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毛泽东年谱》1959年12月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5:11 来源:《毛泽东年谱》第四卷 字体:   |    |  

  12月2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讲话。毛泽东说: 尽管满天都黑了,只要中国不黑,那是黑不了的。庐山会议以来, 进行了很大的斗争,比哪一次都深刻,现在一般形势好得很, 证明绝大多数干部是坚定的。右倾机会主义和有严重右倾思想的, 一般不过百分之十,是百分之几,至于个别问题看不清楚的, 那就难说, 有的是由于工作岗位不同。接着,周恩来谈赫鲁晓夫访美问题,他说:一系列的事情,说明苏联是步步上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毛泽东说:艾森豪威尔对待赫鲁晓夫,没有像蒋介石对待王明那样“一个巴掌打出来”,而是把他请进去,吃两块糖, 给个诺言说开最高级会谈。周恩来说:苏联卫星上天,本是好事, 可是它政策摇摆,美国已看清, 即利用这个摇摆,来争取时间。毛泽东说:美国准备用三年,把导弹发射赶上去。铀美国本来就多,那时导弹就比苏联更多了。周恩来说:风都向我们刮,说我们是托洛茨基主义、扩张主义、战争贩子等等,这种情况大概要继续三年。毛泽东说:世界上, 人民受压迫,大多数不反华反共,而是亲华亲共的,一时可能受迷惑。邓小平说:我们同赫鲁晓夫是一系列的分歧,思想体系的分歧。毛泽东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阶级斗争。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那样做, 哪个阶级欢迎啊?邓小平说:赫鲁晓夫的根本思想是二十大,《莫斯科宣言》实际是对二十大的修改,但是他不认账。他现在用一切办法压我们向他“对表”〔1〕,向二十大“对表”。过去是内部讲,现在在印度问题上公开讲了,并且出无头告示。他的目的是压我就范。马列主义原则不能让, 顶住,方法是不公开, 但原则要讲,一些语调不一致,不可避免, 只是不冷嘲热讽,不放暗箭。刘少奇说: 赫鲁晓夫现在公开与我闹翻,指名骂, 看来还不敢。毛泽东说: 那也难说。他一怕中国, 二怕帝国主义,三怕东欧国家不听话, 四怕尼赫鲁等人被右派代替。在北京遭到冷遇,在戴维营得到温暖。刘少奇说: 我们要准备应战,从理论上准备。毛泽东说:这种错误,他们国内自己纠正比较好,外国来纠正不好。刘少奇说: 他自己纠正有困难,不过可以收缩一些。毛泽东说:他会收缩的,因为帝国主义在,还会整他的。杜勒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策略,是有社会基础的,高薪阶层,董技术不重政治,图享受不讲斗争,斗志不旺等等。社会主义社会出高薪阶层,就像列宁说的修正主义与工人贵族一样。现在北京有所谓“三等”:一等礼拜六,二等发薪,三等死。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 意志衰退。刘少奇说: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有阶级斗争,这有三条路线,一是积极准备过渡,一是永久停于社会主义,一是恢复资本主义。毛泽东说:看来第一种人占多数。我在武汉讲过,我们不要先于苏联进人共产主义,等也可以,但是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等十年犹可,再等就不利了,对生产不利了。


  〔1〕 赫鲁晓夫1959年12月1 日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在明智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全力加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应当始终如一地、创造性地运用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成为列宁主义的能手,不落后也不抢先,形象地说,就是‘互相对对表, 。如果这个或那个国家的领导 人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这就会合乎敌人的利益。”


  同日阅林铁十一月二十六日关于王国藩公社今年生产的 结果和自力更生办“四化”情况的报告,批示:“印发各同志。建议发给各人民公社参考。”并为这个报告拟题《介绍王国藩人 民公社》。林铁的报告说: 前几天我到王国藩人民公社看了一下,发现这个社今年生产的结果是五业齐跃进,全面大丰收。从去年 以来, 这个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积极开展了农业机械 化、电气化建设。现在正在着手大搞社营经济,预计明年社营经 济的收入比今年全社的总收入还多。这就为在明年内由队基本所 有制过渡到公社基本所有制准备了最好的条件。毛泽东将报告中 的“这就为在明年内由队基本所有制过渡到公社基本所有制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这句话改为:“这就为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12月3日晨三时,致信刘少奇、周恩来、彭真:“为了讨论国际形势及我们的对策,拟请林彪、陈毅、康生、稼祥、贺龙、谭政、陈伯达七同志到此一谈。十二月三日(即今日) 下午到杭。林彪、毅四日到杭。请酌处。今日派机去广州,明日林彪可到。国际形势及对策讨论三天就够了。”

  12月4 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策问题。毛泽东作长篇讲话,会前写了详细的讲话提纲。他在讲话中说:敌人的策略是什么?硬的软的两种策略。目的是保存自己——保存资本主义,消灭敌人——消灭社会主义。策略: 一是在和平的旗帜下准备战争, 大搞基地、导弹,准备用战争的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手。二是在和平的旗帜下,大搞腐蚀、演变,用各种办法包括文化、人员往来等等,以腐蚀、演变的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二手,是着重的一手,杜勒斯在世的时候, 这个政策就定下来了。基本原则是有时和解,有时紧张;这里和解,那里紧张,欧洲和解,亚洲紧张;争取机会主义, 孤立马列主义。修正主义是否已经成了系统,是否就是这样坚持下去?可能已形成系统,二十大是一个系统。可能就这 样坚持下去,还要看一下,也可能有改变,自己改或别人来改。中苏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这两个大国总是要团结的,不团结不 堪设想。某些不团结,只是暂时的现象,仍然是九个指头与一个 指头的关系。赫鲁晓夫的政策,有消极的方面与积极的方 面。农业、工业下放, 七年计划, 这是人民的要求,也受我们一些影 响,虽然不提大跃进,但也在加快,也对我们的表。我跟大家的 口径有些不一致,对赫鲁晓夫比大家估计得好一些。想想历史,也有下面这样一些一个指头的事件。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反 斯大林,同时提出和平过渡论。我们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一 论》犹可,《再论》使赫鲁晓夫恨透了。一九五七年我们整风反 右,他实际上反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那篇 文章,他是不同意的。这一年秋天的《莫斯科宣言》,实际上是 批判了他。他的两次稿都拿出来了,人家都知道用的是我们的稿 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向苏共提出的《关于和平过渡问 题的意见提纲》。一九五九年,西藏事件,中印边界事件,这实 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中印边界事件, 他们发表塔斯社声明,全世界资产阶级看了都高兴。全世界反华反共运动, 除印度以外,还加上印尼反华。反华大合唱,调子不同。苏联射了好多箭。反 华大合唱还会唱。我们准备被孤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 们能得到许多国家、许多人民的拥护,许多共产党的拥护。我们 从来相信广大群众,我们不会孤立。我们怎么办?周总理讲了三 条: 一、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二、突破国防尖端;三、党的团结。这三条提得很对,再加一条: 四、建立技术队伍。华东协作 区这次开会,他们感到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搞工业体系,要建立技术队伍,希望各大区都注意这个大问题,各大区、各省要建立

