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不忘初心—— 重上井冈山(十)

作者:马社香 发布时间:2016-08-24 09:44:2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9940a9d2eb6bd9659f676c5f342c0c3e.jpg

  十、毛泽东接见烈士遗孀和井冈山群众 

  袁文才妻、儿的非凡遭遇 

  1965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写好《重上井冈山》词的同一天,《人民日报》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署名《体育报》、《解放军报》记者的通讯报道《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内容是1964年6月中旬毛泽东、刘少奇在十三陵水库的游泳。那次游泳,罗瑞卿夫妇全程陪同。

  记者报道:“毛主席和刘主席拨开千顷碧波,肩并肩地向前游进。时而侧泳,时而仰泳,神态悠然,轻松自如。青年们紧紧跟在毛主席和刘主席后面,斗志昂扬,破浪前进。”作为头版通讯报道,一般应具有新闻性,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十三陵游泳是1964年的事,事过一年,《人民日报》才在头版发表此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毛泽东、刘少奇在十三陵水库游泳前一天,1964年6月15日星期一,中央工作会议连续开了一个月,休会一天。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彭真、陈毅、贺龙、罗瑞卿等一大批领导人,包括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负责人都被邀请来到北京西郊射击场,观看北京、济南军区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第二天(16日)上午,代表队在北京市郊十三陵继续表演。下午,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同志在十三陵水库管理处一栋两层楼的小会议室听毛泽东讲话,毛泽东讲了半个多小时,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方党委抓军事问题,一个是要搞接班人问题(接班人五个条件)。”

  6月16日下午3点多钟,毛主席和刘少奇等人出来,到十三陵水库游泳,一年后署名《体育报》、《解放军报》记者的通讯报道《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即指此事。

  全国各大报1965年5月28日纷纷转载该文。无论是5月27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是当天当地报纸,毛泽东看到该文的时间当是5月28日。

  5月28日下午,毛泽东吩咐汪东兴安排见一见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烈士遗属以及老区的工人、农民。还特地嘱咐:“临走前都见见,记得请两位嫂子。”毛泽东决定次日下山。

  汪东兴当即把主席的意思向井冈山管理局袁林、孙景玉作了清楚交代,特别提到两位“嫂子”一定要礼遇,那是毛主席的客人。井冈山管理局迅速通知请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妻子兰喜莲。

  谢梅香和兰喜莲当晚就被接到茨坪住了下来。

  谢梅香是个小脚,茨坪离茅坪虽然只有几十里路,自从袁文才被错杀后,她很少上山,更不知道山顶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听说是毛主席接她做客,谢梅香一路流眼泪,直到管理局领导进她的房间,她的眼泪仍流个不停,激动地说:“毛主席,我们选三把您盼来了啊!我们想您啊,想您整整三十几年啊!”

  她唠唠叨叨,激动不已地向袁林、孙景玉等井冈山管理局的同志一口气讲了袁文才死后,她和孩子们的遭遇。

  谢梅香是在马源坑的老房子听到袁文才死讯的。当时哭昏过去。醒来后,第一个想法要去找红军找毛委员。说毛委员多次到过她家里,了解袁文才。别人告诉她,毛委员下山了,他们才敢杀选三和南斗的。选三提着脑袋干革命被自己人杀了,还受了“反水”的陷害,这是天大的冤枉啊!谢梅香一个妇道人家,那时候地方党到处抓她,说她是“反水的家属”,白军也要抓她,说袁文才杀死他们多少人,要讨血债。谢海香和袁文才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成了红军和白军都痛恨的人。谢梅香六神无主,袁文才死了,她也不想活了,活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死了不要紧,三个孩子不能撒手不管。

