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李北方:《我的战争》的双重碰瓷儿

作者:行走与歌唱 发布时间:2016-09-18 08:01:4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09b1d8c64dc28c45ec78966d1e451c9.jpg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我的战争》。在电视剧《三八线》播出后(我写了评论,点击阅读《《三八线》:为战争题材剧划一条“三八线”》),电影院又上映了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我的战争》,鉴于抗美援朝作为影视题材已经绝迹多年,连叫“援朝”的都改了名,这个题材的“解禁”至少能说明点问题,高层的恐美症仿佛有所好转。这无论如何是好事。

  政治路线确定了,人事就是关键因素。虽然上面的恐美症减轻了,但做事情的还是多年来养成的那拨人,故而题材放开了,制作出来的作品却不能让人满意。《三八线》的编、导、演都还不错,问题出在审查,把片子剪得乱七八糟,结尾更是没法看。而《我的战争》呢,从根子上就差劲,叙事就立不住。

  《我的战争》引起争论的有各自独立的两块,一是电影本身,一是宣传片。宣传片等下再说,这里先说电影本身。

b01f74f3d13e291cedb7e820753d8a10.jpg

  一部合格的历史题材电影,应该具备几个元素:交代好故事背景,讲述好故事情节,塑造好人物性格;故事要嵌入历史背景,要有起承转合,有推动故事前进的因素,有铺垫有高潮;人物要有个性,也要有时代性,人物性格要和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情节相吻合。

  这个要求不高吧?但以此为标准,《我的战争》都根本不及格。

  《我的战争》有点像MV,一堆镜头的组合,个别镜头单独看都还算可以,但组合起来却表达不了什么。它讲的是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但背景交代是靠字幕完成的,历史背景跟故事基本上是疏离的,那一组组战争镜头连同台词一起差不多都可以直接搬到别的战争片里去用。志愿军在打仗,但连跟谁打仗从电影中都看不出来。故事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好比油和水,盛在一个容器里,却互相疏离。

  故事情节根本没有推进,只是按时间顺序分成四段,也就是打了四场仗:一是刚入朝时,志愿军乘坐的火车遭遇伏击,天上有飞机,四外山头有敌兵;二是九连奉命到一个叫做五里亭的地方去阻击敌人的坦克部队;三是九连带着文工团在一个无名小镇跟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最后是九连奉命拿下一个编号为537的高地。这个模式像极了一些武打片的叙事(比如《叶问》系列),一开始主人公跟人打一架,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又打一架,最后再大打一架,然后剧终。但武打片的情节至少需要一些推进因素,《我的战争》连这个都省了,“奉命行事”就行了。这样的电影还需要编剧吗?我不知道著名编剧刘恒是真把故事写的这么惨不忍睹,还是被导演给阉割了。

  再说人物。刘烨扮演的主人公孙北川在战场上还算英勇,其他战士的形象也大体如此。他们为什么作战勇敢是需要交代的,否则就这些人物就成了天生喜欢打仗的机器人了。

  我看过一个志愿军老兵的采访视频,他说,刚入朝时看到被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扫荡过的北朝鲜村庄,就想到了日本侵略中国时的情景,于是大家都下定决心,拼了命也要把敌人顶回去,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在祖国上演。《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也讲过这个道理,一个战士一口炒面一口雪,问他苦不苦,他说我苦就是为了祖国人民可以不受苦。这是真实的历史逻辑。

829b7eee7ef5569516f12fec27abb2a2.jpg

  可是,在《我的战争》的人物刻画中,根本看不到这种真实的历史逻辑。孙北川为什么勇敢?根据电影的情节,动机只能在于泡妞,电影一开始他就遇到了老乡、王珞丹扮演的文艺兵孟三夏,想追求他,不幸搞砸了,就得弥补,道歉啊什么的,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也就只能纳入这个逻辑来理解了,为博美人一吻。战斗场面中夹杂着拖拖拉拉的感情戏,基本上就凑成了这部《我的战争》,不过,就算把感情戏拿出来单独看,也是极烂的,看过的人我想大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我的战争》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人物刻画,走的其实是黑帮电影的路数。孙北川在激烈的战斗中追着绰号“小神仙”的战士问,帮他给心上人写的道歉信到底是咋写的,送过去之后孟三夏的反应如何,这在真实的战斗中是不可能的。什么人会在头顶嗖嗖地飞着子弹的时候还不忘泡妞呢?《纵横四海》中小马哥会,詹姆斯邦德也会。可那是玩暴力美学的娱乐片,不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彭顺八成是吴宇森的粉丝,胡乱地就把偶像完剩下的表现手法给搬过来了。