  1959年11月 247无产阶级的理论队伍和技术队伍。中国在八年以内可以比较强大起来。进一步强大, 还要到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赫鲁晓夫的 话说了不算,不能严肃地相信他,但是我们要认真对待。他是实 用主义, 有利就干。少奇同志已经讲了,对苏联要采取谨慎小心 的态度。我们要摆事实, 讲道理。在外交方面要注意, 有些事情,一个时期看起来严重,一个时期看又不那样严重。我们对苏联还 是:学习苏联一切优点(他们留一手是常情),拥护苏联正确的主张。在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不说话,不回击。两个社会主义 大国吵架,对帝国主义有利。他出无头告示,我们不能这样干。反华反共对我们有好处。一是暴露了反动派的 面目,在人民面前丧失威信;二是激起世界大多数人民觉醒起来,他们会看到帝国主义、反动民族主义、修正主义是骗子。全 世界极为光明。乌云越厚,光明越多。黄梅雨季节过去,晴天到 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赫 鲁晓夫这些文.相当幼稚。可能是受帝国主义骗了,也可能受骗了一下又回来。他不是老练的政治家,不大懂马列主义,不讲原则, 翻云覆 雨。他一怕美国, 二怕中国。他的宇宙观是实用主义,这是一种 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缺乏章法,只要有利,随遇而变。迷恋 于暂时的利益,丢掉了长远的利益。苏联人民是好的,苏联是十 月革命的策源地,列宁的故乡。但是党和若干人中有许多不好的 东西,有若干形而上学,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还有大国沙文主义,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列宁死得早,没有来得及改造。总有一天 要走向它的反面,改好,或者自己改好,或者由旁人改好。我们 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我们的办法是两年整一次 风。目前情况好起来,好好掌握,不要过了。反“左”不出右,反右不出“左”。命令主义值得注意。

  12月5日下午,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听取康生汇报文教书记会议情况和美国记者斯诺来中国访问问题,周恩来、彭真、陆定一、陈伯达、胡乔木参加。

  12月6日下午,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召集林彪、贺龙、罗瑞卿、谭政开会,谈军事问题。

  12月7日下午,同陈伯达谈话。

  12月10日自本日起,在杭州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1〕、田家英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下册为社会主义部分,共十七章(第二十章至第三十六章) 和一个结束语。读书地点在杭州刘庄丁家山或南屏游泳池。在读的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了许多评论,写了一些批注。以下是摘录其中的主要部分。

  本日下午五时半至晚八时,读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读到教科书说“列宁指出, 要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只要具有像革命前的俄国那样的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就可以”〔2〕时,毛泽东说:列宁指出的那句话很对。一直 到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只有东德和捷克;其他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革命都没有革起来。列宁曾经 说过, 革命首先从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突破。十月革命时的 俄国是这样的薄弱环节, 十月革命后的中国也是这样的薄弱环节。俄国和中国的共同点是:都有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都有大量的 农民群众,都是大国。中国和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成熟的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是幼年的党, 从主要意义上来说, 就是指我们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的时候,没有看到资产阶级会叛变革命,而且也没有做好应付这种叛变的准备。


  〔1〕邓力群,当时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

  〔2〕文内的横线,是照毛泽东读教科书时画线处标出的。下同。


  教科书说: “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在每 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完成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实现一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1〕。”读到这里,毛泽东说: 什么叫做建成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很有文 章可做。过渡时期包括一些什么阶段, 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也包括 从 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另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只包括从资本主 义到社会主义。究竟怎样说法才对,要好好研究。马克思这里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 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这样的革命转变时期。教科书说: “过渡时期包括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旧的资本主义的基碑,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保证社会主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 发展。”读到这里,毛泽东说:在过渡时期中,要“进行一切社 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这个提法原则上对。所谓一切社会关系,应该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 方面的关系。就‘保证社会主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我们的钢最少需要一二亿吨。在读到教科书说“每一个脱离了帝国主义体系的国家中必然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时,毛泽东说:“这个提法好。”


  〔1〕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地国家中,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和平地取得政权是有现实的可能性的”这一段时, 毛泽东说: 这一段有问题。这里说“某些”究竟是哪一些呢?我们认为, 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和革命力量都要有两手准备: 一手是和平方法取得胜利,一手是暴力斗争取得政权,缺一不可。他说: 我们党里有人说, 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够了, 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 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 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种策略》等著作, 就不能解决一九〇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冋题。单有一九〇八年的《唯物主乂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 等著作。列宁死了, 又需要斯大林写出《列宁主义基础》和《列 宁主义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 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家都是为他们当前的政治服务的,而且每个国家, 每个时期, 都有新的理论家,写出新的理论。英国曾经出现了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资产阶级唯物论者;法国曾经出现了“百科全书派”这样的唯物论者; 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有他们的唯物论者。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唯物论者,各有特点, 但都是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所以,有了英国的,还要有法国的;有了法国的,还要有德国的和俄国的。

  教科书说:“在某些国家中, 随着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革命立刻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在另外一些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中……革命在最初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只是后来才逐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这一段值得研究,对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讲清楚。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附带地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十月革命一开始, 就宣布了土地国有令,但是完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用了一段时间。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差不多,而封建经济则是更大量地存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们立即没收了占全国工业、运输业固定资产百分之八十的官僚资本,转为全民所有。同时,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国的土地革命。如果因此说全国解放以后, “革命在最初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只是后来才逐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不对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里, “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 也可以胜利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时,毛泽东说:教科书的这个提法不妥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能够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主要是由于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内的因素是主要的。已经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帮助,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它不能决定我们能不能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只能影响我们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是前进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 有帮助可以快一些,没有帮助会慢一些。所谓帮助,包括他们经济上的援助, 同时也包括我们对他们成功和失败的、正面和反面的经验的学习。

  12月11日下午四时五十分至晚八时半,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

  教科书说:“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影响。”毛泽东批注:“讲得好,使人高兴。 ”在读到教科书引述列宁的话“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 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1〕时,毛泽东说:列宁这句话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教科书在引用这句话以后,讲要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的管理, 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一部门的领导”,也讲得好。但是,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读到教科书讲暴力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 这一段时, 毛泽东说: 我们人民革命的目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 力。为此,第一,要推翻敌人;第二,要镇压敌人的反抗。要这 样,没有人民革命的暴力,是不行的。现在有一种倾向, 就是说 话、写文章都尽量合乎帝国主义和敌人的口味。其结果是敌人舒 服,自己的阶级被蒙蔽。这是欺骗群众和欺骗各国共产党的行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很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 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 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这本书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 杂的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


  〔1〕见列宁1917年11月4 日〔17 日〕《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对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质问的答复》。


  教科书说: “在中国, 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特点:中国大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最初被改造为国家和资本家共有的公私合营企业, 然后再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读到这里,毛泽东说:教科书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问题,说得不对。它只说了我们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政策,没有说我们对官僚资本的没收政策。对于民族资本,也没有说我们是经过了三个步骤,即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来实现对它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每个步骤来讲,如加工定货,也是逐步前进的。公私合营也经过了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程。由于我们的国家一方面掌握了原料,另一方面又控制着市场,同时又对资本家贷给流动资金, 这样就使民族资本家不能不接受改造。实行这样的改造政策,不仅生产没有受到破坏,而且有些私营工厂在过去几年中还进行了部分的扩建。资本家由于在过去几年中有利可图,有些人也还自愿她向工厂进行投资。我们在处理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有很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例如,公私合营以后给资本家定息,就是一个新经验。

