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钢枪与玫瑰

作者:高建国 发布时间:2022-12-16 10:21:38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发

 

王杰生前身挎冲锋枪的留影 资料图片

 

赵英玲送给王杰的针线包和王杰放在包中的丝线。资料图片

 

王杰与未婚妻赵英玲的合影 资料图片

  金秋十月,陆军第71集团军王杰部队官兵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要论述,重温习近平主席2019年1月给王杰班回信“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的殷切要求,奋力谱写践行“两不怕”精神新篇章之际,王杰未婚妻赵英玲捎来的一只针线包,再度唤起军营对老班长的追忆。睹物思人,人们窥见了英雄瑰丽的精神世界。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7月14日上午,济南军区坦克二师司令部值班室接到电话,工兵营在邳县张楼公社组织民兵实爆出险,一连五班班长王杰牺牲!

  当天上午,师召集部队主官和直属营领导开会通报事故,部署加强安全管理并上报事故,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受命从徐州赶赴邳县调查善后。

  工兵营是在邳县京杭大运河进行游泳训练时,应县人武部请求,派王杰帮助驻地民兵进行以炸药代地雷实爆训练的。刘德一赶到现场,发现王杰胸前被炸了个拳头大小的窟窿,双手胳膊肘以下炸没了,左膝盖被炸碎,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除民兵罗汉瑞腿被炸断外,还有几人负轻伤。刘德一尤感震撼的一幕是,当炸药包嗤嗤冒着白烟即将爆炸时,在场他人都下意识以手掩面向后仰去,唯有王杰纵身扑向了炸药包……

  幸存民兵哭诉,要不是王教员扑向炸药包,我们可能都被炸死了!

  负伤民兵入院后,医生准备动手术取出崩进他们体内的王杰的碎骨,他们流着泪说,这是英雄的骨头,就让它留在俺身上吧!

  民兵父母纷纷要求,王教员是为救俺孩子才死的,得给他记大功!

  邳县人武部为王杰赶制了一口楠木棺材,准备葬在县烈士陵园。当地群众却强烈要求:王教员为救民兵牺牲在张楼,应该埋在张楼!部队同意后,7月16日,送葬的群众排了1里路,墓上的鲜花摆了好几层……

  调查中,工兵营政委周循送来一本王杰日记。1940年入伍后在枪林弹雨中滚了10年,又在4个团级单位当了13年政委的刘德一,仔细翻阅日记,一个学雷锋、学英模,孜孜矻矻奋进不息的好战士形象跃然眼前。

  7月20日,刘德一乘火车返回徐州,恰好在车上遇见济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崔毅。那时,江苏北部沿海的徐州和连云港(古称海州)地区属于济南战区范围,军区机关经常到徐海地区驻军调研和检查工作。崔毅到陇海路沿线部队调查基层建设情况后,从连云港乘车返回济南。

  青年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现、培养和宣扬青年官兵先进典型。刘德一落座后谈起邳县之行,1945年入党、1946年入伍的老政工崔毅,立刻被刘德一的调查回放吸引住了。他紧追不舍,经询问得知,王杰1961年从山东金乡入伍,1962年入团,先后被评为一级技术能手、优秀教练员、模范共青团员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入伍4年来两次荣立三等功。

  刘德一翻开王杰日记念了几段,其中“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一句,金声玉振般锵然有声。崔毅说:“这恐怕不是行政责任事故,王杰的举动是英雄行为,应该把他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看待。”

  刘德一说:“事发当天已作为事故上报了,因为规定上报不能过夜。”

  “上报了也可以改过来。”崔毅说:“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嘛!”他举了欧阳海的例子,“军马过铁路受惊,旅客列车飞驰而来,危急关头,欧阳海力推军马壮烈牺牲,保证了旅客列车安全,这就是英雄。王杰在关键时刻扑向炸药包,牺牲自己,保护他人,同样是舍己救人的英雄。”

  列车驶入徐州郊区,崔毅又讲了3点意见:“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王杰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是英雄行为;建议坦克二师党委重新研究,根据事实再写个报告上报;保存整理好王杰日记,最好搞3个版本:一个一篇不删、一字不动;第二个是详细摘要;第三个是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集萃。”