b184ce63673956b53e95b150580827aa.jpg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黑志愿军的,我毫无保留地表示赞同这种看法。电影把志愿军表现得很英勇不假,但它也把志愿军表现得很蠢,这无疑是刻意抹黑。更多的就不说了,我只举一例,在五里亭打阻击战的时候,孙北川急中生智,让人爬上山崖炸些石头下来,阻挡住美军坦克。装炸药炸石头,不是炸碉堡,可以比较从容地进行,但不知道为啥,爆炸声响后,不但数量夸张的石头滚落下来,安装炸药的两个战士也跟着掉下来了。炸石头有必要跟石头同归于尽吗?难道不知道在引爆后退到安全的地方?接下来的镜头更夸张,滚落下来的时候把坦克埋了,敌人全砸死了,可是跟着石头滚落下来的战士竟然毫发无损。

  这绝对是高级黑。

  《我的战争》中涉及到史实的部分,已经被骂成狗了。对此,导演彭顺的回应是:

fd83c939765a53296a1c791b8e49213d.jpg

566d073f9eb1506b0d7dfb42ef25cfe3.jpg

  但光骂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彭导的关键词:人性。这才是核心所在,《我的战争》又是一部打着“人性”的幌子解构历史的大是大非的作品,一部以去政治化的立场重写历史的电影,它把抗美援朝变成了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的组合,走出电影院,不了解历史和抗美援朝的意义的年轻人会觉得,哎呀,战争真残酷,我们要反战,人性真美好,我们要搞对象,什么抗美援朝“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都见鬼去吧。
如此一来,瓦解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不是说这一部电影就有这威力,可是架不住多啊,回想一下近年来的影视剧,不都这样吗?加起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再回头说说那个宣传片。郭松民写了一篇,批判公知们对该宣传片的批判。其实,就宣传片本身来说,弄的并不好。宣传片的创意来自一个网络段子,说的是志愿军老兵去韩国旅游,遭遇海关人员装逼,才拿出当年打进汉城的经历打脸。宣传片抄袭了段子,但没抄全,弄成了一群老兵在一个温柔友善的韩国导游妹子面前无端地装逼。这样一来,确实把志愿军的正义之举给拉低了,好像一群曾经的侵略者在炫耀。

  如果不是公知们如丧考批的反应,我相信郭松民也会对宣传片本身表达不满的。但公知们的出现转移了斗争焦点,所以他就把炮口对准那群“自干奴”了。我对此完全理解,并且无保留地表示支持。

  有意思的是,在宣传片被骂之后,导演彭顺和投资方代表刘春都跳出来撇清,说跟宣传片没有关系。那宣传片是谁搞的呢?肯定是花了不小的投入才能拍的,那群老头老太太不是那么好请动的。这就有点意思了。

82a006a87d80670b454748d1b4a3017d.jpg

  两下一对照,就不难看出蹊跷。

  《我的战争》影片本身,使用的是公知们喜欢的、也是这些年来一贯被影视工作者们使用的叙事逻辑,以瓦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抹黑其形象为目标,公知及其拥趸们应该是喜欢的。

  然而,宣传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一套话语,迎合的是另一种在民间有一定市场的国家主义思潮,仿佛是要主动融入大国崛起的潮流。

  显然,这个片子的幕后老板脚踩两只船,两边碰瓷儿,是想要通吃的意思。两边碰瓷儿就难免导致两边挨骂,能不能达到两边讨好的目的不知道,但无论如何,爆点被制造出来了,成为话题了,片子火了。

  抗美援朝题材解禁是进步,但搞出来的作品如此不堪,这进步还不如没有。该片这种两边碰瓷儿的手法倒也是新鲜,算了一个创举,不过,这除了说明这帮搞电影的变得更加卑鄙无耻了,说明不了更多。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