  谢梅香对管理局领导说,说句你们可能不大相信的话,毛主席是一定相信的,选三手里有过大把的光洋,他都用在扩大队伍和其他兄弟身上,他死了,家里竟找不出几个钱。大女长妹(大名袁华香)当时不到9岁;小女小惠(大名袁白莲)才只有几个月,儿子袁耀烈仅仅4岁。谢梅香咬咬牙,把两个女儿都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大女儿送给宁冈坝上村,小女儿送给马源村姓李的人家。手心手背都是肉,卖儿送女的痛苦一样惨。谢梅香带着4岁的儿子到锡坪打“埋伏”,隐姓埋名一年多才回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袁文才家在当地并非像有些书中写的一贫如洗,相反是颇有名望。祖上袁氏白眉公在宁冈响得很。袁文才在族谱中是显字派,他的父亲是昌字派,祖父是荣字派。袁文才派名显泉,文才是他的字,选三是他的小名。袁文才的父亲叫昌坤公,谢梅香进门不久民国十一年(1922)就去世了。袁文才父亲原来有个妻子,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过继给胞兄,其他两个儿子小时候就死了。妻子30岁去世后,他又娶了一个,才是袁文才的母亲,姓曾。袁文才是他们唯一继承香火的人。不幸正当英年,又被错杀。死时仅32岁。谢梅香刚刚30岁。

  谢梅香娘家看女儿前后都无路,很为难。袁家不同意她改嫁,说袁家太惨烈了,再一改嫁,孩子又小,带走了怎么办。留在袁家,生活又维持不了。谢梅香只好招郎不离家,1932年和肖福开结婚,肖福开原来是袁文才的部下,和袁文才感情不错。见谢梅香没有办法,就来到袁家做倒插门。立约,如果生两个儿子,一子须姓袁,生一个儿子也要一半姓袁。谢梅香和肖福开结合后,日子一口咸一口淡地过了下来。

  1942年谢梅香从马源坑搬到现在住的茅坪村。租了五亩田,借债给儿子袁耀烈读书,一直读到初中,上的是宁冈中学,宁冈中学也就是朱毛红军会师的龙江书院,是宁冈有名的好学校。后来失火,龙江书院烧了,现在见到的龙江书院是后来修的。

  解放了,袁耀烈和王佐的儿子一起被中央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是省里领导陈正人知道的。袁耀烈从北京回来,县里立即给他安排工作,开始在宁冈第四区当文书,后来做了副区长、宁冈劳动人事局局长。袁耀烈有两个儿了袁全芳和袁建芳,一个女儿。1965年时都在读书。两个儿子后来都参了军,现在一个在井冈山科委工作,一个在吉安市工商局工作。

  党和政府对袁文才家一直比较照顾,刚解放时,谢梅香一家租住在茅坪一个很破旧的小店里,建国初期,南方慰问团来给钱建了新屋,并每个月照顾谢梅香8元钱。

  谢梅香和肖福开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袁耀厚,在外又叫肖常隆,解放后参军在吉安军分区,提拔为干部,1965年时22岁。小儿子和袁耀烈感情非常好。小女儿肖移月在家务农。20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正人就派人来为袁文才平反,说毛主席早就说杀袁文才和王佐是错误的。给别人做童养媳的两个女儿回来认门……全家老少都过上了平平安安的好日子。

  谢梅香在茨坪一遍又一遍地说,袁文才在大仓村见毛主席的第一面,太值得了!

  谢梅香在茨坪又擦起眼泪。

  管理局领导跟着悲喜交加,袁林书记当时问,主席要我们问您有什么困难,都提出来,谢梅香摇头。问,有什么要求,请提出来,谢梅香仍摇头。她太激动了,连成天念叨的想见毛主席,都激动地忘记说了。好在已有安排。 

  王佐发妻兰喜莲的幸福时刻 

  在谢梅香来到茨坪时,王佐的亲人也接到了井冈山垦殖场下庄分场的通知,请王佐的发妻兰喜莲和儿子王寿生到井冈山管理局去,说:中央首长来了,要在井冈山宾馆接见你们。兰喜莲和王寿生连夜赶到茨坪,来到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才知道是毛主席明天要接见他们。

  兰喜莲一听见这句话,泪水“哗”地流了下来,她问党委书记袁林,毛主席还记得我们!袁林连连点头,说:“记得,是毛主席安排我们通知你们的。”

  兰喜莲又高兴又遗憾地对袁林说,我好想再给毛主席炖一钵鸡汤。毛委员1927年秋刚上山到茨坪,我给他炖的鸡汤,他舍不得喝,让给其他同志一起喝。从郴州回来,红四军军部搬到茨坪,有时在我家开会,我看见毛委员又黑又瘦,又给他炖了鸡汤,还放了山上的野菇,一端去,毛委员哈哈大笑,说好香啊!就是太少了。我一听笑了起来,毛委员是不吃独食的,只好回去又杀了一只鸡,炖了一大锅,开会的人都有一份。毛委员他们吃过后,叫他的警卫员龙开富给我送来钱,听说是他两个月的伙食尾子。龙开富说,鸡汤害得毛委员抽烟都要精打细算了。