  刘德一表示认真办好。崔毅感到兹事体大,改变行程来到坦克二师。

  师招待所紧靠工兵营。崔毅正要进屋,忽听有人喊“崔科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熟悉的病友。1963年夏,工兵营在天津抗洪救灾,很多战士患痢疾进军区总院治疗,时任青年科长的崔毅患痢疾也住同一病区。得知崔科长来师,留守的病友相约来访,其中有王杰生前所在连战士。

  崔毅谈起刚发生的事故,战士们争先恐后地说,王杰班长一直是学雷锋的模范,他牺牲了大家很难过,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的讲,前年到天津抗洪救灾,王杰总是往最危险的地方冲,争着干最苦、最累的活,受伤也不下火线……战士们七嘴八舌说着,讲述中潸然泪下。

  病友的议论,坚定了崔毅的决心。师政委史世屏听完刘德一汇报后来看崔毅,崔毅重述火车上讲的3点意见,史世屏完全赞同并说尽快落实。

  7月25日,崔毅返回济南后,军区首长都在青岛开会。他即动手起草报告,提出王杰是欧阳海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建议军区党委作出学习决定,作为重大典型宣传,追认为中共党员。7月26日,报告捎往青岛。

  7月30日,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在报告上批示:“同意崔毅同志的意见,准备讨论王杰的宣传问题。”8月4日,军区政治部办公会研究决定,再派人到坦克二师调查,先在一定范围宣传,追认其为中共党员。

  军区青年部、宣传部和军区装甲兵及坦克二师组成工作组,对王杰牺牲的关键细节进行调查。经逐个询问参训民兵和人武干部,有3人说爆炸瞬间看到王杰扑向炸点,称他是救命恩人。师工兵科科长田永泰和工兵营长从英达现场测量,爆炸冲击波将王杰抛出,倒地后头距炸点2.1米,脚距炸点3.7米,认定爆炸时如王杰仍保持设雷动作,只能后仰倒地,不会被抛出两三米,更不会身体前卧落地。唯一受重伤的民兵罗汉瑞说,当时我站在王杰身旁,如果不是他用身体盖住炸药包,我丢的恐怕不是一条腿,而是一条命。几位有经验的工兵干部告诉工作组,从拉火管发火到雷管引爆炸药,时间虽短,但熟练的作业手既来得及向前猛扑,也来得及迅速后仰,避开爆炸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王杰的教官、工兵连副连长季家祥,按王杰的操作程序和设雷姿势进行复盘,拽拉火管后身体向后一滚,雷管爆炸后安然无恙。此间,李耀文主任询问了通晓爆破的某工兵团参谋长吴宇宽,崔毅也请军区工程兵专家进行试验,均认定王杰扑向炸点。

  8月25日,工作组向军区政治部呈送报告,称调查结果与崔副部长报告相符。9月24日,济南军区党委决定全区广泛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9月26日,王杰追悼会在坦克二师隆重举行,会上宣布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未能入选的情话

  整理10余万字的王杰日记,是宣传王杰基础性、关键性的一项工作。

  第一个负责整理日记的,是来自苏南的师政治部青年部干事傅庆徐。他写得一手漂亮蝇头小楷且独钟钢笔画,创作过连环画《将军当兵》。

  傅庆徐浏览王杰训练之余、施工间隙、月下枕旁的内心独白,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五脏六腑都清爽。上级要求除订正日记中差错外,“一篇不删、一字不动”。但他对王杰1965年6月20日写的一段话,却吃不准了。

  王杰入伍前从旧俗定了亲。他的未婚妻赵英玲回忆,1957年金乡县挖万福河,王杰父亲王儒堂给民工做饭,到家里磨面时,见赵英玲老实能干,家境又殷实,便托人上门提亲。此后,王杰到赵英玲家来过一趟,彼此印象都很好。当年10月选定吉日,两家正式定亲。王杰家送给赵英玲一支金星钢笔和一只镂空银手镯,还要给赵英玲买身衣裳。赵英玲见王杰家境不宽,便谢绝了。王儒堂笑道:“这傻妮,给买东西还不要!”

