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促进经济发展速稳质优

作者:陈昌盛等 发布时间:2015-08-07 14:24:25 来源:求是 字体:   |    |  

  核心要点:

 ■ 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着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关键是要遵循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掌握发展主动权,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心来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向好。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复杂情况,增加了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难度。这里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以及克服这种影响带来的新变化。

  ■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是增长动力转换阶段的正常情况,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是当前的基本特征。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 面向新常态,只有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才能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势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编者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为此,我们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四位专家学者,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理性分析,引导人们认清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我国经济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陈昌盛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些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着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从5、6月份情况看,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下行压力会有所缓解,全年有望实现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

  从发展态势看,当前我国经济明显趋稳,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一是三次产业增速基本平稳。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再获丰收,为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工业生产总体平稳,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与第一季度基本持平。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新亮点不断涌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增长加快。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情况表明,5月份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不少企业面临结构性缺工问题。三是物价保持稳定。1—5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温和。同时,居民消费呈缓慢回升态势,其中信息、旅游、文化等新消费热点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

  尤其要看到,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我国经济在趋稳的同时,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基础趋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不断涌现的新亮点说明,我们正在收获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发展活力正在加强。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需求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2.9%,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小幅上升,表明制造业生产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9.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反映终端消费动力依然强劲。工业企业负债增速持续低于资产增长速度,反映其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愿望加强,去杠杆进程有望加快,将促进企业盈利和投资意愿的改善。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升,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1—5月,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全部投资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8.5%,增速比全部投资低2.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1.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继续保持“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

  新业态新产品的引领作用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有序转换。云计算、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速,对生产和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2个百分点。其中,非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43.5%,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38.5%。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节能环保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3倍,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0.3%,智能电视增长59.9%,铁路机车增长90.8%,铁路客车增长43.9%,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增长35.8%,多功能乘用汽车增长37.5%。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程提速,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构筑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6月份,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8%,增速由负转正,处于持续好转的过程之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下,中国制造“走出去”步伐加快,正在积聚起新的发展动能。以高铁为例,2014年在高铁对外合作项目带动下,我国铁路相关产品出口增速达15.8%,今年仍延续了高增长势头,带动了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总的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关键是要遵循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掌握发展主动权,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心来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向好。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

  ■刘世锦 吴振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复杂情况,增加了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难度。这里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以及克服这种影响带来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不确定性增多,其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又要看到中国经济呈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化、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的明显特征。既要冷静面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看到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大趋势,坚定促进和巩固经济稳定向好趋势的信心和决心。

  库存调整等因素形成短期需求冲击,但冲击的影响近期正在减退。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需求趋势性放缓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降促使企业库存加快调整,相对脆弱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作为原材料净输入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然而,伴随原材料价格下降,相关产业链的产品价格均出现回落。为规避财务损失,企业选择降低库存、减缓生产,形成了一次短期需求收缩。近期,短期需求冲击的影响正在减退,各项生产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积极信号。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点,呈现持续小幅扩张的趋势。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表明生产和市场需求均有所回升。

  产成品价格持续下降放大了需求冲击的影响,但价格下行压力有望逐步得到缓解。当前我国产成品价格持续下降是需求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结构性特征。产成品价格下降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快速下降相叠加,使得企业加快调整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减少采购和生产,调整或延后投资计划。值得警惕的是,在目前企业杠杆相对偏高、经营风险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下行压力导致企业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大,而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可能会收缩信贷,进而使投资增速和价格进一步下降。针对这一情况,近期央行在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和预调微调,保持了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未来产成品价格下行压力有望逐步得到缓解。

  财务成本高企制约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扩展,但目前企业融资成本已呈下行趋势。近两年来,工业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企业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尚未根本扭转,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价格缺乏弹性和配置效率低下,导致了企业财务成本高企。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下,债务负担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高杠杆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银行经营体制改革不到位、化解过剩产能进展缓慢、地方融资平台参差不齐抬高了资本边际利率水平,在经济增速下行阶段企业仍面临较高资金成本。在高负债与高利率叠加情况下,企业资金成本若不能随经济活动做出相应调整,本该由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均衡分担的利润损失,就更多由非金融企业承担。近期,我国在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企业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上升压力趋缓,出现下行趋势。

  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引发紧缩效应,但多样化组合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2014年以来,我国加大对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与规范,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使得银行表外业务有所收缩,部分表外业务重新回归表内。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风险管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但另一方面对总需求和经济活动也产生一定程度的紧缩效应。针对这一现象,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措施,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的同时,注重发挥多样化组合政策效应,稳增长与调结构成效明显。

  非经济因素对短期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创新发展的新经验不断涌现。过去,地方政府通过抓大项目、抓招商引资就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已经很难通过扶持一个或几个重点行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更多需要通过互联网改造、加快技术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探索、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很多地方干部感到没有思路、缺少抓手,“不敢干”和“不会干”的现象较为常见,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但随着实践发展,全国各地正在涌现创新发展的新经验,将成为示范引领广大地方干部干事创业的新动力。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是增长动力转换阶段的正常情况,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是当前的基本特征。我们坚信,由全面深化改革激发起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终将能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创业创新,时刻绷紧发展这根弦,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市场活力,就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努力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势头

  ■余 斌

  从短期看,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市场预期,重视需求管理,以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十分必要的。从中长期看,我国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结构调整上,通过加大供给调整力度,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过剩产能逐步退出,达到与需求相适应的新水平。面向新常态,只有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才能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势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加强预期管理,防止需求收缩自我加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若与短期需求收缩等因素叠加,市场预期将会恶化,导致需求收缩自我加强。因此,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今年已确定的基建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以稳定市场信心。央行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前提下,应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释放信贷增长空间,同时要高度重视结构性工具的使用,防止局部风险的爆发和传导。在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速度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结构调整的推进,必须综合国际环境和国内供需条件,预先确定GDP季度增速的短期调控区间,准备好预案和政策储备,以保持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定力。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稳定投资需求。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努力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较高增长,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要加快实施已确定的172项水利建设项目,加快推动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在乡村公路、行政村聚居区道路硬化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在尽可能地补上农业现代化“短板”的同时,发挥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持久动力源泉,大规模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迁移、集聚和安居,意味着庞大的城镇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巨大投资潜力。

  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和资产重组进程,促进经济效率。以产能调整带动资产重组,是重塑增长动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产能调整,需要破除市场功能与行政手段之争,利用好市场机制对产能调整的倒逼作用和行政监管的促进作用。要实施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整合各种企业退出支持基金,支持企业减产转产,规范破产清算政策,健全风险应对预案;着力创新行业管理方式,依照能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同时,要做好失业人员的社保接续、转岗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注意防范化解过剩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创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关键也要靠深化改革,消除束缚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有力支撑了经济稳定增长。当前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策落地,特别是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企业松绑,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细胞活跃起来,不断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巨大动能。

  培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巩固经济向好基础。资本市场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投融资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新时期,面对发展环境变化和阶段转换,需要我们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当今世界,不少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很大,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水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端,性价比高,综合配套能力强;同时,发达国家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拥有高端装备技术。当前,要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动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有效化解我国过剩产能基础上,倒逼我国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狠抓改革政策落地,重构干部激励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改革举措。但从基层实际调研情况看,部分改革和政策举措还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部门“脸好看了,但是事情却不好办”。当前,要针对地方政府官员中的“不会干”、“不敢干”等问题,在逐步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建立包括推动改革、促进创新、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的新激励机制,加大对经济新常态、改革新举措、发展新经验的推广宣传,让会干事、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人才脱颖而出,使各项改革举措释放潜力、增加活力和提升效益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