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一定幸福

  有人在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现在是什么样子,是更幸福?还是穷困潦倒?

  提出问题的人并未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用几位网友的看法来抛砖引玉。

  笔者仔细浏览了评论区的网友留言,虽然表达各异,但归纳起来就三种答案:一,一定会更幸福;二,不会比现在差;三,必定穷困潦倒。

  对这三个答案,不知大家是什么看法?

  在笔者看来,这三个答案都是错误的。

  第三个答案就不用说了,明显是右派捣乱,因为在国家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必然逐渐提高。

  那为什么说前两个答案也是错误的呢?

  错就错在,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

  因为提问中用到了“更幸福”三字,言下之意,就是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试想:一个资本当道、腐败盛行、信仰缺失、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心涣散、人情冷漠、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的社会,老百姓还有幸福可言吗?

  难道吃饱穿暖就是幸福吗?

  所谓幸福,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还得要有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和当家做主的社会地位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

  那么,如果不实行……,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答案是:一定幸福!

  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当家做主的社会地位和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就不用说了,有网友总结出的毛主席时代的状态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有振世良方,党有崇高威望;工是领导阶级,农是依靠对象;兵是青年理想,学是新生力量;商是供给保障,医是救死扶伤;官是人民公仆,民是服务对象;校是育人净土,军是钢铁城墙;女是擎天半臂,孩是早晨太阳;亲是情义深重,友是诚信善良;地是山清水秀,天是一片晴朗。

  在此,我们重点来讲讲物质条件。

  但凡七十年代已经记事的国人应该都还记得这样两个口号: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1962年9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按照毛主席指示,1966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部署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直到1977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的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仍要求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七十年代初,全国农村大修机耕道,并逐渐使用翻耕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生产机械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开端,如果不进行……,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1949年3月,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就是说,早在建国前,毛主席就把发展生产力、开展经济建设明确为革命胜利后的主要任务。

  1954年9月,毛主席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是毛主席对现代化建设的最初构想。此后,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并明确指出分两步走: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明确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周恩来因重病在身已经没有气力读完仅仅5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只读了头尾两段。但读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时,原本坐着的他站了起来,声音沉稳地读道:“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本世纪内,也就是2000年内。

  “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把青春献给四个现代化?”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这些家喻户晓、激动人心的响亮口号,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亿万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热切向往的美好图景。

  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我们的物质条件会丰富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大家去了解一下四个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知道了,那是现在的物质条件根本无法比拟的。

  可是,这一进程却因为……戛然而止。

  如今都2025年了,我们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了吗?

  至少,农业现代化没有实现,而且连农业机械化也没有全面实现。

  说到农业,这也是一直以来的争论焦点:改开后,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不改开,农村耕地有限,剩余劳动力无处可去、无工可打,农民没有出路。

  其实,对于农业的发展,毛主席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就曾经指出:

  "农村人口是个大问题。要解决就要生产大发展。……农村人口不要引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这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问题,就是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每个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有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

  毛主席的构想,实际上是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就着重发展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大办工业,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试想:农业都工业化了,农村都城市化了,农民还用得着背井离乡上城市去找工作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