  1958年,王杰父母移居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王杰跟当小学教师的伯父王廉堂生活在金乡老家。伯父的嘉言懿行,对王杰影响颇深。1965年5月底,王杰到内蒙古看望父母,见到了在家里照料父母的未婚妻赵英玲,6月20日乘车返回徐州时萌生蒹葭之思,遂笔录心语,在日记中写下情意缱绻的一段话。傅庆徐将这段话送领导审阅,领导认为,拟发表的王杰日记,不宜展示儿女情长的一面。这段真情告白遂从日记选编中删除。

  8月10日,时任军区装甲兵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杨维纲继续整理王杰日记。领导交代,保持原貌,只做文字、标点更正及用语上的调整;压缩涉及军事机密不宜宣传的内容;适当处理王杰告诫自己的负面事例。杨维纲发现,日记中有17处诗文摘自报刊,经请示未编入,注明出处后连同日记一并打印两本,一本存济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秘书处,1978年10月,坦克二师调归南京军区建制时移交该部;另一本捐给了金乡县王杰纪念馆。

  1965年9月10日,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将王杰日记及调查材料提交解放军报社。9月14日,济南军区政治部研究决定,在军区装甲兵范围宣传王杰事迹。9月24日,济南军区党委常委办公会研究决定,同意军区装甲兵和军区政治部意见,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王杰的活动。10月上旬,济南军区《前卫报》集中宣传王杰事迹,刊登了王杰日记。

  中央媒体宣传前,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曾问,王杰生前为什么没有入党?部队写报告说,王杰出身上中农家庭,入党考验的时间要长一些,并总结了经验教训。1965年11月2日,罗瑞卿指示“要像宣传雷锋一样宣传王杰”。11月6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精神;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的社论;11月8日起,解放军报连续发表《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等4篇社论,并用12个头版头条、21个整版刊发王杰事迹、日记及全军学习王杰的报道;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云先后为王杰题词。

  王杰日记发表后不胫而走,风靡全国。1964年2月,王杰在山东费县施工时,曾在日记中留下一首诗,周恩来1965年11月以毛笔手书:“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王杰生前共写过3本日记。遗憾的是,日记原件当年都被北京来的记者拿走了。此前,坦克二师组织官兵突击抄写了选编后的王杰日记。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人们在王杰纪念馆看到的日记,有多种笔迹的原因。

  当年整理王杰日记的傅庆徐,今年已87岁。2022年9月16日,王杰部队派人到常熟市琴湖惠民医院去看望他。老人谈及当年参与选编王杰日记,颇感自豪;忆及日记中删掉的情话,赵英玲至今不知,又觉歉疚。他说:“我对不起‘一篇不删、一字不动’这八个字啊!”

铁血丹心积厚流光

  英雄墓冢上的芳草52度荣枯,当年爆炸的遗存已成精神的象征。

  赭色的血衣残片,铁锈色的钢笔碎片……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71集团军某旅视察,专程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在连队荣誉室,习近平驻足凝视展柜中陈列的王杰烈士的遗物,深情说道:“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习近平来到王杰班,墙上的醒目大字是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铿锵誓言,老班长当年与战友抵足而眠的木床和以笔谈心的书桌一如当年。第31任王杰班班长王大毛演示打开床上的被子,晚铺床、晨叠被,这一规定动作与班里每天晚点名第一个呼点王杰,全班齐声答“到”,成为王杰班致敬英雄、传承精神的一道风景。52年来,老班长从未从这里离开。

  “来,咱们坐下聊一聊!”习近平热情招呼王杰班战士聚拢在身边,同他们一起坐在小板凳上,倾听新一代王杰传人精武强能血脉偾张的心声。习近平语重心长嘱托说,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不怕”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习近平同全连官兵亲切合影留念,大家以嘹亮的歌声,向统帅表达赓续铁血矢志打赢的坚强决心:“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

  半个世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王杰精神已然汇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波澜壮阔的大河。以“两不怕”为标识的王杰精神缘起何处?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引颈回望,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源头清晰入目。

  王杰从小受伯父王廉堂熏陶酷爱学习,在博览群书和读书读报中,老西藏精神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春风化雨潜入心灵。

