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重要历史事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1-24 08:34:3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925e716df3a5f54954f3dc28b84ce7ab.jpg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部,离城约5里,靠近四方、泥城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规定:交付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六十里,赎金交清后,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

  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

  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三元里奸淫抢劫,村民呜锣告警,奋起抵抗,当场击毙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

  势不妙,仓皇逃窜。

  为了给即将前来报复的侵略者以更严重的打击,三元里人民在村北的古庙中集合,议定以庙中一面三星旗作抗英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表示誓死抵抗的决心。随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共同战斗。城郊的丝织工人、打石和烧碳工人,也自带武器来到三元里参加战斗,一些爱国土绅痛感国破家亡的威胁,积极参加了斗争的行列,并且成为斗争的倡导者。“三元里老塾师黄表,临时献策,于5月29日之夜,将各村所有的牛烛灯笼,遍悬牛栏冈一带”。

  5月30日凌晨,三元里和附近乡民五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进发。英军奔出四方炮台迎战,群众按照原订计划,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把敌人引诱至三元里以北的牛栏冈。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早已埋伏好的群众利用该地丘陵地带的有利地形,立即发动猛攻。手持锄耙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人数越来越多。激战中,一个英勇的农民见一侵略军手执红旗,胸口佩带护心铜镜,群众都说这就是侵略军先锋毕霞,他随即上前,用长矛把毕霞“砍到,立即枭首”,侵略军见毕霞丧命,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被重重围困在牛栏冈一带,这时大约正值中午。

  下午一时,一阵暴雨从天而降,敌军火药尽湿,枪炮皆哑。三元里乡民乘势猛攻,敌军开始撤军,企图突出重围,乡民们奋起追击,双方展开肉搏战,对敌人“杀之如切瓜”,英军乞求饶命之声震荡山谷。敌军增援部队达到后,被围英军才得以撤回四方炮台。这次战斗击毙英军近50名,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面对武装的群众,龟缩在里面的英军无法冲出重围,只好派出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番禺知县赶来替侵略军解围,他们以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解散群众队伍。英军乘机撤出了四方炮台,得以逃脱。

  6月1日,英军撤出了虎门,义律竞恬不知耻地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在商馆前贴出《申谕英夷告示》,痛斥英国侵略者,并警告他们,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恨也~”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场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