  在读到教科书说无产阶级国家把收归公有的土地“一小部分则用来组织大型国营农业企业”时,毛泽东说:在我们的国家 里,这部分土地不能很多,只能很少。中国的土地私有,深人人 心,农民一寸土地也是得来不易。我国很早以来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段话 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 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 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 土 地的心理。农民的小私有观念很厉害,认为侵犯别人的私有土地,是一种很不好的事情,甚至在土地改革中,还有一些农民说拿人家的祖业是没有良心。因此,在土地改革中,我们必须把绝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只有在他们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才把极少一部分土地建立国营农场。

  教科书引述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所说的“党的极重要的决定着整个革命进程的政治任务, 就是要极注意地和最细心地保护和发展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毛泽东批注:“这句话,特别是后半句,讲得很好。”

  在读到教科书讲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这一段时, 毛泽东说:我们的工农联盟,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础上。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统购统销也无法坚持;只有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统购统销的政策才能继续,才能彻底执行。现在,我们的工农联盟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巩固人民公社和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的阶段。单有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而没有机械化,工农联盟还是不能巩固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工人阶级在尽量扩大工人和农民的新知识分子的队伍时,也要努力吸收旧知识分子,包括资产阶级专家在内,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毛泽东说: 这一段讲了培养工农自己的知识分子,吸收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没讲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不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需要改造,就是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因为在各方面受资产阶级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改造。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问题,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同日批示林克:“请查《焚书坑》一诗,是否是浙人章碣〔1〕(晚唐人)写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焚书坑》一诗,为唐代章碣所作。其中第三句为“坑灰未冷山东乱”。


  12月12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

  教科书说,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在一切经济部门中采用先进技术,并力求有步骤地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毛泽东批注:“好。”

  教科书引述列宁所说的“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最终平定剥削者的一切反抗,保证自己完全巩固,政令能充分实行,在大规模集体生产和最新技术基础(全部经济电气化)的原则上改组全部工业的时候,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的巩固才能认为是有了保证”〔1〕。毛泽东批注:“列宁这段话很对。”

  在读到教科书说“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是以尽力发展国营工业和农民纟备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时,毛泽东说:说得好。我们在长期战争中曾经打断了城乡的旧的经济联系,在 解放初期,全国普遍召开物资交流会,在新的基础上恢复城乡的经济联系,包括恢复过去的牙行、经纪等。

  在读到教科书说十月革命后,由于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曾经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 到一九二一年才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时, 毛泽东说: 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长期战争而又取得了胜利呢?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例如征收公粮和收购粮食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了农民。在读到教科书说要利用工人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来刺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时,毛泽东说: 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起来, 一定要出毛病, 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是首先关心个人的收入。


  〔1〕见列宁《土地问题提纲初稿》。


  12月14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今天读完这一章。

  在读到教科书关于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段落时,毛泽东说:看来, 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 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 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 能够被认识。在土地改革中要实行平分土地的政策,也是经过反 复多次以后才能认识清楚的。按人口平分土地是符合我国民主革 命阶段中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客观规律的。我们在土地改革中实际上消灭了富农经济,在这点上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在读到教科书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段落时, 毛泽 东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长时期内是反帝反封建。在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 主义的斗争,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 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 办资本, 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 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 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过去有一种说法,民 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说法,混淆了两 个革命阶段,是不对的;但只就反对官僚资本来说,是可以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我们在解放后没收了全 部官僚资本,就把中国资木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个别社会、个别时代的历史,是不能写出好的通史来的。研究个别社会,就是要找出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把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研究清楚了,那么整个社会的普遍规律就容易认识了。要从研究特殊中间, 看出一般来。特殊规律搞不清楚,一般规律是搞不清楚的。

  在本日读书中,毛泽东还说:近几年来,我国的家长制度已经进一步地瓦解了。事实上,我国家长制度的不能巩固是早已开始了。《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

  12月15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开始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科书说: “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都 没有充分发达的、大工业。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着这样一项任务, 以加快发展 大工业(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的办法,最迅速地消除 资本主义统治的这些后果。”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这里讲发展 大工业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说得不完全。一切革 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 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 生产关系, 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 学,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这本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但是,搞出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大功劳,不管里面有多少问题。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这本书,没有展开对错 误观点的批判,所以看起来很沉闷。

  在读到教科书说“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时, 毛泽东说:这段话说得对。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

  教科书说“列宁就强调过, 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俄国的生死存亡的问魉”,并引述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1〕。毛泽东批注: “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维埃政权初期, 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 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时,毛泽东说:同外国来比,政权是先进的,经济是落后的,我国现 在也有这种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国内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业, 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牺牲”时,毛泽东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1)见列宁《大难临头, 出路何在?》。


  在读到教科书说“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 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时,毛泽东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够取得胜利, 是因为 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时,毛 泽东说: 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 用。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 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 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就说明, 像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 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他还说:都是全民所有 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哪些企业由谁去管,这 些都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 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 业的积 极性。去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就大大 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

  12月16 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幵始读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读到教科书说“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时,毛泽东说: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 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

  在读到教科书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时,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 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 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 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 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 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在读到教科书说“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时,毛泽东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在读到教科书说“过去中欧和东南欧落后的农业国,现在已成为拥有以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大工业的工农业国”时,毛泽东说: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即使钢有了一亿多吨, 也还是这样。如果按人口平均的产量超过英国,那末我们的钢产量最少需要三亿五千万吨以上。

  在读到教科书讲中国工业化的政策的一些段落时, 毛泽东说:这里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思想。因为我 们实行这样的方针,不只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众多,要求增加 就业。我们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地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洋 法生产的主导下,普遍地采用土法生产,主要是为了高速度。资 本主义各国,苏联, 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工业为农业创造了各种生产工具,而小农经济却没有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来销售各种现代化的复 杂农业机械时,毛泽东说:关于工农业的关系问题,要说工业向农业要求扩大市场, 也要说农业向工业要求增加各种工业品的供应。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保证农民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在读到教科书说“列宁指出, 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趋势不同,农民所固有的是商品资本主义趋势,因为简单商品经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时,毛泽东说:“农民所固有的是商品资本主义趋势”,不能说是所有的农民,而应该说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向两极分化。

  在读第二十一章时, 毛泽东还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同日为转发中共农业部党组关于当前养猪运动情况的报告,起草中央发至人民公社党委的批语:“(一)现将农业部党组十二月十二日的报告发给你们。(二)各级党组织都应设立一个畜牧业委员会或小组,省、地、县、社四级都应有一个不管别事、专管畜牧业的书记。(三)凡尚未召开养猪会议的,除禁猪民族区域外,都应迅即召开省的(市、区的)、地的、县的、社的养猪会议,总结经验, 规定任务和办法。此种养猪会议或畜牧会议, 一年至少开两次。”并批示:“刘、周、邓、彭即阅,尚昆以电报发去。”农业部党组的报告说:自毛主席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的一封信在党内传达后, 全国正在掀起一个养猪积肥的群众运动。已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召开了有地、县委书记参加的养猪会议或电话会议,许多地方由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建立了领导小组等养猪机构。