  1951年5月6日,翻越川西雀儿山的康藏公路正式动工。雀儿山海拔最高峰6168米,初冬,施工部队驻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坡上,在积雪一两米厚、冻土层一米多深的地段施工,抡起铁镐刨下去只留一个白印。

  “雀儿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信心高,冻土层再硬也比不上我们的骨头硬!”施工部队采用火攻化冻土、悬空打炮眼等方法,克服了高寒缺氧、吃不到新鲜蔬菜和终年住帐篷等困难,使连接藏汉人民的“金飘带”在世界屋脊延伸,一个激励人心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藏区部队传开。

  1963年2月19日下午,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中南海怀仁堂向毛泽东汇报了3个多月前结束的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情况。毛泽东听完汇报后说,你们“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与其说军事政治仗,不如说政治军事仗”。张国华说:“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靠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当即肯定了张国华的话:“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然而,于王杰而言,“两不怕”精神还有更为丰饶和深厚的来源。

  山东金乡是刘邓大军1947年发起鲁西南战役的旧战场。1957年,金乡羊山烈士陵园统一归葬散落各地的烈士遗骸,15岁的王杰找到一具眼眶里卡着子弹头的遗骸。守墓老人认出,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6岁的通讯员刘思代,在鲁西南战役中头部中弹牺牲。王杰对刘思代崇拜极了,亲手捧着小哥哥的遗骸安葬,也把少年英烈捧在心中,每年清明都给他扫墓。

  在生动记载王杰成长历程的日记中,党和国家的英雄模范,是他不断攀上新的人生高峰闪光的路标。王杰日记中33次提到雷锋,8次提到黄继光,6次提到董存瑞,并珍藏3位英模画像朝夕端详。方志敏、刘胡兰、张思德、邱少云、安业民等著名英烈的名字,也出现在他的日记中。

  王杰生前所在连,有离他最近并深刻影响其人生的战神。抗美援朝中,坦克二师四团215号坦克作战时车体陷坑。车长杨阿如指挥乘员就地隐蔽,果断出击,击毁敌坦克3辆,在工兵配合下脱险后,又击毁敌坦克2辆、炮3门,地堡20个,创造了我军装甲兵单车击毁敌坦克数量之最。当年协助215号坦克脱险的工兵,就是王杰入伍时所在二连六班的前辈。

  雪域高原的奉献,英雄模范的感召,部队熔炉的冶炼,赋予王杰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怀和生能舍己的铁血丹心。1963年,他在日记中写下铮铮誓言:“我要坚决发扬革命部队的优良传统,向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雷锋等英雄人物学习,在战场上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

  积厚者流泽广。历史与现实的源头活水相互激荡与交融,曾经教育和感召了几代人的“两不怕”精神,其底蕴何其丰赡而宏阔!

二十三朵玫瑰

  金飞玉走,弹指50年过去。2015年7月13日,王杰第50个忌日到来前夕,一束芬芳馥郁的玫瑰花,悄然出现在邳州张楼社区王杰墓前。

  没有悼亡悲来的白菊花、白玫瑰、白百合、白绣球,也没有慎终追远的白月季、白桔梗、马蹄莲、栀子花,细心的人数了数,这束红、黄、粉相间的玫瑰花刚好23朵,恰好契合英雄23岁的人生刻度。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旁,是王杰挎着冲锋枪的戎装照,还有23朵如霞似火的纸玫瑰。

  惊心动魄的瞬间定格了英雄不老的青春,王杰的钢枪也在继往开来中代代传承,而精心撷取和制作玫瑰的未亡人赵玉玲,却已年届耄耋。

  1964年8月6日,王杰收到赵英玲来信,说自己“年龄不小,农村的旧习惯作怪”,家里老人催着结婚。王杰想到,自己3年服役期已满,也到结婚年龄了,父母多次催促,可眼下连队施工任务很重,确实离不开。他还想到,美国侵略越南,国际局势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提出退伍呢!他给未婚妻回信,讲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提倡晚婚的要求,给她介绍了曲阜女劳模孔昭俊晚婚8年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事迹,引导她晚婚。