  5月28日,兰喜莲在茨坪彻夜难眠。

  5月29日清晨管理局领导安排井冈山上烈属在宾馆大食堂门口排队,兰喜莲被安排站在第一排,说毛主席一会儿来跟他们一起照相。兰喜莲兴奋地等着看着,一会儿毛主席真的出来了,从宾馆里面出来了。三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长胖了,她发觉毛主席的目光也在四处寻找。毛主席走过来了,和第一排的老同志一个个握手,当握到兰喜莲时,毛泽东先开了口:“你是王嫂子。”兰喜莲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后面的手伸了过来。那么多的人都想和毛泽东握手呢。照相时,一排本地的领导干部抢着和毛主席站在一起,把兰喜莲挤到第二排去了。王寿生挤到更后边,还被别人遮住半边脸。照完相后,管理局领导安排工作人员送兰喜莲母子当天回到了下庄家里。

  毛泽东5月29日接见了兰喜莲和王寿生,虽然没有来得及谈话,但一起照了相。兰喜莲很满足,自豪地逢人就说,毛主席记得南斗,记得我们。从此,兰喜莲以烈士遗孀的身份,住进井冈山光荣敬老院,直至1975年11月去世,活了80岁。1965年秋,兰喜莲向井冈山管理局提出要求,我儿子年纪大了。我孙子请你们安排一个工作。这样1966年6月9日,大孙子王生茂被安排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前王生茂在井冈山垦殖场珠砂林场当农工。

  王佐的小孙子王茂圣,1965年正在井冈山中学读初中,5月29日上午,毛主席接见井冈山群众,他见到了毛主席。毕业后他在下庄当小学老师。(2005年7月28日王佐大孙子王生茂口述)

  王佐的独子王寿生于2000年6月去世,1988年5月23日宋任穷重上井冈山接见过他,一起照了相,王佐的儿媳李春香还健在,国家现在每月发给抚养费55元。王佐的大孙子王生茂现在退休,有六个孩子,五男一女,全部参加了工作、成了家。小孙子王茂圣还在工作,有二子一女,也全部成家,都在打工。 

  下山前交纳伙食费的小插曲 

  1965年5月28日、29日,井冈山激动满怀的人何止谢梅香、兰青莲。

  井冈山所有接待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都沉浸在激动的海洋里。井冈山宾馆管理员林海泉更是心潮激荡,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每一天,他都感到刻骨铭心。

  林海泉近年回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第一天,井冈山宾馆为迎接老人家准备了茅台酒、米酒酿和一些水果。米酒酿是井冈山人自己做的一种米酒,爽口不醉。各种酒和水果一次都没有用上。当晚第一餐,刚一摆上这些东西,汪东兴就重申了毛主席的伙食标准和原则,酒和水果当即撤掉了。毛泽东的伙食标准传开后,井冈山人说,毛主席还是我们的毛委员。

  林海泉的工作性质是宾馆采购员,天天要出外买东西。第二天,同志们都看见了出外散步的毛主席,他买菜去了,没有看见,非常遗憾。领导了解他的强烈愿望,向汪东兴作了汇报,提议他在某时某刻站在宾馆大门口另一边,正好看见毛泽东散步归来,他睁大两眼终于看见了毛主席,好慈祥的领袖,笑眯眯地和周围的人说话,老人家走路背着手,每一步都迈得很大。

  毛泽东吃饭吃菜也好接待。有一次茨坪老表从山上采来了小竹笋,他们知道早年毛委员在井冈山爱吃小竹笋的习惯,特意送给了毛主席。毛泽东吃着小竹笋,深怀感情地说:“这就是我三十八年前在这里吃过的东西,真好吃。”听说中央首长要上山,林海泉家自留地专门留下碗豆米,老人家也喜欢吃。敬老院的老革命为表达心意,送来了草鱼。茅坪送来了“狗鱼”(娃娃鱼),当年毛泽东在茅坪时给战士讲故事,说土豪劣绅就是水里的狗鱼,鼓励“打狗鱼”吃。这一次,狗鱼送到门前,毛泽东不许宾馆用,说狗鱼现在是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要宾馆送了回去。