  12月17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个国家里, 主 要的特点在于苏联实行了全部土地国有化,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还保存着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毛泽东说:中国农民对 土地的私有观念很深, 我们是逐步地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私有观念。互助组只能解决集体劳动的问题,土地等生产资料基本上还 是 私有。到了初级社,因为农民的土地有多有少,不能不采取土地 入股的办法。经过高级社和人民公社, 进一步改变了农民的私有 观念。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以前,像新乡、洛阳这些地方,搞包产到户,就是一部分富裕中农的私有观念对人民公社化的抵抗。

  在读到教科书说“机器拖拉机站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工具”时,毛泽东说: 教科书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强调机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提高农民的觉悟,不改造人的思想,只靠机器,怎么能行?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思想训练人和改造人的问题,在我国是个大问题。农民具有两重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共产党宣言》对这个问题写得瞥脚一点,列宁把这个问题写明确了,斯大林更具体化了。一般地说来,教科书是把这种对农民的具体分析坚持下来的,当然也还有很不够的地方。

  教科书说: 苏联全盘集体化,在国内消灭了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即富农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不仅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也得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在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对最后一句话, 毛泽东批注: “完全不对。”

  12月18日下午四时半至晚九时,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读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解决了社会 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 集体农庄制度”时,毛泽东说: “彻底巩固”这四个字看了不舒 服。任何东西的巩固,都是相对的,怎么能彻底?如果从有人类 以来, 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彻底巩固”下来,这个世界怎么得 了?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人从出生到死之前, 是量变的过程,也有部分质变的过程。人死了, 人这个整体的最后质变就完成了。这个质变是通过以往的不断的量变,通过量变中的逐步的 部分 质变而完成的。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 变中没—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 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在一 个长 过程中, 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 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 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 到。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 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 产主义, 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难道 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 一切事物总是有 “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 生产多少钢, 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 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 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 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 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教科书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谁战胜谁’的问 题,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完全地、永远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毛泽东批注: “说得太死, 不合乎实际。”

  在读到教科书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自发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时,毛泽东说: 这就是酝酿着战争。难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忽然不灵 了吗?难道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 就能够彻底 消灭战争吗?最近,一九五九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共产党的会议 中说,现在出现了永远消灭战争的可能性,出现了把一切物力、财力利用来为全人类服务的可能性。这种说法,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分析,没有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区别出来。战争是阶 级冲突的一种形式。有阶级就一定有阶级冲突。 一般冲突方法解 决不了的时候,就必然要用战争的方法来解决。不消灭阶级,怎 么能消灭战争?世界大战打不打,不决定于我们。我们不是艾森 豪威尔的参谋长,不是麦克米伦〔1〕的参谋长,我们说了不算 数。世界大战还是有两种可能性。即使签订了不打仗的协定,战 争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帝国主义要打的时候, 什么协定也不算数。即使两个阵营不打仗,也不能保证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不打仗。


  〔1〕麦克米伦,当时任英国首相。


  1959年12月 265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可能打。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能打。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现在就在打。历史的规律是,只有经过革命战争才能消灭阶级,只有消灭了阶级 才能永远消灭战争。不进行革命战争,要消灭阶级,我们不相信。没有消灭阶级,要消灭战争武器,这不可能。世界上从有历史以 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 实力地位的。搞实力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是阶级统 治的机关,军队是阶级的实力。只要有阶级,就不能不搞军队。当然我们是希望不打世界大战的,我们是希望和平的。 我们赞成用极大的努力来禁止原子战争, 并且争取两个阵营签订互不侵 犯协定。争取十年、二十年的和平,是我们最早提出的主张。如 果能够实现这个主张,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很有利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工人阶级同农民联合在一起^…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一段时,毛泽东说:教科书的增订本,在这之后,加了一段,说现在苏联 已经不再受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了。这个说法有使人睡觉的危险。 当然, 现在的情况,比起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有了很 大的改变。在苏联的西方,有了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东方,有了我们和朝鲜、蒙古、越南这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

  导弹可以打几千公里、万把公里。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周围,布满了美国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的箭头,都是朝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能够说,现在苏联已经不在导弹的包围之中吗?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吗?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革命前的俄国,文盲占全国九岁和九岁以上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时,毛泽东说:我国在解放前,文盲占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这两个国家都搞成了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文盲很少,甚至没有文盲,一直到现在革命还搞不起来。这个事实的对比,证明了第二国际所说的,无产阶级如果还没有足够数量的现成的能够组织国家管理的文化干部和行政干部, 便不能夺取政权和保持政权,是完全错误的。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 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

  教科书说苏联的妇女在一切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毛泽东批注:“医生、教师,服务行业和邮政这类工作,尽可能都让妇女去做。”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就没有阶级对抗和民族 对抗,它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这一段时,毛泽东说:这一段只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不 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说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 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不说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一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定了,辩证 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 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因为 不一致,才有团结的任务,才需要为团结而斗争。如果总是十分一致,那还有什么必要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呢?

  教科书说, 一九三六年通过的新的“苏联宪法不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毛泽东批注:“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在读完整个这一段后,毛泽东说: 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 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毛泽东针对这一段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就创造了保证劳动者实际享受各种权利的牢固的经济基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就表现在这里”,指出: 社 会主义民主的问题, 首先就是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 势力和它们的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利的问题。人民内部 有各个派别,有党派性。一切国家机关、 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问题,关系极大。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 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 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 等权利。毛泽东又说: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在一部分人中间,会不会发生抵触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 收入占全社总收人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 是队共社的产,而 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这样,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抵触。但是,原来的队干 部,那个时候不能像原来那样当家作主了,他们的管理权力势必 相对缩小, 他们对这种转变会不会抵触呢?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消灭了旧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影响还会长期存在,阶级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 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 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 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 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 不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

  12月19日下午至晚上,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体系的建立》,今天读完这一章。

  在读教科书这一章的“各民族经济不平等的消灭”这一节后,毛泽东说: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 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时,毛泽东说:这句话说得不妥当> 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因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就是质的飞跃,就是社会革命。

  在读到教科书讲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的段落时, 毛泽东说: 解放以后,民族资产阶级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这是逼出来的。我们打倒了蒋介石,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了 “三反”、“五反”,实现了合作化,从一开始就控制了市场,这一系列的变化,一步一步地追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不走上接受改造的道路。另一方面, 《共同纲领》规定了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使资本家有利可图的政策;宪法又给了他们一张选票、 一个饭碗的保证。这些又使他们感到接受改造就能保持一定的地位,并且能够在经济上、文化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拉住它,又整住它。

  教科书引述列宁所说的“国家政权如果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1〕,以及“付 给国家资本主义大宗贡款,不仅不会葬送我们,反而会使我们通 过 这一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2〕。读到这里,毛泽东说:列宁的这几句话讲得很好。列宁是个干实事的人。他在十月 革命以后,因为看到无产阶级管理经济没有经验,曾经企图通过 同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来训练无产阶级管理经济的能力。那时候的 俄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力量估计错误,不接受列宁的条件,拒绝同无产阶级妥协, 逼着俄国无产阶级不得不没收资本家的财 产。当时的俄国,困难确实很大,农业被破坏了,商业联系打断 了,交通运输不灵了,搞不到原料,不少工厂没收了也不能开工。我们的情况和他们不同,一条是有苏联的存在和帮助,这是一个 很大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国内的因素。我们搞了二十二年的根 据地政权工作,积累了根据地管理经济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管理 经济的干部, 同农民建立了联盟, 从他们那里得到了粮食和原料。所以,在全国解备以后,很快地进行和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接 着,我们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主要力量放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同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由于我们没 有管 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以后,我们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在一 九五八年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中国的资产阶级和 俄国的资产阶级不同。我们历来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 部分是官僚资产阶级,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把官僚资产 阶级这个大头吃掉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小头,想反抗也没有力量。他们看到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同时我们又采取适当的政策对待他们,所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 他们就有可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之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见列宁《答〈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兰索姆提出的问题》。