  1965年初,连队安排王杰探亲,他两次推迟后,得知六班长韩义祥父亲有病,又第三次推迟,5月23日始成行。王杰日记记载了这次赴内蒙古的省亲之旅:“乘上了返家的直快列车,激动的心情不能平静,虽然一夜没有休息,现在却没有一点困意。……经过几天的行程,安全的(地)到家。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却像离别多年的朋友一样,这里的人无限热情,问长问短,关怀备至。老人各方面都好,生活美满真是无比的幸福。”

  王杰以无可遏制的喜悦记述着“无比的幸福”,不仅是因为他见到了阔别七年多的父母双亲,还因为见到了自己十分想念的未婚妻赵英玲。

  1964年夏天,王杰到山东费县施工被沥青烫伤了右手,在兖州91医院住院出院前,用左手给赵英玲写了一封信。赵英玲放心不下,赶到部队看望,见王杰右手疤痕犹在。赵英玲来队第二天,看到炊事员去河边挑水,便抢着去挑。王杰怕她走不了山路想阻止,赵英玲挑起水桶就向河边跑去,身后洒下一串笑声。王杰对她招手说:“你去吧,路不好走,小心!”

  年轻姑娘在家干活就是一把好手,来到山清水秀的沂蒙腹地,满目旖旎风光更兼王杰烫伤痊愈,喜悦之情像春天的小溪在心底流淌:“小扁担,两头颤,随我一同去河边;小水桶,晃悠悠,随我一同路上走……”蘸着糖、流着蜜的顺口溜,赵英玲吟唱了58年,至今记忆犹新。那时,连队施工紧,王杰怕耽误工作,赵英玲来队第3天,就送她到临沂乘公共汽车返乡。临别时,王杰掏出35元钱塞给她,赵英玲执意不收,依依不舍离去。

  赵英玲回到金乡不久,便接到王杰母亲从内蒙古写来的信,告诉她自己心脏病犯了,芳(王杰乳名)在部队忙,不能回来,咱娘俩好久没见了,有空儿到我这儿串门,咱俩说说话。王母还在信中附寄了35元钱。

  赵英玲把来信念给母亲听,在家人支持下,几天后便启程前往内蒙古。

  王杰探亲回到阿荣旗父母家,一进门见身扎围裙的赵英玲正在忙活午饭,眼角眉梢全是笑,喜滋滋打招呼说:“英玲,我回来啦,你做饭啊!”

  赵英玲惊喜地望去,一抹红霞飞上脸颊,眸子里满是柔情蜜意。

  中午全家围坐炕上吃团圆饭,王杰夹起一片肉放到赵英玲碗中。小妹爱军望着未来的嫂子打趣说:“我哥对你真好啊!”全家人一齐笑出了声。

  6月1日,王杰陪赵英玲上街。走到照相馆门前,王杰提出进去照个相。赵英玲想到王杰家经济拮据,两人在徐州已照过相了,便说:“把钱省下来给弟妹买学习用品吧!”王杰迟疑了一下,扭头看看照相馆,说:“那就以后再照吧!”两个年轻人都未曾想到,这一错过,就是一生。

  2009年,王杰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王杰被中宣部等部门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2022年9月,王杰部队派寻访小组与媒体同行,到大连庄河看望随养女生活的赵英玲,行前请山东省公安厅“神笔警探”林宇辉画了一张80岁的王杰像。赵英玲捧着与自己“同庚”的王杰像,油然忆起1963年3月去徐州看望王杰,上街照相时,王杰特意把她拉到避开车流的一侧行走。这个细节,赵英玲记了一辈子。她多么希望能这样与王杰一直走下去啊!追往怀人,赵英玲从箱底找出一个珍藏了57年的针线包,请寻访小组带回部队。1961年王杰入伍前,赵英玲以此作为信物送给他。王杰到阿荣旗探亲时,将针线包遗落在家,内有他放入的军绿色缝衣线。寻访小组告诉她,下回去邳州,将给老班长带去取自英雄故里和第二故乡阿荣旗的两抔土。赵英玲叮嘱说:“你们再去看王杰,一定要代我给他捎23朵玫瑰花!”

  (作者:高建国,系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中篇报告文学《本世纪无大战》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