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经典回眸丨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精神的灵魂乐章

作者:徐 旸 发布时间:2023-07-16 05:42:51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  

  黄河,承载着5000多年历史的沧桑,流淌出中华民族的气魄,诉说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善良,寄托着炎黄子孙不息的奋斗精神。黄河不仅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而且孕育了伟大中华文明,不仅催生了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且滋养出了众多璀璨夺目的音乐作品。那些因黄河而奔涌出的动人音符,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一)

  1970年5月1日,北京民族宫剧院内,恢弘的大音乐厅座无虚席,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舞台上,管弦乐队乐手身着深色中山装,钢琴家殷承宗端坐在九尺三角钢琴前,随着指挥家李德伦的指挥棒落下,振奋人心的音乐如激流一般向听众奔来,在琴声中,黄河时而轻吟抒怀,时而沉重叹息,时而怒吼咆哮,时而激越昂扬……宛如近百年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不断奋进的历史。

  这首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在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基础之上进行创作改编而成的杰作,它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赋予其新的艺术特色。时至今日,每每听来,依旧让人热血澎湃。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作品以赞美黄河、哭诉黄河、保卫黄河层层深入,深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这首作品以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征服了亿万听众的心灵。正如郭沫若所言:《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二)

  时光荏苒30载,《黄河大合唱》迎来了新的时刻,它将被改编为器乐作品,将以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再来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是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很多人对钢琴和管弦乐队这些西洋乐器还没有特别的印象。西洋乐器如何能让人们接受,如何能民族化,作为器乐作品如何能让大众“听得懂”,这是从苏联学成归国的青年钢琴家殷承宗苦苦思考不懈探索的问题。他一直认为,钢琴要让中国老百姓接受就必须要“民族化”,更需要一部真正登上舞台的大型钢琴原创作品。于是,早已深入人心、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黄河大合唱》就成为进行改编创作的最佳曲目。

  1969年2月,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石叔诚、许斐星6人成立了创作小组,他们日夜奋战,在1970年元旦完成了这部举世瞩目的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对《黄河大合唱》的8个乐章进行了压缩处理,将《黄河大合唱》中音乐性最强且最有代表性的段落整合为4个乐章,整部作品激情豪迈、气势磅礴,当时审查节目的周恩来听完后,激动地说,“冼星海复活了!”

  (三)

  协奏曲属于一种西洋音乐体裁,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钢琴协奏曲就是以钢琴为独奏乐器,管弦乐队协奏。常规协奏曲有慢、快、慢3个乐章(非常规的也有单乐章或四乐章等),通常含有一个由独奏者单独演奏,展示演奏技巧的华彩段落。钢琴协奏曲《黄河》并没有采用常规形式,而是采用了非常规的四乐章结构,用《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几个段落为素材改编成为四乐章钢琴协奏曲,分别为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快板)、第二乐章《黄河颂》(慢板)、第三乐章《黄河愤》(慢板)和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快板)。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精神气质与《黄河大合唱》一脉相承,旋律也完全采用《黄河大合唱》中的曲调,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在钢琴民族化上做足了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乐章《黄河愤》,《黄河愤》这一乐章用大合唱中的《黄水谣》和《黄河怨》两首歌曲的音调写成,是一个最富有戏剧性的乐章,前半部分描写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后半部分描写日寇入侵妻离子散的悲凉苦难,而后是愤而求变,最终化苦难为辉煌。开始的引子由中国竹笛奏出,悠扬的笛声一出现,清朗明媚两岸风光立即呈现眼前。在当时,西洋交响乐队中加入中国民族乐器是一项可贵的创新。接着听到了《黄水谣》的旋律,“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钢琴在音符间隙中加进快速小装饰音,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民族乐器古筝的效果;突然,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钢琴用长篇幅的轮指技巧模仿出琵琶轮指的效果,听起来简直就是民族乐器琵琶在演奏,这些对民族乐器的直接应用和对声音的模仿处理无疑大大增加了钢琴的“亲和力”。

  全曲最振奋人心的要数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个乐章经常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被单独拿出来演奏。本乐章的主题“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以不同创作手法先后出现了多次,同时也刻画出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形象,有前赴后继的战斗场面,有青纱帐里游击健儿的机警果敢,有神气整齐的行进队伍,有战斗的号角、战马的嘶鸣、有急风骤雨、逆流而上、奋力厮杀、不屈不挠……听众感受到的是此起彼伏、慷慨激昂的奋战场景和不断高涨的斗争热情,层层递进,情绪变得愈加热烈高昂,音乐的紧张度逐渐被推到一触即发的态势,当全曲最高潮陕北民歌《东方红》响起的时候,观众无不热泪盈眶。随后的结尾处将《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三个旋律交织在一起,以横扫千军、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结束全曲。人民万众一心,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的爱国之情在乐曲声中达到高潮。

  作为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无疑是成功的典范。钢琴协奏曲《黄河》并不是对《黄河大合唱》的简单改造,而是立足其形,升华其神,更为关键的是,钢琴协奏曲所用的音乐语言,更具有世界性。应该说,殷承宗等人改编《黄河大合唱》成协奏曲,是将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接轨,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民族精神灵魂乐章的一个成功范例,并在世界乐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用精湛的音乐技巧讲述了中国人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树立了中国音乐美的典范。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3年7月14日第4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