  (2)见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在读到教科书说只有在技术改造方面解决了过渡时期的发展生产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基础这些任务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完全建成时,毛泽东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教科书说:“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社会主义能在国家工业化实现以前,就在所有制方面(包括农村在内) 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存在, 有苏联这样高度爱展的工业国家的援助。 ”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这段话讲得不对。对于东欧这些国家来说, 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存在,有苏联这样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家的援助”这样两个条件,为什么不能在工业化实现以前完成所有制方面(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其实, 在工业化实现以前, 就在所有制方面取得胜利,并不是什么“特殊条件下”才有的事情。苏联也是先解决了所有 制的问题,然后才实现工业化的。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 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 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 后。在英国, 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 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12月20日为转发中共上海市委十二月十四日关于上海市养猪工作大会情况的报告,起草中央批语:“此件很好,转发各省、市、区党委及各地委参考。可登党刊。”并批示: “送彭真同志酌办。”报告说:上海召开了全市养猪工作大会,根据主席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的指示作了动员报告, 广泛交流养猪先进经验, 经过反复讨论,市委最后确定了明年郊区农村以猪为主的全面发展畜牧业计划,实现一亩地一头猪,并作了具体安排。

  12月中旬阅中共中央办公厅十二月十日编印的《情况简 报》一九五九年第二二三号刊载的《黑龙江省各城市基本上实现公社化》的材料, 批示:“城市人民公社应否普遍推广问题。陈、胡、邓、田、林〔1〕阅,退毛。”材料说:黑龙江省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去年九月至十一月间, 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现在哈尔滨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市区和街道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上政社合一的道路。

  同旬阅中共中央办公厅十二月十四日编印的《情况简报》一九五九年第二三二号刊载的中央财贸工作部关于在最近召开几个会议的安排的报告,批示:“各同志〔2〕阅,退毛。四川江油县工作做得好。”报告列举了最近要召开的几个会议,其中有江油县财政、银行工作现场会议。报告说: 江油县银行在农贷工作上, 积极帮助公社和生产队解决所需的生产资金和生产资料。在帮助穷队赶富队工作上,派专人常驻穷队,同吃同住同劳动,负责帮助到底。在储蓄工作上,大办食堂储蓄组,帮助群众安排生活开支。县财政部门各级都订了促进生产发展的规划,帮助企业解决产供销中的困难,帮助公社发展多种经营。


  〔1〕陈、胡、邓、田、林,指陈伯达、胡乔木、邓力群、田家英、林克。〔2〕指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林克。


  12月21日下午五时至晚九时,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开始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在读到教科书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那几个自然段时,毛泽东说:这一大段讲生产力的问题,没有讲清¥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在读到教科书讲机械化的最高阶段是生产的自动化这一段时,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

  在读到教科书说“化学化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消费品要求国民经济广泛实行化学化”时,毛泽东说:对农业, 我们现在不提化学化。一是因为若干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的化肥,已有的一点化肥, 只能集中使用于经济作物;二是因为提了这个,大家的眼睛都看着它,就不注意养猪和充分利用农家肥料了。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

  在读到教科书说“利用原子能是现阶段技术发展的顶峰。苏联是第一个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家”时,毛泽东说: 现在的国际局势,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局势紧张多了。当时,资本主义还有一个相对稳定时期,除了苏联以外,其他国家的革命都 失败了,英国和法国很神气,各国资产阶级对苏联也不那么怕。除了德国的殖民地被剥夺以外, 整个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并没有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日三个帝国主义国家垮台 了,英、法也削弱了, 衰落了,社会主义革命在十几个国家成功,殖民体系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再也不能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相对稳定了。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沿着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向前发展着”时,毛泽东说:这里只是讲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但没有讲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 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 以平等态度待人, 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读到教科书说“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它反映出工人阶级和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继而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的特点”时,毛泽东说:这里只讲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 没有讲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观的必然性。我们讲集体所有过渡到全民所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现在我国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材料, 说有些经济作物区的公社现在很富,积累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高。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不使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 工业和农业就会发生新的矛盾。

  12月22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今天读完这一章。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所有权普及于他们的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时,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归劳动者享受的消费资料,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等设备, 以及如像西湖这样的游览地区。而且,这一部分公共财产,会愈来愈多。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的劳动,它创造剩余产品,即为社会的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扩大生产,建立后备,发展教育和保健事业,赡养老义'和丧失劳动力的人,组织国防,等等。”读到这里,毛泽东说: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 一部分是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另一部分是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保健事业的,其目的是增强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养育后代,以便扩大劳动力的后备,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还有一部分, 是用于国防这类公共消费的, 是非生产性的,但它是为了保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教科书没有作这样的分析。

  教科书说: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不是 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事情不会弄到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这类冲突的地步。这些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充分认识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靠群众——共产主义建设 者的积极活动,能够及时克服产生的矛盾”。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这一段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 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 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 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也是革命。 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时,毛泽东说: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 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 也要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斯大林自己还不是对有些东西认识不清楚?他曾经说过,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 就可以不致发生冲突。斯大林的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 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 反复学习, 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教科书说: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绝对统治,苏维埃国家有可能“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执行经济组织的职能。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读到这里, 毛泽东说:这几句话讲得太绝对了。实际上,资产阶级国家,对他们的经济是起调节作用的,例如美国政府出来干涉钢铁工人的罢工,就是一种调节。

  教科书说列宁的经济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国家对经济的有计划的集中领导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结合”。毛泽东批注:“好。”

  在读到教科书说“工会的使命是要促使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时,毛泽东说:教科书不讲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不讲如何加强政治教育, 只偏重讲福利。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国家要同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者,妨碍迅速发展生产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切惰力、各种落后和守旧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时, 毛泽东说:这一段讲得有点神气。要上层建筑干什么?就是为了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读到教科书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里大动力”时,毛泽东说:这个说法不妥当。矛盾才是动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矛盾的方法。

  12月23 日下午五时十五分至晚七时十分,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今天读完这一章。

  在读到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使居民日益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够同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日益增长的 生产合理地协调起来”时,毛泽东说: 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 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在数量方面总不能是无限制的,但是在品种方面也会变化。

  在读到教科书说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比生产个人消费品的部门优先发展的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有特别的意义时,毛泽东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他们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能够在一切企业里毫无阻碍地推广科学的最新成就、技术发明和先进经验”时, 毛泽东说:这里说“毫无阻碍地推广”先进经验,可不一定。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 在苏联不给他任何实验的机会, 到了中国,我们把长江给他实验,成功了, 才引起他们部长的注意,到中国来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如斯大林所说的,还有“学阀”, 他们控制科学研究机关,压制新生力量,因此先进经验也不是毫无阻碍地得到推广的。书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矛盾。任何新的东西出来,或者因为不习惯,或者因为不了解,或者因为同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抵触,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阻碍。当然,社会主义社会里阻碍新东西的这种情形,同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所不同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劳动者“在资产阶级制度下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不可能发挥的”时,毛泽东说:这种说法缺乏历史观点。工人比起奴隶和农民来,他们的才能总要发挥得好些。资产阶级 普及了教育,创造了现在这样的学校, 这对于劳动者的智慧的增 长和才能的发挥是有帮助的。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训练一批文明的奴隶, 来为他们狭隘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能和智慧的发挥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12月24日——26日每天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三天读了第二十六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 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的大部分。

