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怎么看待资本是一种运动?

作者:小庄 发布时间:2024-01-26 08:35:12 来源:八角楼上公众号 字体:   |    |  

  以前我们说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这是从生产的角度去说的。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从它的特征的角度去看,资本还是一种运动,用马克思的话说:

  “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论》

  生产劳动者要进行生产,就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比如生产资料掌握在谁那里,产品怎么分配,由此会有什么样的阶级关系等等,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这种生产关系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地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这种生产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状况,都与资本的运动规律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这种运动就像血液循环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成三个节点:

  第一节点:资本家拿着作为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货币,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他们所以要购买这两样东西,是因为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进行生产,就可以创造出商品。商品的价值中就包含着被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只要这些商品卖出去,资本家就可以以货币的形式掠取这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增值的目的。这个过程从现象上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工厂主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便为生产做准备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以后,第一节点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们来到了第二节点。

  第二节点:经过第一个节点的过程,原先的货币此时转化成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就是生产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进行生产,所以第二节点的任务,其实就是生产。这个生产过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生产出了满足社会使用需求的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剩余价值。没有生产过程,社会所需要的一切产品都不会自动出现。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看到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以后,我们又来到了第三个节点。

  第三节点:经过第二节点的生产过程,原先的生产资本转化为了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也就是商品资本。然而,没有一个资本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使用。他们生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商品卖掉,从而使得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能够通过卖掉这一过程实现自己的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货币形态。于是,经过第三个过程,商品如果能够卖掉,那么商品资本就重新转变成货币资本,回到第一阶段的货币形态,货币又可以继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再生产,资本的运动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着的。

  这三个节点的过程可以分别理解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投资、生产、消费三个过程。它们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着的运动闭环,任何一个过程的中断,都会导致整个的循环运动受到阻碍甚至崩断。

  而依附于产业资本之上的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不过是这个循环中的助推剂,通过助推这个循环的速度从而与产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比如银行贷款给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帮助他们迅速扩大产能和商业规模;商业资本把商业集中起来运作,从而更有效率的把商品卖出去,使资本的循环效率更高等等。但是不管是银行资本赚取的利息,还是商业资本赚取的利润,无一不是通过助推这个循环,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一旦这个循环受阻,产能过剩,商品堆积卖不出去,银行资金就难以投出去,投出去了也容易出现烂账,商业也会难以运转,这时各种资本都难以顺利瓜分剩余价值。

  在这样的生产关系闭环中,如果我们仅仅从表面上的起点去看,就会看到没有投资,生产就不可能继续,没有生产,那么劳动者就会失业,劳动者失业就没有收入去支撑消费,没有消费,商品就卖不出去,此时资本的循环就会受到阻碍或迟滞,甚至有停滞的危险。这又反过来导致资本不愿意投资,生产无法延续,企业破产等等,萧条和危机也就伴随着这个循环过程而来……

  于是乎有人觉得投资、生产、消费是同等位置的,一样重要,甚至有人认为作为起点的投资是最最重要的,是动力之源。因此只要资本的那个循环圈受阻,有人就寄希望于通过从投资端输送动力,去强行推动循环的继续。因为只要这个循环可以继续下去,那么资本就可以继续投资赚钱,生产可以继续维持,工人的就业也就可以保障,他们才可以继续消费,如此一来危机就会被延缓。这种通过从投资端输送动力的方法,就是后来我们非常熟悉的凯恩斯主义。比如我们08年大规模的投资基建,带动房产,拉动经济的方法,就属于这种。

  但是这种方法并非没有弊端,从资本的循环运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资本的每一次投资,其目的绝不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是为了能够通过这个循环,使得资本实现增值。不管是银行资本借贷出去,还是产业资本组织生产,以及商业资本完成价值实现的过程,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能够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来实现自身的增值。

  然而,我们从循环的三个节点去看就会发现,真正起到阻碍资本循环运动的根源,既不是投资,也不是生产,而是消费。用马克思的话说:“出售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飞跃”。如果这个飞跃不能成功,即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本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循环就会中断或受到阻碍,再生产过程就会遭到破坏。其实只要我们清楚这几个循环节点,我们就可以通过常识了解到这一点,简单说,只要大家有消费能力,手里都有钱,你绝不用担心生产不足或投资不足,但是反过来就不一样了,只要大家手里没钱消费了,就必然导致投资和生产都过剩,从而阻碍循环。当然,这是指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个体经济当然不会遵循这一规律,这是题外话。

  所以,凯恩斯主义的弊端在哪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了,它不是从消费端去打通这个循环的阻碍,而是从投资端,通过国家的宏观政策,比如鼓励贷款、放松信贷规模的限制,以此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房的建设等等以刺激经济,从而暂时的消耗过剩产能。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它可以通过这些投资建设,从而拉动上下游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消耗掉这些过剩产能的同时,还能保障就业。工人就业有了保障,也就有了一定的收入,消费就可以继续,资本的循环就可以继续维持。但是问题还是上面说的,因为它是从投资端发力,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投资生产建设,最终是不能通过正常的消费节点去消化的,也就是说这些建设项目最终不是通过被消费掉来化解过剩产能,它不能盈利,相反可能还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于是乎这些过剩产能就以债务的形式堆砌起来,产能并不是真的被消耗掉了,它没有与消费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而仅仅是以负债的形式将产能暂时性的消耗掉,举债一停止,这种产能过剩立刻就要表现出来,甚至以更大的规模表现出来。

  同样地,因为它只从投资端发力,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使是国家发起的工程建设项目,比如修建一条铁路、一条公路、一套市政工程等等,最后几经转包之后,负责生产建设的工人无一例外都只能按照市场规律一样,拿到只能勉强维持必要生活资料的工资,换句话说,他们的剩余价值仍然是被全部拿走了。这就造成一个奇特的现象,虽然投资的项目并不能由消费去化解,从而形成了巨额债务,但是却丝毫不影响这些项目的生产建设过程中,承包商们该拿走的剩余价值一点也不含糊的全部拿走。因此这种生产与资本生产完全一样,每生产一次,剩余价值就往少数人手里积累一次,贫富差距就扩大一次,从而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所以聊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依然迷信从投资或生产领域里面去强行推动资本循环,以防止循环运动遭受阻碍甚至停滞而造成的社会危机。甚至把富人的投资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从消费端发力,通过减少工时、增加工资、降低剥削、严格落实劳动法等措施来增强消费能力。可是偏偏这个循环中,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消费端才是资本循环里质的飞跃,只有这个飞跃才是维持资本循环的根本动力。

  这里我并不是说只从消费这个源头去找方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不是这样。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的都知道,只要是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去生产,就一定是按照上述的循环模式去运动,每一次循环都必然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在少数人手里的不断积累,和贫困在大多数人群中的另一种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不可能化解。所以也有人说,革命就是打破这种循环,而改良就是疏通这种循环。

  在这种循环还不能被打破的时候,改良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阻碍循环的源头也就是消费端发力,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来保持这种资本的循环,这种改良是进步的;另一种,就是从投资端或生产端来发力,通过举债或争霸的方式,来强行推动资本循环的继续,这种改良是反动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国家应对危机的改良路线都是第一种,从来不会考虑第二种呢?这是因为第二种路线从来不是恩赐得来的,它只能是通过工人的斗争得来。毕竟不管是投资还是生产领域的改良路线,危机和代价一定是工人阶级来承担,但是消费端的改良,则必然触动资产阶级的利益。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