  邵式平省长的厨师做弋阳鸡很有名。这次江西省委安排他上山为毛泽东做戈阳鸡。主席知道后批评说,用得着请厨师上山为我做菜?后来听说汪东兴说服主席吃了一回弋阳鸡。理由是,主席在苏区时,最牵挂的地方就是以弋阳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和邵式平是老乡、老友、弋阳人,您在井冈山吃弋阳鸡,是赣东北根据地人民的心意。汪东兴在主席面前很会说话,说得老人家动起筷子。毛主席的饮食习惯是湖南口味,喜欢吃辣椒、大蒜、空心菜、苋菜、苦瓜、小豌豆之类。准备的鸽子和鹌鹑蛋都没有用。

  过了两天,厨师告诉我要买点儿板油,主席要吃辣椒豆豉炒油渣,样样都是家常菜。主席嘱咐小食堂,为他准备的菜不要搞多,够吃就行,多了浪费。毛主席在套间用餐,5寸小碟,用菜篮提过去。有的菜有时剩下多一点儿,他还告诉餐厅工作人员不要浪费,留到下餐吃。每天单独蒸一小碗红米饭。

  1965年毛主席在井冈山时,茨坪没有戒严,老百姓跟平时一样正常生活,散步时老人家看见对面有人挑水,就问管理局领导:“群众用水困不困难?”“不困难。”“到处潺潺流水”便由此而生。(2003年7月17日林海泉口述)

  当时,井冈山宾馆对面是个幼儿园,5月28日,里面的孩子们看见毛主席在散步,有的稚声稚气地喊“毛主席”,中央警卫团警卫员刘玄赶紧跑过去说不是毛主席,是河北来的老爷爷。井冈山宾馆同志认为,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消息保密多日后,保不住密了。5月28日下午汪东兴通知宾馆,明日,毛主席要下山了。

  井冈山宾馆的会计雷良钊5月28日下午接到宾馆副经理何拔群的通知说:“主席要结账。明天就要下山了,你算一算伙食费。”

  雷良钊说,当时感到不理解,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领袖,在他领导武装斗争的发源地吃了几天饭,还要结账,井冈山群众不会答应。就对何拔群说,毛主席在井冈山宾馆吃饭交钱,说不过去,免了吧。何拔群说,主席不同意免。听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说,主席到任何地方吃饭给钱已是习惯,并经常告诫他们,共产党的干部要杜绝贪污腐化,不能多吃多占。毛主席坚持结账交伙食费,就是给下面的干部做个榜样。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红军在井冈山时,毛主席就定了三大纪律,第二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多吃多占就是拿群众的东西。毛主席结账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哩。 

  5月29日清晨8时,毛泽东的生活秘书,一位男同志准时来到宾馆会计室结账。雷良钊突然感到有点儿紧张,来人笑着说:“不要急,慢慢算。不结,不好向主席交代。”毛泽东和他身边工作人员的伙食费是分开算的,开了两张发票。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住了7天,共结17元5角钱,工作人员每天按1元5角算的。一分钱都没有少收。两张发票的底联保留在井冈山宾馆。(2003年7月门日雷良钊口述)

  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不忘言教,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交伙食费则是其中朴实而余味隽永的一页。

  毛泽东的生活秘书离开后,雷良钊在会计室发呆。他突然发现这两张发票的底联像一面金色镜子,又像两只银色的筷子。谁要是对党和人民有黑心、有贪心,金镜子一照,银筷子一试,什么都清楚了。

  今天的雷良钊联想到有些干部变着法子贪污受贿,不谈别的,仅饭桌上,这部分腐败分子与在井冈山宾馆的毛泽东差得何其远矣!那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的巨大差距。毛泽东首倡的井冈山精神,千万千万不能丢掉啊! 