  教科书第二十六章中说: “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计划性,根 据列宁的定义,这种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自发性和自流性是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读到 这里, 毛泽东说: 恩格斯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照预定计 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这是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 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 计 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 识要有一个过程。教科书说“自发性和自流性是同生产资料公有 制的存在不相容的”,可以这样说,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里就 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 是完善的。认为对比例关系的认识,不要有个过程,不要经过成 功和失败的比较, 不要经过曲折的发展, 这都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个 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看透的。拿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开始我们也不懂得搞社会主义,以后在实践中逐步有了认识。认 识了一 些,也不能说认识够了。教科书说,“计划性意味着经 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这里的“经常”、“自觉”, 如果当 做任务来提,是对的, 但要实现这个任务是不容易的。平衡了又 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教科书不讲 这个观点。既然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 的矛盾永远存 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求我们解决。要使我们的人民和干部懂得这一点。这和全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关系极大。这几年 来,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朝气大发扬, 无论如何要永远保持下去。列宁说过,唯物主义 者最“唯心”。他们最能够刻苦,最不怕死。金钱是物质,可是金钱收买不了唯物主义者。他们有最伟大的理想,因此他们有顽强的战斗性。

  教科书说,苏联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生产资料的生 产增加九十三倍以上,而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十七点五倍,消费品 生产的增长速度还不能适应居民对这些消费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读到这里,毛泽东说:九十三同十七点五的比例,是否对发 展重工业有利。这么多年来,消费品生产只增长了那么一些,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讲“物质刺激”呢?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大家都高兴。而要这样,就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教科书说:“全国通盘有计划地配置工业,保证在以往落后的农业地区建立新城市和工业中心,使农业接近于工业,从而消灭城乡间的本质差别。”毛泽东批注:“好,我们注意了这个问题,到处动手办工业。”

  在教科书讲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以及还必须估计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处,毛泽东批注:“不搞关门主义,是对的。”

  在读到教科书说“群众积极参加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争, 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时,毛泽东说:这里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 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本书看起来是书生的话,不像革命家的话。文章不讲逻辑,甚至形式逻辑也不讲,表明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实践,他们对经济问题不很内行。

  教科书说:“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得越多,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组织、掌握现有技术和采用新技术的物质鼓励因素运用得愈多, 这种斗争所收的效果就愈大。”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这本书很多地方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人胜。钱能通神。这本书没有体系,可是在这点上却有体系。他们说,这个问题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那个问题也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试问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物质鼓励出来的吗?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 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种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前一句话是讲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分割幵来,总是片面地讲物质鼓励呢?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者就成为不战斗的了。

  对教科书说“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官僚主义集中制毫无共同之处。计划领导的过分集中,不充分了解和考虑地方条件和可能性而企图由中央编制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以及对待计划工作的狭隘本位主义,都会造成各种错误,束缚地方的主动性”这一段,毛泽东批注:“批评得好。”

  教科书说,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改组,“进一步扩大了加盟共和国在有计划领导国民经济方面的权力”。毛泽东批注:“这本书有个好处,把地方分权写进去了。”

  教科书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常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技术。”读到这里,毛泽东说: 这段写得不对, 既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问题是他们这种平衡和不平 衡, 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同。特别值 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更加显著,例如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 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平衡 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 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 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 断地解决。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 了。教科书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规律这一章写得很长,但是没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

  在读到教#书将战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社会主义经 济有计划地高速度发展同美国经济的发展遭受到经济危机进行对比这一段时, 毛泽东说:找一个国家来比赛,这个办法很有意 义。这是政治鼓舞,不是物质刺激。我们提出赶英国,第一步按 主要产品产量来赶,下一步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来赶。造船业、汽 车制造业, 我们还比他们落后得很远, 我们一定要争取赶过他们。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有四百万吨商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 有强大的船队怎么能行。现在具体情况变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危机规律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一个国家 内部也是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1〕 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 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 绝对的, 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 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平衡,作为纲, 来研究社 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 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本书提到了国家,但没有加以研究,这是这本书的缺点之一。当然,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方 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 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 论、国家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世界上 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 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 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 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教科书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


  〔1〕 见《孟子•滕文公上》。


在读完第二十七章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的前六段后,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社会要有“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拿老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尚贤”,但“尚” 得过头了,也像“物质鼓励”过头了一样,会变成个人主义。说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 这个提法不妥。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人这种动物有一种毛病,就是看不起别人。只看见自己的长处,看不见别人的长处;有了点成就的人,看不起还没有成就的人。大国富国看不起小国穷国。西方国家历来看不起俄国。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这是有 理由的,因为義们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这么一点钢,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低,有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们, 对我们有好处,逼着我们努力,逼着我们进步。教科书上说, 物质刺激“使生产增加”。但是物质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增加。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要靠物质刺激, 人们一样要干,而且还干得很好。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 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 地位,这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拿八级工资制来说,他们不能解释同一级工资中间,为什么人们的劳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在读到教科书说“一个工作者如果具有高度技术或更为勤勉和积极主动,他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 产品”时,毛泽东说:工作者是否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决定于政治觉悟的高低。有的人文化技术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积极主动; 另外一些人文化技术水平虽然低些, 可是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原因就是前一部分人觉悟低些, 后一部分人觉悟高些。

  教科书说: “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工作者从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是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利用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对劳动结果的关心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方法之一。”读到这里,毛泽东说: “决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 一”,这个提法可以赞成。但是当做决定性动力,就不对了。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 教科书中不也是常说“精神鼓励”原则吗?同时,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

  在教科书引述列宁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 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处,毛泽东批注:“对。”在读完教科书这一段后, 毛泽东说:苏联的工农业劳动 生产率, 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得更远。人口虽多,但 是 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人家,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若干年,分几个阶段, 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 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多少是个因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发展最快,有六千多万人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读到教科书说“机器和生产过程的经常的技术革新是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无穷的泉源”时,毛泽东说: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我国资本主义虽然不发达,但是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像上海、辽宁、天津、重庆这样的工业基地。这些地方在出技术、出工人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1〕 见列宁《伟大的创举》。



        在读到教科书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资源, 经常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可以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时,毛泽东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教科书说:“苏联过去按照部门原则组织工业和建筑业的管 理,结果使各部门所属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受到限制……按照地区原则改组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以后, 就可以更 充分地利用社会分工以节约劳动和加速生产发展。”读到这里,毛泽东说:一切企业专门由条条来管,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我 们现在中央直属的企业只占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都归各级地方管,就避免了这种片面性。我们的教育也由中央和地方分管,现在的 问题是, 地方管的高等学校太少,科系不完全。以后要举办一些 完全由地行分配学生的高等学校,开始可以成立这样的班或系。 毛泽东还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 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统一的程度,还不如达赖时的 西藏,因为西藏的武装还是统一的。为了搞经济学,要参考一下 古代人怎样搞学问。像《史记》这样的文章和后来人对它的注释,都很严格、准确。裴松之注《三国志》,收集了很多的资料。

  在读到教科书说“由于剥削的消灭,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根本改变了。……由此就产生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 劳动者旨在不断改进生产的创造性的合作”这一段时,毛泽东说:这段的最后一句话讲得好。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要做工作。我们 的经验, 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 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

  12月27日阅中共中央办公厅十二月二十二日编印的《情况简报》一九五九年第二五八号后,批示:“此件极好。各同 志〔1〕阅。上午看过,下午讨论一下。用后直接退毛。请田家英同志找人民公社北戴河、武昌两个决议,下午带来,为盼。”这期简报刊载三篇材料:《东北三省已有少数公社、生 产队过渡为全民所有制或基本社有制》、《四川省顺江人民公社实行基本社有制的情况和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三年规划》 、《广西柳州地委提出从十个方面发展社有经济》。在第一篇材料谈到东北三省“估计大多数公社在两三年之后社有经济就可以占取说勢”处,毛泽东批注:“问题:五年社有化,十年国有化,是否有可能呢?”

