外界的联系。”村民冯玉俊指着伸向远方的通村柏油路说,这条路村里第一次列计划是10多年前。

  以前雨天路不通、黑天路难行,出一趟门坐车来回颠得人肚子疼。这还不算,村里环境卫生差,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产生活,“连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一些年轻人为了娶媳妇想方设法把户口迁到大城市。”

  冯家堡村何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这得益于营口军分区的“精神文明扶贫工程”。

  营口军分区政委赵晓峰介绍说,在对口帮扶冯家堡村时,尽管他们给项目、给资金,可贫困群众积极性还是不高。深入了解才发现,长期贫困让有的村民养成了好吃懒做和赌博等坏习惯。

  怎么办?他们把扶志作为扶贫的关键抓手,先后投入资金,为村里修建2个文化广场、4个凉亭,还进行路边亮化、修建护坡等工程。

  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农户结伴前往村民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整个山村响起了男女老少的欢笑声。55岁的村民王素燕感慨道:“以前一到晚上就想打牌耍钱,现在都改跳广场舞了,生活方式健康多了。”

  这只是冰山一角。困于山、苦于路,这是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连片特困地区普遍面临的脱贫瓶颈。辽宁省军区领导在扶贫中发现,有些村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长期以来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欠账太多。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他们走上小康路尤为关键。”辽宁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瞄准瓶颈,携手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实施一大批惠民工程,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脱胎换骨之变,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几年来,辽宁省军区先后帮助修建道路62公里、建漫水桥13座、翻建村部7个、建设村民文化广场8个。

  路通了,脱贫致富就不难。“要是没有修路,李子种好了也卖不出去。”厉民是冯家堡村的贫困户,一个老实的庄稼人。

  以前李子成熟季,到镇里一趟得肩挑背扛,大量时间花在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小道上,起早贪黑赶到集市上也卖不上好价钱。今年上半年,在部队帮助下,村里硬化了20多公里路。“现在,好多城里人直接到村里采摘李子,不愁卖不上好价钱。”厉民喜上眉梢。

  最可贵可喜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风貌之变、乡风文明之变。岫岩县杨家堡镇邓家堡村贫困户田奇友说:“以前到了农闲时,人一聚、无事干,酒一喝、牌一打,当年挣的那俩钱全用来赌博了,然后第二年再出去打工,回来再赌博,如此恶性循环。现如今,打麻将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喝烧酒的少了,体育锻炼的多了。”田奇友说,有了文化广场,大家见面说话多了,关系也更和睦了。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辽宁省军区党委信心满满:一定能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