  5月29日和井冈山广大群众激动见面 

  井冈山上的有线广播突然响了。井冈山广播站正在反复播送着一条大会通知:

  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1965年5月29日)上午九点钟在井冈山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今天(1965年5月29日)上午九点钟在井冈山宾馆门前集合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

  此时,在井冈山宾馆餐厅门前,几十个山上和从山下接来的老赤卫队队员、暴动队队员、烈士遗孀,站了里三层外三层。

  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用永新话激动地说,毛主席到井冈山来了,来看望大家,马上要接见大家。老人家要我先向各位转达他的问候。大家忘记了鼓掌,几个老婆婆激动地哭了起来。袁林说,你们一哭,毛主席看见怎么想啊,哭声很快停止了。袁林又请孙景玉把上午照相的具体安排给大家说了说,孙景玉告诉大家,茨坪的老同志、管理局的干部和主席照一张相,宁冈、永新县的老同志、县委同志和毛主席照一张相。

  茨坪通知的老同志比较多,长长的队伍排了三四排,当时我们疏忽了一个细节,前排中间的位置没有留出来。上午八点三十分,茨坪的老同志在井冈山宾馆餐厅大门前,刚刚站立一会儿,毛泽东从宾馆大门走了出来,带着那么熟悉的笑容,“毛主席”,所有的人在那一瞬间都愣住了,毛主席真的来看大家了,真的站在大家面前,一个个激动地忘了说话,毛泽东走到第一排,依次地握住当年给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他认出了当年大井的赤卫队长,认出了王佐的发妻、握完手后,管理局的同志请毛主席站在前排中央,井冈山各级领导站在了两边,毛泽东和井冈山新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照了一张相。由于考虑不周,相片洗出来一看,第一排两边站的几乎都是管理局干部。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倒站在了后面。(2005年7月26日孙景玉口述)

  当天,毛泽东照的第二张相片是和宁冈等县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井冈山管理局的同志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中间位置空了出来,谢梅香等老同志依然站在第一排,毛泽东仍然依次和第一排同志握手,走到谢梅香跟前时,袁林刚准备介绍,毛泽东认了出来:“袁嫂子”,还是当年在马前坑第一次见面一样的称呼。谢梅香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三十八年了,天翻地覆,毛委员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还是这样称呼她。她忘记了回答,忘记了说话,近乎痴呆地仰望着毛主席。握完手后,毛泽东专门和这些宁冈的老同志、烈土遗孀一起照了一张相,谢梅香站在第一排左一。照片第二排右二是江照元,井冈山时期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解放后在宁冈县民政局工作,毛泽东曾邀请他到北京去过两次,一起吃过饭、看过戏,至今江照元后代还保留着当年中南海的戏票。

  上午九点钟,井冈山广播站的喇叭再次响了起来。那是一首亿万人熟悉热爱的歌曲——《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迎着《东方红》的歌声,井冈山霞光万丈,早早等候在马路两边和稻田埂上的社员和学生沸腾起来了。他们看见一个熟悉高大的身影,向自己、向普普通通等候的井冈山群众走了过来。今天井冈山上的“天街”当时是一片稻田,稻田埂上站满了人。“毛主席?”“是毛主席!”20世纪60年代的保密工作依靠群众路线,做得比较好,毛泽东在井冈山住了多日,除了相关人员,住在茨坪的绝大多数群众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老人家就住在自己身旁。在那一瞬间,人们都惊呆了,有的人揉揉眼睛,看是不是在梦境,有的人激动地举起右手,喊起口号,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毛主席向大家招手,大步流星走了过来,老人家红光满面地走在井冈山大道上,高举看右手和大家打着招呼。激动的人群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随着松涛久久地起伏,那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呼。

  中国上下五千年,毛泽东是第一个得到普通老百姓那么深沉、那么长久爱戴的人民领袖,这不是简单地用“个人崇拜”一语能概之的。这种爱,犹如井冈山的泥土和石头,铸就了山峰,井冈山的山峰,又维护着山上山下的寸寸泥土,块块山石。山峰、山石、泥土连为了一体。这就是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毛泽东爱人民爱到极处,何以言表,又何用言表!