  同日阅一份介绍关于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的争论情况的材料,批示: “印十份, 交我为盼。高智办。”这 份材料说:在认为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人当中,一些人 认为老子的自然观是唯物的,未涉及老子的认识论;另一些人认 为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都基本上是唯物的。而认为老子哲学基 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人, 则认为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都是唯心的。双方从老子书中引证的话,一部分是相同的,但所作的解释各不相同,另一部分是各不相同的。材料对双方引证的话作了介绍。

  同日阅中共江苏省委十二月二十二日关于生猪发展情况的报告,批示: “彭真同志:此件很好, 请用中央名义转发各省、市、区党委参考。用后退毛。”江苏的报告说:省委在十一月下旬召开的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对于发展生猪生产问题,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一九六0年全省各地分别达到一亩一头猪、一人一头猪、三人两头猪、二人一头猪、 一户一头猪。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目前发展生猪生产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运动的主要特点是:猪子数量增长快,尤其是集体养猪有了猛烈的发展,上市量也大大增加。


  〔1〕 指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林克。


  12月28日下午至晚上,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并开始读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源。”毛泽东批注:“好,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在读到教科书说“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 不仅得到物质 奖励, 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 主义劳动英雄命称号和列宁奖金”时,毛泽东说:这里说的“得 到勋章和奖章”、“劳动英雄的称号”等等,也就是“尚贤”。 到了共产主义以后, “尚贤”恐怕也还要继续下去。产品按需分 配了,物质刺激也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先进和落后这两部分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分别这两部分人,就是一个“尚贤”的 问题。“社会主义竞赛”这一节,一般写得不错。引用的斯大林 的话也好。斯大林讲了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帮助,求得普遍的提 高。普遍提高之后,仍然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又要求进一步的 普遍提高。这一节的缺点是没有讲政治。他们还有这样的意思,竞赛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动力,还靠物质刺激这一条。他们老是提 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12月29日下午四时半至晚九时,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并开始读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维埃国家的一切主要经济问题以及政治问题, 都是同价格问题交错在一起的”时, 毛泽东说: 调整价格,就是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过去我们提高生猪、油料、蚕丝的收购价格,最近又准备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都是属于调整这些关系的范围。

  在读到教科书说“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问题不在于使价值规律具有广阔的活动场所,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而在于把 这个规律用作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经济杠杆”这一段时,毛泽东说:这段正确, 有批评, 有议论。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 的工具, 这是好的,但是, 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 根据。我们搞大跃进,就不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来搞的,而是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根据我屆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来搞 的。如果单从价值规律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大跃进,就必然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就必然把去年大办钢铁说成是无效劳动、土钢质量低、国家补贴多、经济效果差, 等等。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 值得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 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局面打 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 这样 就使我们有可能大大加快建设速度。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 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已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口号,就是证明。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要相当地等价。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当然,价格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

  教科书说:“马铃薯、蔬'菜、奶类、肉类和谷物的过低的收购价格和采购价格,在某一时期曾经阻碍了这些产品的生产。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 大大提高了这些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采 购价格, 这对于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很重要的刺激。”毛泽东批注:“这个‘物质刺激’不反对。”

  教科书说: “由于有了经济核算,就能够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赢利。”毛泽东批注:“这样就有奔头了,好。”

  在读到教科书说“由于掌握了价值规律, 它在社会主义经济 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带来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危机的那种 毁灭性后果”时,毛泽东说:这一段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它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规律决 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以没有危机及其“毁灭性后果”,主要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价值规律, 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全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没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等。

  教科书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毛泽东批注:“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

  教科书说:“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愈高,工资的水平也愈高。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当超过工资的增长。”毛泽东批注:“好。”同日复信周世钊: “信及诗收读, 甚快。我尚好。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请你代候蒋竹如〔1〕兄。又请你代候曹子谷〔2〕 先生,谢谢他赠诗及赠南岳志。”

  同日复信钟学坤〔3〕:“信收到了, 谢谢你。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我甚好,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工作和学习如何?尽心工作,业余学习, 真正钻进去,学一点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是为至盼!”

  同日复信孙燕〔4〕:“你妈妈的信和你的信,都收到了,感到高兴。望你们好。有困难告诉我。不要来京, 我很忙的。问你妈妈好,祝她健康。”

  12月30日晨,写信给李讷〔5〕: “病好了没有?想你。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 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 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我甚好。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天寒,善于保养,不要再患感冒。”

  同日下午六时至晚十时,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并开始读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钟学坤,当时是庐山疗养院护士。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曾在毛泽东 处做保健工作,得到毛泽东书赠的一幅《七律•登庐山》手迹。同年9 月,她写信向毛泽东问好,并求教这首诗中的一些词语。


  〔1〕蒋竹如,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

  〔2〕曹子谷,即曹典球,当时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3〕钟学坤,当时是庐山疗养院护士。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曾在毛泽东 处做保健工作,得到毛泽东书赠的一幅《七律•登庐山》手迹。同年9 月,她写信向毛泽东问好,并求教这首诗中的一些词语。

  〔3〕孙燕,陈玉英的女儿。陈玉英 1926 年冬到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当保姆,1930年10月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同敌人作了不 屈的斗争。

  (4)李讷,毛泽东的女儿。当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盈利。成本和价格》。


  在读到教科书讲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降低人民消费品价格的政策和苏联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七年间将日用品零售价格的总水平差不多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六点五的这两段时, 毛泽东说:这两小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消费品价格的问题。教科书说他们的办法是降低物价,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一般的不涨也不降。我国工资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普遍就业,物价低,房租低,不收所得税;前几年发了公债,现在停发了,职工的生活并不坏。究竟是不断地普遍地降低物价好,还是一般的不涨不降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个是轻重工业品的比价问题。他们是重工业品价格低,轻工业品价格高。相对说来,我们是轻工业品价格低,重工业品价格高。为什么这样,究竟怎样才好,也值得研究。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时,毛泽东说;关于缩短工作日的问题。鞍钢有的生产单位,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把三班制改成四班制,六小时比八小时的效率还高一点。原因是精力更集中。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资产阶级曾经做过调查,证明八小时工作比更多时间的工作, 效率更高, 这样对资本家更有利,他们也就赞成了。教科书最近的增订本,加了免费分配的意思,并且说这部分会愈来愈扩大。〔1〕这个意思好。这种免费分配,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1〕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 3 版增订本中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很大的、日益增长的一部分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并不取决于他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包括在工资以内,也就是说,是免费分配。”“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免费分配形式的意义和作用在社会成员福利的增长中将逐渐提高。”


