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延安之行中的三次落泪

作者:佘富勤 发布时间:2019-11-12 10:20:2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在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的为期五天的培训结束了。但从革命圣地延安归来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同行的同志,有的在谈论宝塔山,有的在谈延河水,老实说真正在我脑海里回荡的,既不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宝塔山,也不是现在已经几近干涸的延河水,而是杨家岭、凤凰山、王家坪、枣园、梁家河的那些低矮、潮湿、甚至破破烂烂的陕北的窑洞。这些最不起眼又最珍贵的一孔孔窑洞,使我夜不能寐,使我辗转反侧,使我陷入沉思。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在延安之行的五天时间里,已过天命之年的我,却忍不住三次偷偷落泪……

  我第一次落泪,是在九月十三日的下午。当我们随着讲解员的引导来到梁家河村知青旧址时,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最后一个住址。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五六岁的习总书记,还是一个初二就读的稚气少年,他随北京的十五名知青一起来到梁家河村,先后有过三个住址。知青旧址的这几孔窑洞要比习总书记住过的前两孔窑洞条件要好些,但进入窑洞之中,还是感到窑洞的低矮和潮湿。

  当讲解员告诉我们,习总书记搬进这孔窑洞居住时,当时和习总书记一九六九年一月一起来到梁家河十五名名知青,只剩习总书记一人了。望着简陋的窑洞,望着窑洞里土炕上的那盏煤油灯,我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在位于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村,在黑漆漆的的夜晚里,一个出生北京城、成长于中南海的被梁家河父老乡亲亲切称为“好后生”的习总书记,一个人孤零零蜗居在这土窑洞里,当时究竟是什么一种心情?他有没有失落?有没有彷徨?有没有沮丧?想到习总书记当时艰难的处境,想到我们的一代领袖和一代伟人,竟然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还是没有忍住,我有点怕别人看到,其实也不会有人注意。

  我的第二次落泪,还是在九月十三日的下午。当我们随着讲解员瞻仰完梁家河村习总书记和知青旧址后,全体学员集中到梁家河党支部、村委会的院子里,由延川县委党校的一位女副校长给我们进行实景教学。

  这位女副校长年龄看起来也不算年轻,但一开口讲,就把我们大家都征服了,她虽然来自延川县委党校,但普通话也相当标准。我认为这在县级水平也是难能可贵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整个教学过程,娓娓道来,层次分明,简直把我们学员带回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令我感动的是,她讲到习总书记被推荐上清华大学,在即将离开梁家河村的那个早晨,当习总书记清早起来推开门时,他发现小小的院子里,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有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可爱的房东的两个孙字辈孩子,一直抱住了习总书记的双腿。

  看到这依依惜别的情景,二十三岁的习总书记哭了,村里的人们都哭了,我也想哭,但我还是忍住了。但当听到村里的父老乡亲想挽留习总书记,不想让他离开时,我们的习总书记停了一会,擦掉眼泪说,“我决定不走了,我要留下来,继续带领大家一起干”。

  此时的我,终于忍不住了,眼泪还是扑簌簌地流下来。伟大的领袖,一定有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我相信这一定不是授课老师自行设计的教案。

  我第三次落泪,是在九月十四日的下午。那天下午我们按照培训计划,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八路军总部,先后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军委礼堂、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王家坪的旧居。最令我新奇的是,在紧邻毛主席旧居的山脚,我们看到了一个防空洞。说是防空洞,其实是石匠一斧子、一斧子开凿出的山洞。讲解员告诉我们,该防空洞全长约五十米,还有立体通道直通山顶,从山顶可以瞭望日寇飞机的情况。据说叶剑英元帅曾在这个防空洞了生活办公过一个多月,毛主席也曾在其间办公,日寇先后轰炸延安十七次,投下了一千多枚炸弹。

  瞻仰完这些故居,我们学员又集中到军委礼堂背后的空地上,开始了实景教学。教学的内容叫做《感天动地的毛主席和毛岸英的父子情》。

  这次主讲的是延安市委党校的一位女副教授,她讲到的的两个情节最使我难忘。一个情节讲道,毛主席是因为得了一场大病才搬到王家坪来休养的,这一次毛主席得的病的非常厉害,而且久治不愈,就连苏联专家也没了办法。最后中央决定让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回国。当毛主席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回国时,他不顾医生和大家的劝阻,坚持要到延安飞机场亲自接儿子。最为奇怪的是,当毛主席见到自己的儿子后,毛主席的病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这足见毛岸英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建国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主席亲自将毛岸英交给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元帅还戏称“岸英是第一个向我报到的战士”。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毛岸英,最后竟然在朝鲜战场被美帝投下的燃烧弹活活烧死,连尸体都无法辨认,最后凭着斯大林送给毛岸英的那只手枪才得以最后确认。

  授课老师讲到的另一个情节是,在毛主席逝世十年后的一九八六年,工作人员清理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箱子。打开箱子,发现箱子里整整齐齐叠放的是毛岸英烈士的遗物,特别是箱子了有一张白纸,上面有毛主席的手书“儿啊儿”三个字,白纸上还留有斑斑的泪痕。授课老师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晚年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老人家背过其他人,一定是一边不断地翻看儿子的遗物,一边为老年丧子而老泪纵横,滴滴热泪洒在了纸上。此时此刻满腹经纶的诗人毛泽东,提笔写下的只能是“儿啊儿”这样的大白话。

  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啊! 我还能把泪水忍住吗?我不能。我相信, 我并不孤独,一定有和我作伴流泪的学员。

  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读党史的。去延安培训之前,我也没想到去延安的培训会使我三次流泪。然而当我从踏上延安圣地之后每一天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被感动,我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动,我的眼眶不时地充满了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延安之行,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撼、灵魂得到了彻底洗礼、思想得到了迅速地升华。

  延安归来,我常常在想,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碌碌无为的人,都有得过且过的人,都有怨天尤人的人,但也有拍案而起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有浩然正气的人,有甘愿身入苦海、矢志不渝的人。在八十多年前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选择投降,他们没有选择逃避,他们选择了抗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革命。地瘠人贫的延安,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没笔没纸没有教室的抗日军政大学,吸引了十万多青年前来报考,就连生活在大上海的许多出名的艺术家、文艺青年也纷纷前来投奔。他们最后又从延安奔赴祖国各地,许多人直到为国家、为民族、为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毛主席说过,“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人说‘爵位不传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烟;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读读毛主席的这段语录,看看今天那些被糖衣炮弹击倒的腐败分子,培训归来的委员们,一定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每一个委员需要做的,就是把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让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在广灵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佘富勤)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