  毛泽东表情严肃,没有说话,只是走得缓慢起来,他深深地眷念着井冈山这条越变越宽的道路,深深地眷念着井冈山这些朴实无私的人民。

  三十八年前,是井冈山人民帮助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为人民打仗的军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根据地。从巍峨的井冈山出发,工农红军才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个新中国。

  三十八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早已成为执政党,和过去的地位不同了,他们还能和人民生死相交吗?还能继续获得人民的真诚拥护吗?人民的利益要靠人民自己来保护,人民的权力要牢牢把握在人民手中。……井冈山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能有新的发展吗?毛泽东再次寄希望于这座高耸着战友理想的山峦,这片洒满了烈士鲜血的土地。中国应该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应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较大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2岁的毛泽东重新踏上新的征程。1965年5月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大道上徐徐步来。当时,井冈山的人太激动了,谁也没有细细体会毛泽东为什么要步行这条井冈山大道,又为什么那么舍不得离开。

  据毛泽东的摄影师钱嗣杰近年回忆:

  离开井冈山时,毛主席的心情非常激动,老人家在沙石路上走得很慢,频频地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这次毛主席上井冈山酝酿很久,考虑得比较深远。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毛主席都同意拍照,我照了一百多幅照片,新闻电影制片厂舒世俊、贾秋和也拍了短片。在我印象中,毛主席本来还要去延安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就没有去成。过去的艰难岁月在老人家心目由印象很深,革命的使命在老人家的心目中地位很重。重上井冈山,毛主席的心情一直很振奋。

  (2006年元月3日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口述)

  5月29日上午,毛泽东沿着井冈山大道走了一里多路才上车。这一天,毛泽东沿途接见群众3000多人,茨坪当时常住人口也只有几千人,老老少少倾巢而出。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打下新城,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参加的群众是3000多人。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率领的部队是3000多人。这一天又是一个3000多人,无独有偶,令人浮想联翩……

  三十八年前,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发源地,是大地之子毛泽东获取无穷力量的发祥之地;三十八年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大道挥手向群众走来,老人家是想昭示什么。 

  下榻吉安招待所一夜 

  5月29日上午九点半,毛泽东在井冈山人民的欢呼声中,在今井冈山体育馆门前上车,车队徐驶。朴实的井冈山人大声喊着:“毛主席,您还要回来啊!您还要回来——”乡音穿越松海,久久回荡。

  今天的井冈山,在毛泽东当年上车处,竖起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巨大词碑。

  毛泽东恋恋不舍地下山了,黄庆荣和鲁毅在第一辆前导车,毛泽东仍然坐在赵毅雍开的“吉姆”车上,刘俊秀、王卓超坐第三辆小车。小车队沿翠冈行驶,走到拿山,江西共大井冈山分校就在马路边,前导车得到指示慢行,毛泽东对这座学生自己烧砖盖房,没要国家一分钱建起的学校颇感兴趣。前几天还吩咐汪东兴、刘俊秀和王卓超来看过,他们专门对主席做过汇报。

  1965年江西共大井冈山分校在校学生有2000多人,规模不算小。江西共大各个分校都半工半读,不要一分钱学杂费,连伙食费都是学生平日所得,井冈山分校有农业基础系、师范系、农业机械系和果木系、畜牧系,都是基层特别是农村急需的专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农村的、城市的,包括上海学生。有些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是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虽参差不齐,到校后很快根据基础分专业,大家都处得很好,学得也起劲。学生第一年有一半时间参加劳动,第二年是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劳动,第三年是四分之一。劳动主要是针对所学的问题进行实践。这样很快学用结合,效果不错。国家和学生家长都花很少的钱,但学生们学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受到基层的普遍欢迎。我们姐妹俩都在井冈山分校读书,学校全部包分配,当时供不应求。真盼望我们今天的学校也能像那样,不花或少花学费,毕业生都能安排对口的工作。(2005年7月29日江西共大井冈山分校第一批留校学生金仲文口述)

  井冈山分校三层楼的宽大的校舍1965年就在马路边,毛泽东在车上久久地望着它,说:“不要钱读大学,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问吴旭君对不对?

  小车队慢慢地驶过井冈山分校,驶向泰和、吉安,下午四点左右到达吉安地委招待所。毛泽东一下车,左右环视,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刘俊秀笑着说:“主席,当年十万工农下吉安,打下吉安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就是在吉安成立的,红了好一大片。”王卓超连忙点头,当年他就在赤卫队打奇安的行列中。

  毛泽东站在门口,没有说话,眼睛笑眯眯地看着远方,想着什么。其他人一个个静悄悄地站在他周围。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才接住刘俊秀的话,感慨地说:“十万工农下吉安,确实振奋人心。下山途中,你们知道我在想什么?”