  教科书说“经济核算是进行有计划的经营的形式”。毛泽东批注:“两种制度的经营方法虽然不同,但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 设期限, 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 具有巨大的意义”时,毛泽东说: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如果是说 建设单位搞得过多,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如果因此就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 那就不对。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后钢铁工业在建设一些大型基地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中型和 小型的钢铁基地。过去的中小型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 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 全国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钢铁企业对钢铁工业的 发展还要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 大的, 同落后的会变成先进的、土法的会变成洋法的一样,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在读到教科书说“要求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建设新的企业”时, 毛泽东说:我们要釆用先进技术,但不能因此否定落后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必不可免性。

  同日复信陈云:“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 陈云十二月十九日来信说:我是十月一日到杭州的,已经快要八十天了。身体情况比之九月初在北京见你时有了进步,但是进步 程度还不快。今年五月二十三日病复发到现在已经休息六个多月,目前还不能工作,只能待我身体能工作时再工作,特此报告。在你离开杭州前如果你有空,我来看你一次,何时有空请通知我。

  同日为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编辑的回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大型丛书题写书名: 星火燎原。

  12月31日下午,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盈利。成本和价格》,今天读完这一章。

  教科书说, 苏联重工业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价值,重工业所创造的一部分纯收人就转人按这种比较低的价格买得生产资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而在消费品的价格中得到实现。 读到这里,毛泽东说: 苏联重工业品的批发价格定得低,可能有 它的经济原因, 这就是他们的重工业机械化水平高, 工人用得少,产品成本低。也可能是重工业是在命令主义的方法下建设起来的,大家不那么关心,不那么积极,又不提高觉悟,结果使搞重工业 的人感到横竖是国家的事情, 谁也不愿意、不用心去搞经济核算,结果使重工业不能赢利,需要国家补贴。他们的轻工业品的价格 高,会不会使这种产品的市场不能迅速扩大?如果不能迅速扩大,那末这样总的算起来,积累的资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反过来,妨碍重工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要好好研究。要做调查,找些人谈谈,也可以考虑派个代表团去苏联研究研究。

  同日阅胡乔木本日晨七时送审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稿《展望六十年代》。社论稿说:“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在 新的十年间,要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现代化, 从而把中国建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诚然,就在那时,中国的工农业产品按人口计算起来,水平也还不高或者不很高。”毛泽东将其中的“不高或者不很高”改为“是很低的,同英国比较起来,还是很落后的”。

  12月作《七律•读报》:“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同月作《七律•读报》:“西海而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不知说了啥些事,但记西方是友朋。举世劳民尊匪盗,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兹入大同。”

  同月作《七律•改鲁迅诗〔1〕》:“曾警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喜攀飞翼通身暧,苦坠空云半截寒。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同月对新华社十二月一日编印的《内部参考》第二九二三期刊载的《湖北省委召集五个公社工业书记座谈社工业问题》的报道,批示:“此文请阅,送各同志〔2〕。退毛。”报道说:十月下旬召集的这次座谈会认为,公社工业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有力地支援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增加公社资金的积累。 一九六〇年公社工业的发展方针应当是,集中力量为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以农具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和发展。

  同月阅十二月五日编印的《经济消息》第五十三期,批示:“伯达、林克、胡、邓、田阅,退毛。此期全部可阅。”这期刊物登载有《大跃进的、协调的、看涨的计划》、《钢铁煤炭计划第一本账已经超额完成》、《城市副食品生产的任务》、《关于养猪好处的一笔大账》、《解决木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各地大办土铁路》、《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的大好形势》、《农村“五冬”工作进入高潮》、《有些职工对工业生产运动有错误看法》等报道。


  〔1〕鲁迅原诗《亥年残秋偶作》为:“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 寒。悚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指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林克。


  同月阅十二月七日编印的《外事动态》第一一五期刊载 的由外交部礼宾司提供的《各国驻华使节、外交官在河北、河南 参观的反应》的报道,批示: “一个有兴趣的报道,宜一看。送 各同志阅。退毛。”报道说:外交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组织各 国驻华使节、外交官于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到石家庄、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参观。他们的反应是:一致承认我国发展速度 快、建设成就伟大;对小洋群大炼钢铁的发展感到意外;认为人民公社发展情况良好;承认各地物资供应充足。

  同月阅冶金工业部十二月十四日印发的《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六七年钢铁工业远景规划草案》,批示:“要件。各同志阅,退毛。”草案说铁工业今后八年发展计划的要求是:一、继续地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中央与地方并举和土洋并举的方针,坚持保证高速度的发展水平。二、在各大区建立起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 基本上解决钢铁工业的布局问题。三、完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产品品种的需要。根据上述方针和任务,初步设想一九六七年钢产量达到六千至七千万吨或七千至八千万吨两个方案。

  同月阅中共山西省委十二月十五日给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批示: “此件可看。各同志阅, 退毛。”报告说:我省整风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把主要目标集中在有右倾思想的负责干部身上。运动几乎涉及每个党员干部。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整风运动是每个党员干部过社会主义关,提高了政治嗅觉,揭发出了个别单位的严重错误。反右倾整风的效果立竿见影,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步步高涨。

  同月阅新华社十二月十九日编印的《内部参考》第二九 三 九期,批示:“此两篇可看,送各同志阅,退毛。”其中一 篇是国家统计局在河北、北京等十四个省、市、区对四百二十三 个生产队进行的调查。总的情况是:一、在农业生产继续跃进、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收人的分配更加合理了。在这四百二十三个 生产队, 分配给社员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百分之五 十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三点三, 社员人均收入由去年的五十二元七 角增加到六十七元七角。二、粮食分配情况良好。三、公社部分 所有制正在迅速扩大,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四、社员生活显著 改善。另一篇说, 河北省磁县成安人民公社将按比例分红制度改 为固定增长比例的分配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对原来收入大 的队加以适当控制, 使原来收入低的队多分一些,逐步赶上富队;可以多提些公共积累。毛泽东对这篇材料批注:“成安县与 磁县合并,现为成安公社,盛产棉花,今年九月我去看过。”

  同月阅新华社十二月二十日编印的《内部参考》第二九四〇期刊载的《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文,批示: “此件可看。送各同志阅,退毛。”文章说: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大农业国,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消费的全部消费品中, 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约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很大,农村是工业消费品的主要市场,历年供应农村的生产资料也迅速增长;目前国家财政收入中,百分之五十左右是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有关的;目前我国的出口物资中,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同月阅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十二月印发的《计划工作简 报》特第一期《今后八年(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七年)我国钢铁工业的速度、规模和布局的初步设想》,批示:“要件。各 同志阅,直退毛。”简报说:(一)今后八年我国钢铁工业将持 久地、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每年钢的产量将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三,一九六七年将完全可能达到六千万吨,实行的结果达到七千万吨或再多一点也有可能。(二)我国钢铁工业的 发展速度,不仅大大超过美国,而且也快于苏联。(三)经过八 年努力,我国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四)钢材的品种和质量将适应国民经济继续跃进和尖端工业的需要。(五)在材料、设备和投资方面有可能保证实现上述目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