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四三方案

作者:红旗文选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8-24 03:30:5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批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是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这156项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航空,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通讯,工具,交通运输,武器,通讯等等,基本包括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体系。

  从1953年开始引进苏联援助项目发展工业,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已经基本上建成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工业化体系也已经基本上建立。

  1971年秋,毛主席在南方视察期间,他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上街搞调查的时候,顺便上服装店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衣。

  回来后,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件事,说是千辛万苦排了好久的队才买到的。

  毛主席摸了摸工作人员手上的衬衣,若有所思。

  "的确良"学名涤纶,是一种由聚酯纤维经纺丝制成的合成纤维,是西方国家为解决穿衣问题,用工业原料代替农业原料来纺织的一种布料。由涤纶纺织面料裁剪的衣服,因其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一度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七十年代初的中国还没有化纤工业,解决穿衣保暖问题只有棉麻之类的农业原料。

  虽然,当时我国每年的棉花产量高达4300万担,但这4300万担棉花在预留200万担做工业原料后,能用到人们穿衣用的棉花只有3100万担。

  这3100万担棉花,意味着当时每个中国人每年平均只有18尺左右的布料。而且,棉花种植还不能扩产,因为要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就要占用粮食耕地,粮食就会减产。

  所以,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分配得更合理,保证大家有饭匀着吃,有衣匀着穿,那时候所有的粮食、布匹都是定量供应的。粮票和布票也就是这样来的。

  的确良,涤纶,化工纤维,化纤工业,联系起来,就是不用挤占粮食耕地,也能解决穿衣问题。

  回到北京,毛主席第一时间找来周总理,先是跟他讲了工作人员千辛万苦买的确良衬衣一事,然后说:"我们能不能不千辛万苦,来个百辛百苦也好。"最后,毛主席提出:"我们也搞一点化纤。"

  别以为毛主席这一句“我们也搞一点化纤”只是说说而已,当年搞原子弹,毛主席也是这样说的:"我们也搞一点原子弹。"

  毛主席的话,也就是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周总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1972年1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送来了第一个报告——《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大约需要4亿美金。

  毛主席很快就圈阅批准了这个报告,并要求周总理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对外引进交流规模。

  随后,计划委员会又送来了一个约6亿美金的《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毛主席一看,你们也不要挤牙膏了,干脆把所有审议过的引进计划都提上来。

  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作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总金额约33亿美元。

  看过报告,毛主席毫不犹豫的予以了批准。

  因为计划委员会提上来的项目规划总价值为43亿美金,所以这个引进项目被称为“四三方案”。(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引进项目,实际金额达到了51亿美元)

  如果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苏联156项工程,核心在于建立我国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那“四三方案”的引进项目,核心则是围绕人民群众“吃穿用”的问题了:一共26个系统工程,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烷基苯项目,占了18个。

  而且,"四三方案"从立项到项目落实,再到投产,效率都非常高,尤其是生产化肥的技术设备。

  我们看到的化肥引进项目,最早的1977年就已经建成投产,最晚的也在1982年就全部投产了。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化肥项目,其他包括化纤、烷基苯等项目,全部都在1982年建成投产了。

  那么,“四三方案”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上,尤其是吃和穿的问题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

  这一点,在《中共党史资料》系列刊物里,有过大概的分析和估算:

  1980年,我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比1970年增加了将近3倍,而通过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制造设备,其出产的化肥,比此前我国自己生产的小化肥,其有效养分也高出了将近3倍。

  此前,我国生产的小化肥,有效养分只有17.7%,而且很多时候还达不到这个水准,而引进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的化肥,有效养分达到了46.3%。

  这样一来,仅在1980年,在少数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每亩耕地的粮食增产量就达到了47%,也就是说每年能增产粮食500多亿斤。

  这意味着,在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人每人每年能增加口粮60斤。

  而”四三方案"中引进的化纤设备在建成投产后,我国人均布匹的拥有量从20尺左右,直接跃升到了32尺,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当然,"四三方案"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毛主席之前的国际布局:重返联合国,与美国破冰,把世界格局由两极化为三极,让发达国家屁颠屁颠跟中国合作。

  也许有人要问:"四三方案"是过去几十年的老皇历了,重提有意义吗?

  还真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

  这些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搞集体缺衣少食,一包产到户就吃饱穿暖了。

  那么,吃饱穿暖真的是因为包户到户吗?

  试问:如果没有毛主席"四三方案"的战略布局,种粮食还用小化肥,纺织布料还用棉麻,包产到户能吃饱穿暖吗?

  从引进苏联156项工程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一起勒紧裤腰带过了二十几年苦日子。

  从"四三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当国家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毛主席就已经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吃穿用上。

  也就是说,没有"四三方案",即便是包产到户,照样缺衣少食。或者说,包产到户之所以吃饱穿暖,是因为正好站在了"四三方案"项目建成投产的成果上。又或者说,随着"四三方案"项目的全面建成投产,我们继续搞集体,照样很快就能吃饱穿暖。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讲,我们现在吃的,都是毛主席早已煮好的现成饭。

     (文/莫易,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