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求是:让尸位素餐者“无官可做”

作者:郑端端 发布时间:2015-07-14 12:49:33 来源:求是 字体:   |    |  

 

3bbbf0be9dad82ab1eb2b7c1ef8dbe23.jpg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督查情况汇报时指出,“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

  事实上,对“为官不为”、“无所作为”放狠话,总理已经不是第一次,并且20年来首次将“为官不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中央亮剑官员作风的态度和决心。然而,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员来说,仍旧是阳奉阴违,死性不改,秉持“干好了,得不到奖励,干坏了,肯定丢乌纱帽”的思想,于是干脆“不干”,袖手旁观,推进项目拖泥带水,遇到问题打哈哈、绕着走;有些简政放权玩“文字游戏”,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这样的“假改革”劳心费神,伤民;有的自己慵懒散、不作为倒还罢了,还常常看不得别的官员主动作为,生怕别人比自己能干跑到自己前面去了,甚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现象。

  “尸位素餐”、“为官不为”是变相腐败,腐的不是财物是公职人员的内心,责任心丧失,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一方面,“病根”还在思想深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其二,干部考核评价还未“发威”,流于形式。对群众不满意,在岗“混日子”,考核不过关,测评不及格的干部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敢给予“猛劈一掌”的警醒,一味姑息迁就让“不为者”更加肆无忌惮;其三,干部“能下”通道尚未畅通,“能上不能下”的单向激励,一些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善谋,不敢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滥竽充数,一旦发现“升迁无望”,索性就“混日子”,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种典型的吏治腐败,不仅耽误一方发展,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更极大地败坏了官场风气,让一个地方的官场生态乌烟瘴气,这对正常的干部成长、干事是极大的伤害。风似无形,其实有根可寻。“尸位素餐”和“无所作为”都是作风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笔者认为,对尸位素餐者必须出重拳、用狠招,摘掉“乌纱”,不留情面,毫不留情地坚决问责,并采取严厉的组织处理措施,该撤换的撤换,该问责的必须严肃问责,坚决将“不为者”清除出干部队伍,让其“无官可做”。

  “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员干部是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更要自觉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常有“如坐针毡”之感,坚决克服事事求安求稳、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干工作要敢试、敢闯、敢干、敢拼,对于群众的诉求,不回避,不躲避,不盲目,要积极作为,用真心去排民忧,解民难,将“为官有为”内化为每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此外,还要建立严厉的考核问责机制,将任务目标量化到领导,量化到每一个党员干部,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有指标,时时有压力。引入第三方评价,采取组织考评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评价干部作风,对群众不满意、考核不过关的党员干部也要严肃追究问责,绝不手软,让干部考核评价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硬约束。

  激活干部队伍这池“水”,让这池“水”在有机循环里流动起来,使庸官上不得岗、懒官过不得关,就要把昏官、庸官清除出去,腾出更多岗位,把清官、贤官提拔起来,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更多想干事、想干成事的干部有奔头,激励更多想为、愿为、能为、善为的党员干部大显身手,激发官场正能量。

       编者点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委组织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