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行路方能增才干

作者:罗词凤 发布时间:2019-05-06 08:46:28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五月,正是游历、调研的大好时节。

  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途径,不是单一的,靠读书,也靠游历;靠学习,也靠调研。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万般理,远足方能增才干。

  为什么说行路可以增长才干?包世臣在其文《小倦游阁记》中给出了答案,原来行路是有“道”的:“遇山川,则究其形胜厄塞;遇平原,则究其饶确与谷木之所宜;遇城邑,则究其阴阳流泉,而验人心之厚薄,生计之攻苦;遇农夫野老,则究其作力之法,勤惰之效;遇舟子,则究水道之原委;遇走卒,则究道里之险易迂速与水泉之甘苦羡耗,而以古人之已事,推测其变通之故”。

  古人善于“格物致知”,一路走来,都会用心考究、小心求证,以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与贤明人士辩论切磋,所以游历越频繁,见闻越广博。可以说,行万里路可以经风雨、明道理、长才干。

  宋濂《送陈庭学序》一文,也讲述了行路与才干的关系。浙江台州的陈庭学,能为诗,善游历,“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我们常说,向山借强,向河借奔。陈庭学文章的变化,得益于蜀中山水和蜀中经历。

  多行路,往往能学习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唐人柳宗元,之所以写下名垂千古的“永州八记”,离不开他深刻地阅读人生、阅读地理。宋人苏轼,“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走来,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离不开他独特地观人观事观自然。明人袁宏道,文章空灵隽永,独抒胸臆,在文坛上立起“公安派”的名号,同样离不开他善于观察、善于游历、善于实践。

  行路,也是一种探求、一种调研。通过行路增长才干,关键在于一个“善”字。同一个地方,善游者可以留下万千感悟,写下不朽名篇。而有的人匆匆游览,不加考证,不加体悟,不加辨析,只是看一眼而已,并未留下什么印迹,也就谈不上见识和才干了。

  包世臣还专门批判了游之无“道”的现象,“今之游者则不然,贪则谋在稻粱,富则娱于声色。其善者乃能于中途流连风物,咏怀胜迹,所至则又与友朋事谈燕,逐酒食。此非惟才易尽也,而又长恶习”。此种行路者,丧失了求知精神,流于走马观花、声色犬马,所以不仅不会增长才干,还会使才华耗尽,甚至增长恶习。

  现在,交通日益发达,出游十分方便,很多党员干部利用假期时间,在“行万里路”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考察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到访革命老区体悟红色文化魅力,沐浴山川美景体验生态文明之美,甚至深入田间地头体验稼穑之苦。这些都可以作为成长进步的营养、升华精神的钙质。

  窝在办公室一团麻,走出去全是好办法。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不善行路,轻视实践这一课堂。有的外出游览,沉迷于“打卡”,满足于到此一游;有的下基层调研,甘当“过路神仙”,蜻蜓点水,浮皮潦草,不愿蹲下来解剖麻雀;有的身临一线,不愿拜群众为师,不愿在广袤大地上汲取养料。诸如此类,可视为不懂“游之道”,看似东南西北地走,却丰富不了思想,看不到时代变迁,探求不到发展规律,只能成为一个“过客”,自然也不会有才干的增长、生命的体悟、境界的升华。

  今天我们处在深刻变化的时代,很多时候,单靠阅读书本已很难洞察世界的脉动。这就需要我们多行路、多调研、多观察、多思考。只有把书读够、把路跑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了解基层、了解服务对象、了解时代风貌,才能以不凡的才干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业绩。

  (作者单位:75310部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