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和少先队员一起了解十月公社毛主席像的来历:谁还能把毛主席和老百姓隔开呢?

作者:济学公共号 发布时间:2023-05-20 04:33:4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李克勤(jixuie)题记:1967年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十月大队社员为了表达对曾经来到自己身边的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自筹资金在毛主席1956年到过的山头树立一座毛主席像,后来在专业人士帮助下,真的把这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给办成了。真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这座毛主席像,如今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象征。这是2022年7月9日,

  南京金陵小学二(5)中队东方红小队的12名少先队员,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来到栖霞区十月村毛主席塑像广场,开展“童心向党寻足迹,薪火相传忆伟人”的红领巾学习实践活动。

  01

  十月村毛主席像的来历

  少先队员们在毛主席像前,认真地聆听毛主席当年视察这里的动人故事。

  十月农业合作社成立于1955年,起这个名字据说是一位对十月革命怀有深厚感情的干部的灵感所致。

  1956年1月11日,毛主席到各地视察,由上海到达南京,提出要到农村看一看,跟基层干部、社员谈一谈。就这样毛主席一行来到了十月农业合作社。

  据当地老村民回忆,主席来的那天大家并没有收到一点消息,好像是一位老奶奶先认出了主席,这消息很快传开。

  毛主席在田边地头同社员交谈,像亲人一样和大家聊了起来,详细生产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毛主席专门找条件差的贫苦社员家庭看望。

  了解了各方面情况之后,毛主席鼓励大家,要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荒山变果园,把荒地变粮田。

  曾任尧辰信用社主任、团总支书记的葛保富如今回忆那段往事时依旧激动:“……看见一支长长的车队,一共有十几辆车,第六辆车的窗帘是拉开的,……通过车窗可以看到车里的人,我越看越觉得熟悉,跟家里挂的毛主席像一模一样。”

  葛保富在十月社的太平村追上车队,挤进人群来到主席身边说道:“主席,我为了看你从尧化门跑来的。”

  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小伙子你多大了?干什么工作的?”葛保富还没反应过来,主席已经主动和葛保富握了手。

  这张照片我们很熟悉,这正是毛主席视察十月合作社时拍下的,那个抱着的小孩后来还当上了赤脚医生。

  在毛主席视察之后,这里的贫下中农牢记毛主席的教导,领悟毛主席的想法,并且用自己的做法,用难以形容的干劲,大干快上,很快就让家乡焕然一新——毛主席想法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道器变通。

  1967年,十月公社(1958年十月合作社改为十月人民公社十月大队)的社员们自掏腰包,在报纸上向社会征集,要画一幅主席到十月村视察的画像。

  专业人士朱至耀接受记者采访,谈起此事。

  “当时我和几个同事看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兴奋。”朱至耀告诉记者,他们觉得在十月公社塑造一尊表现毛泽东视察的塑像要比画像更有意义、留存时间也会更久。于是,朱至耀和3个同事在看到消息后,立马骑上自行车直奔十月公社。在十月公社,他们与当时的公社主任一拍即合,当即就决定建造毛主席塑像。而朱至耀和他的3个同事为了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便住在了当地的农户家中。为了不给当地农户增添负担,他们每个人还从每月仅18元的工资中拿出10元,付给农民。

  在那段日子里,朱至耀他们几乎走访了所有的农户,也看遍了毛主席到过的所有地方。“现在毛主席塑像所在的那个山头,我们更是去了无数次。”朱至耀说。

  当时村里的条件比较差,设计小样时要材料没材料,要工作台没工作台。朱至耀他们就土法上马,没材料就用山上的黄泥,没工作台就找来废弃的汽油桶。就这样,3个月以后,4个人制作的4个1米高的小样总算完成了。经过专家和群众的评审,最终选定了朱至耀所设计的毛主席像。

  “不过,还是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将毛主席像举起的手臂抬高了一些。名字也从毛主席挥手变成了毛主席指点江山。”朱至耀说。让朱至耀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完成了毛主席塑像的设计和小样制作后,却找不到适当的雕塑材料,好在当时建设部门知道这些困难后,主动无偿提供了雕塑所用的白水泥,这才把塑像做好。

  朱至耀告诉记者,他们先得搅拌雕塑水泥,然后用脸盆装上后,自己端着爬上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进行操作。

  就这样大家怀着一腔热血,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他们终于在毛主席当年站立的山岗上,竖立起了这尊“毛主席挥手指点江山”水泥塑像。

  02

  毛主席挥手依然鼓舞着新一代红领巾向前进

  少先队员们参观了十月村毛主席塑像广场,聆听十月村的党史故事,一起在毛主席塑像前行队礼;他们还一起唱响少年先锋队队歌,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了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李克勤后记:有一首歌叫《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当我们和这群少先队员到了十月村毛主席像前的时候,也许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道层面会有更深的感悟。

  麦苗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毛主席来到咱们村,跟咱们社员来谈心;

  过去和现在,我们不管是听报告,还是读书看报,凡是遇到见过毛主席的人,当他或者她谈起那个时刻的情形时,都是眼睛顿时闪亮,有些同志,尤其是女同志眼睛里还会含着激动的眼泪。如果是文字记载,都会有用这个说法——幸福地见到毛主席!另外还有个说法,也是个通用的做法,那些和毛主席握过手的人,回来以后好几天都不洗手,因为认识他的人都要来再和他握一握手,因为那双手跟毛主席握过的。这些说法和做法背后的想法,恐怕不用多说了。反正那都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是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为什么在老百姓那里总是能够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

  因为毛主席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他老人家从来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从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从来就没有任何变动的迹象。

  毛主席把握了这个道——道器变通之根,与此同时,老人家以身作则,影响了带动了一大批党的各级干部跟着这样去思考去行动,因此毛主席领导的党军队国家,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这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最深厚的道器变通之基。

  毛主席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革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空前调动,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十足,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像小营巷卫国卫生运动搞得好的典型就应运而生。

  每一种新生事物,每一个先进模范,事先并不一定都是毛主席亲自关照过,但那些都是在同一个社会,尤其是在同一种文化氛围里产生的,这是不是有其必然性呢?

  这种文化(毛泽东文化)氛围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那至少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经过了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毛主席带领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逐步摸索出来的一套革命路线、方针、政策,从制定到贯彻落实的体系,这是一套完整系统的想法说法做法。

  毛主席作为党的领袖,他老人家在群众那里找到了知音,这样的知音不是一两个,而是千千万万个,不计其数。

  老百姓在毛主席那里能够获得安全感,获得幸福感。

  谁还能把毛主席和老百姓隔开呢?

  参考:

  纪录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