  主席说:“我想到1929年1月,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在江西大余和敌人遭遇,打了第一仗,队伍就被打散了。朱德同志的妻子伍若兰被敌人抓住,宁死不屈,头被砍下来,挂在赣州城门上。直至大柏地打了一个伏击战,才转危为安。如果当年一见失败,马放南山,就不可能有九打吉安的兴奋,更不会夺取全国的胜利。你们这次陪我重上井冈山,要看到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不是几个小时说下山,就到吉安的。不要光想红一片兴奋的事、成功的事,以后可能还会有失败。革命嘛,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应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2001年7月28日王卓越口述)

  毛泽东说完这段话,吩咐同志们休息,大步走进吉安招待所。

  据毛泽东贴身卫士周福明回忆,在吉安那餐晚饭是他给主席做的。他为什么代替主席厨师东林发工作,周福明说:从茨坪到达吉安,路途100多公里。一到招待所,主席叫我准备一下,他要亲自下厨做餐饭。主席的这个要求一下子把我给难住了。主席不摸钱,不理俗事,怎么想到下厨做菜呢?如果老人家是对东林发的饭菜有意见,完全可以说的,肯定不是这回事。我忍不住对主席说,主席刚到一个新地方,厨房的东西连我都还弄不清楚,您不方便下厨。今天我代替您下厨好不好?

  主席点点头说,好吧。我这个当主席的,大事小事都要能自己动手,打起仗来才能行。

  原来主席想下厨是这个考虑。主席在吉安那顿晚餐是我弄的,记得我们抓了几只石鸡,简单地弄了弄。(2005年12月29日周福明口述)

  当天晚上,毛泽东没有出来散步。王卓超在吉安地委招待所一号楼没有睡觉,他在大门口坐了一夜,他想再为主席重上井冈山站最后一班岗。坐在主席下榻的一号楼,王卓超想了很多。吉安战役后,他参加了红七军,后随部队参加多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分配在保卫局执行部工作。罗瑞卿是保卫局局长。1937年到达延安后,王卓超又当了十年的延安市公安局长。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延安,为了党中央和延安市的安全,市公安局准备组建骑巡队,为买马经费王卓超去杨家岭向毛泽东作了汇报,主席当天批了500块银元。不久王卓超听说,这笔钱是国统区进步报刊发表毛泽东文章的稿费。毛泽东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警惕“特权”、“特钱”的模范。那一晚王卓超想了很多,越想越兴奋。

  第二天(5月30日)刘俊秀告诉王卓超,昨晚他在招待所二号楼读了毛主席井冈山新诗词,也想了很多,通宵睡不着,重新整理了1958年8月的诗作《井冈山之颂》,将它一笔一画写下来:

  英雄井冈山,屹立白云间。

  攀登最高峰,离天三尺三。

  鲜花四季开,琳琅满山间。

  主席亲领导,工农把身翻。

  星火燎原红,革命震人寰。

  光荣又伟大,天下第一山。

  5月30日中午,毛泽东吃完饭后和吉安地委同志一起照了相。

  照完相后前往樟树,毛泽东的专列已停靠在那里的岔道线上。刘俊秀、王卓超等人护送主席到达樟树,在专列站台上,刘俊秀将这篇诗作呈给毛泽东,诗的题目是《井冈山之颂》。毛泽东一语双关地说:井冈山颂歌不好写哦。

  绿色的专列车厢静静地等待着,毛泽东和刘俊秀、王卓超、湖南司机赵毅雍等人一一握手,摆手叫他们离去。江西省公安厅黄庆荣和鲁毅上了专列,他们将护送毛泽东去杭州。

  又要与主席分手了,王卓超突然感到自己婆婆妈妈起来,依依不舍,很想说句话请主席保重,又笨笨的,毛泽东再次挥手,他和刘俊秀这才转身进了小车。毛泽东还站在专列旁目送着他们,王卓超说他永远忘不了,那时老人家的目光和延安杨家岭时一样,深邃如海,又慈祥如佛。毛泽东寄希望于更多的人能理解他,理解他重上井冈山所说的一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