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1975年《人民日报》:路线搞端正,唤起千万人

作者:历史方阵 发布时间:2021-04-26 02:57:0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甘肃省武威县,一九七O年以来,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作物大幅度增产,林、牧、副各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九七O年到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增加了一百八十四斤,总产增加了两亿二千多万斤。五年来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超过了一九七O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这些变化,是武威县委深入批判了反动的唯心史观,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结果。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调动群众积极性武威县在一九七O年以前由于县委路线斗争觉悟不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力,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散布“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的谬论,煽动劳力离开农业到外面抓现钱。结果,资本主义的妖风搅散了群众的心,大寨、昔阳的经验进不了门,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后进状态,成了全省有名的“老大难”单位。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和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式的县的经验,教育了武威的干部,震动了全县。大家对照大寨、昔阳找差距,清楚地看到,武威所以“老大难”,难就难在路线不正,班子不硬,人心不齐上。县委决心按照大寨、昔阳的经验,踏踏实实做好“人心齐”的工作。

  一九七一年,武威县遇到了严重的旱灾,水库干涸了,大部分河水断流了,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少收了两千多万斤。过去遇到这样的灾害,县委往往单纯地从生产上分析减产的原因,从具体措施上抓灾后的工作。可是,这一年不同了。县委首先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分析了灾后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接着深入基层对二十八个大队、生产队的现状进行调查。在全县发动了一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结果,大灾之年不但没有影响群众的情绪,反而出现了“天大旱,人大干”的动人景象。这一年冬天,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劳力投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平整了九万多亩条田,整修好一万一千七百多条渠道,打了二百多眼机井,使农田基本建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质量、高速度,第二年粮食亩产一举上了《纲要》,比一九七一年平均每亩增加了一百一十多斤。

  一九七一年的抗灾斗争,使县委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他们共同的迫切愿望。只有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才能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以后,县委一反过去只抓生产不抓路线的做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狠抓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上。

  武威县委从实践中还体会到:能否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关键是干部必须执行正确的路线。因此,县委十分注意引导全县干部认真学习马列着作和毛主席着作,经常运用解剖典型、回忆对比等方法,提高各级干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五年来,县委还具体分析了社队基层领导班子的现状,利用每年冬春的时间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采取普遍教育和重点整顿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五十四个公社、四百四十个大队的领导班子分期分批地、一个一个地进行了普遍教育,对约占三分之一的后进社、队进行了重点整顿,使一批后进社、队迅速改变了面貌,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各级党组织还通过举办学习班、政治夜校和文化室等办法,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真理。由于扎扎实实地做了“人心齐”的工作,有力地抵制了资本主义倾向,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全县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平公社韩寨大队四个平均年龄四十八岁的妇女,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带头的是妇女队长邓秀英,群众管她们叫“大娘组”。去年秋天,“大娘组”的四个人和突击队的年轻人一起,整整大干了两个月,一共平出高标准条田六百一十多亩。

  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发挥群众创造力武威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有着发展农业生产可资利用的自然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这样的自然条件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改造和利用,致使山河依旧,面貌变化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委有的领导干部受修正主义路线影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唯心史观,一提改变面貌,就埋怨群众落后,看不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个县有一个长城公社,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边沿,自然条件很差。经过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凭着自己的双手,在风沙口上植树,在沙滩地上造林,锁住了“黄龙”,保护了庄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三年三大步,粮食产量连年上《纲要》。一九七一年春,中共武威县委的全体成员来到这个公社,总结这个公社的经验,批判反动的唯心史观,端正了自己的思想路线。

  干部认识了群众的力量,群众认识了自力更生精神的威力以后,焕发出巨大的聪明才智,迅速地改变着武威的面貌。

  杂木河的一项干渠工程,全长十三公里,可灌溉三个公社六万亩土地。开初,县水利部门按照常规搞了一个三年建成的施工计划。但是,计划交给群众讨论时被推翻了。群众尖锐批评说:按照这样的速度,武威面貌哪年哪月能改变?还叫什么学大寨,赶昔阳?他们提出了“冬开工、春完工、夏灌水”的多快好省新方案。县委认真研究了群众的方案,认为切实可行,立即积极热情地予以支持,果然只用了八个月时间就胜利完工了,保证了受益地区农田的灌溉用水,在抗旱斗争中发挥了作用。永昌等六个公社破除迷信,自己筹集资金,挖掘地下水源,四年时间打了八百多眼机井,使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变成了水浇地,改变了长期“等山水,靠河水” 的历史,粮食产量比一九七O年翻了一番。四年中,他们自已筹集的资金,占机井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武威县广大干部群众,就是以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干苦干,迅速改变了山河面貌。几年来,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速度一年比一年快,成效一年比一年显着。

  支持群众革新精神,保护群众积极性武威县委认为,只有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革新精神,才能保护群众敢想、敢于、敢斗争的积极性,使全县的农业生产持续地向前发展。

  金羊公社海上大队从一九七一年起,积极改革耕作制度,进行间作套种和带状种植,探索变一茬为两茬的经验。第一年他们试种了一百二十七亩,因为没有经验,遭到了晚霜的侵袭,大部分苗死了。有人讽刺说:“千打算,万打算,不如老天一打算。”“这带状那带状,秋后粮食一袋装。”在这个关键时刻,县社两级党委的领导同志来到这里,积极热情地支持了群众的革新精神。他们一方面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着作和毛主席着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一方面帮助他们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战胜晚霜的措施,继续坚持试验。结果连续三年复种的秋禾作物,都获得丰收,近百分之五十的土地实现了“夏天一片黄,秋天一片绿”,平均亩产超过了千斤大关,为全县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提供了新经验。

  为了使海上大队等单位的经验在全县得到推广,几年来,县委每年都要召开改革工作制度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落实增产措施。现在,全县耕作制度的改革已取得显着成绩,复种、间作套种、带状种植的面积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涌现出一批秋田一季平均亩产过“黄河”、跨“长江” 先进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原载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四日《人民日报》:路线搞端正,唤起千万人——甘肃武威县委依靠群众改变后进面貌的事迹)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