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列数文革时期中医药的发展成就

作者:子牛流沙 发布时间:2023-05-08 00:08:3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①1971年中药品种由2600种增加到5000种以上。1974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中药材销售9.9亿余元。1971年7月,中国将针刺麻醉术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到1979年底,在国内开展的针刺麻醉数量为200万例。

  ②文革期间,中医中药科研人员在开门办科研的过程中上山下乡深入基层,为贫下中农服务。如青蒿素的发现和药物的研制就是一例。1969年2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疾研究的艰巨任务。1971年,屠呦呦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带领抗疟队伍多次去海南岛,根据热带地区疟疾多发进行调查。在1971年10月4日,即前后做了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③昆明市卫生局主编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于1970年出版发行。此书收载昆明地区分布的中草药302种,通过配伍,能防治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常见病65种。云南省卫生局主编的《云南中草药》及续集分别于1971年和1973年出版。共收载云南全省分布的中草药757种,选择常见疾病防治处方1400多个。在军队系统中,由昆明军区后勤部主编的《云南中草药选》也相继问世。全书共收载中草药330种,其编排体例与《昆明民问常用草药》同,更增添了精制彩色标本图谱,在国内可称得上质量较高的中草药选集之一。1974年,云南卫生局主持邀请关单位的医药人员,以《昆明中药咀片规范》(1963年版)为蓝本,写成《云南省中药咀片炮炙规范》,载了548种中药材的加工炮炙方法,印发全省医单位使用。它对提高药材质量、增强治疗效益均出了新的贡献。

  ④草药是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份,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它具有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廉、简、验、便”的特点,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落实战备、巩固合作医疗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文革中,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草药群众运动,经过临床反复筛选验证,涌现出一批疗效确切、用药安全的草药和草药制剂,经科研人员认定,新增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紫珠草、穿心莲、了哥王、毛冬青、白毛夏枯草、肿节风、蓍草、牡荆子、十大功劳、矮脚茶、槛木、千里光、满山红、金钱草、猫爪草、千日红、萍菜、七叶莲、田基王、雉子筵、垂盆草、天花粉、汉肌松、鹤草芽、冬青、鸭肠草、徐长卿、景天三七、虎杖、金荞麦、卤地菊、紫花牡鹃、砂仁叶油、断血流、金莲花、肝炎草、小叶枇把油、芸香草、川楝素、金龙胆草、福寿草、野马追、罗布麻、祖师麻、雅红隆、雪胆、青叶胆、大黄藤、三分三、雪上一枝篙、穿心莲内脂A.B、硝酸一叶获碱、矮茶素亚硫酸氢钠、胡椒张瑞贤等:“文革”期间开门办科研与中草药运动铜、鹤草芽素、福寿草甙、雅红隆素、雪胆素,共60种。

  ⑤文革时期借助开门办科研的机会,许多中药工作者,特别是生药专业的科研人员深入深山,调查了各地药材资源。有些地区的卫生部门也组织了当地中草药资源的调查。如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中草药调查组,就走遍巴山蜀水,横垮长城内外,同当地的药农、药工及基层卫生人员用了近10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陕西的中草药资源。特别是他们在调查中,在人民群众中发现了象狼巴巴草、朱砂莲、羊红膻等流传在民问的中草药,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经过药理和病理实验,证明了这些草药性能的科学性,初步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肝病组长期深入农村工矿,对近千名工农兵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终于研制成肝炎一号糖浆,对急性传染性肝炎治愈率达90%以上。冠心病组在凤翔、大荔、三原等县长期设点,进行普查防治,通过普查和长期观察发现农村贫下中农的发病率和城市脑力劳动者相近似,打破了以前认为这个病是脑力劳动者的疾患的看法,证明这是影响广大劳动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气管炎组和药剂科同志根据广大工农患者的意见,改进了痰饮丸的服药方法,改进了剂型,提高了疗效,被列为全国防治气管炎有效药物之一。如197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增加了大量草药新品种。

  ⑥文革期间号召中西结合、中医中药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为临床服务。对临床筛选验证确有疗效的重点方药,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室研究,找出其主要有效部分,以提高其疗效。如1971年2月,县人民医院用牡荆根治疗慢性气管炎110例,疗效较好,但原方用药量大,每日需鲜牡荆根200g,服用不方便。在北京医疗队的协作下,经实验室研究,筛选出牡荆主要有效部分挥发油,每日用药量只需50mg。牡荆挥发油,起先是从种籽提取,通过实践发现牡荆叶的挥发油的含油量较籽高得多,且不受采集季节的限制,药理实验及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为了使这一科研成果及时推广,他们因陋就简设计了提取挥发油的土设备,开办了挥发油提取学习班,使挥发油制剂在公社卫生院中得到了推广。如新岗山公社卫生院,仅2个多月时间,利用土设备生产出牡荆叶挥发油10000ml,可供给近万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服药2个疗程。

  如“上海蛇药”的创制成功,就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三结合”,大搞科研群众运动的成果之一。这个院的研究蛇药专业科研人员与有关中药厂、医院组成“三结合”科研小组,首先深入广大农村、山区,依靠党的领导,发动广大赤脚医生和贫下中农,搜集了上千份民间洽疗蛇伤的中草药方。同时,不断扩大“三结合”的协作网,仅这一项目就扩大到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五省一市。由于各方协同作战,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就创制成一种高效的“上海蛇药”,它对各种毒蛇咬伤的治愈率达99%以上。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