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吴楚婴:从毛主席著作中寻求磅礴力量

作者:吴楚婴 发布时间:2023-03-25 09:48:56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字体:   |    |  

  学习毛泽东著作,是学习党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增加对党史更多的了解,还可以深化对党史的认识,尤其是能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毛泽东著作是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而写,经过实践的不断熔炼而放射出永不消失的光芒

  1、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引方向

  毛泽东曾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一树立,大家就有所指。旗帜就是方向,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都能够指引方向、凝聚力量。

  中共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但如何进行革命?如何看待国民党?这些基本问题在当时的党内并没有搞清楚。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对国民党右派制造的反共行径处处迁就,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并忘记了农民。第二种倾向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倾向,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同时,他看不到国民党左派的革命力量,不注意团结国民党左派。

  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没有真正弄清革命的敌人是谁,也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革命的力量。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对此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毛泽东领导过工人运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使命和革命精神很了解。1924年他在国民党内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很清楚。他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也了解。尤其是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养病,通过组织韶山农民取得了“平粜阻禁”的胜利后,他更看到了蕴藏在农民中的磅礴力量。

  为了让中共党内的同志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写就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毛泽东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这里讲的中产阶级,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

  这一概括总结深刻、全面、精到,明确了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把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以极高的革命热情去团结农民兄弟。这就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凝聚起亿万革命群众,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

  2、给革命人树立信心

  中国革命曾多次遭受过挫折,但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毛泽东用他的思想和行动给革命人以信心和勇气,继续前进。

  南昌起义失败后,林彪的思想一度很消沉,长期的悲观情绪使他内心一直很压抑。1930年元旦期间,他用贺年的方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主张不必再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议用流动游击的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林彪提出的上述疑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军进行“会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和思想在党和红军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1930年1月5日,经过深思熟虑的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以“时局的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帮助林彪提高认识,并借以教育全军。这封回信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由此造成了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混战,敌人总是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各省之间的交界地区和偏远农村,敌人则无法占领,成为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恰恰就是在不同统治集团的缝隙中,能够有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的革命力量虽然弱,但却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反革命力量表面上强大,本质上却是虚弱的,因为引起中国革命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不断激化和发展,注定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同时,他也批评了流动游击的方式,指出正确的方针是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立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波浪式向前发展。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发表重要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的回信,给悲观中的红军将士予以极大的信心,红军将士积极投入战斗,粉碎了粤闽赣三省敌人对红4军进行的“会剿”。

  3、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新道路

  毛泽东不仅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又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样探索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但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去解决,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党中央和毛泽东想在苏联模式之外,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

  1956年,毛泽东围绕经济建设问题这个重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分批汇报进行座谈为主要形式。他从2月14日到4月24日,历时2个多月,对国务院35个部委进行调查研究。先由主管部门的国务院办公室做综合汇报,然后再对各部门做更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回归全局,综合判断。听汇报时,毛泽东一边听,一边与汇报的同志讨论,一边谈当前的情况,一边回顾过去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框架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明晰。

  经过紧张地听汇报,又通过连续6天参观机械工业展览,毛泽东写就了《论十大关系》的光辉著作。

  《论十大关系》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初步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至今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民观和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著作之中的两条基本的思想脉络

  1921年1月,毛泽东与蔡和森在通信讨论建党问题时,毛泽东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依据。”唯物史观最核心的又是人民观,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观毛泽东著作,篇篇都体现人民至上的思想。同时,毛泽东著作也反映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人民观和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著作之中的两条基本的思想脉络。

  1、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毛泽东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张思德1933年参加红军,他作战勇敢,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小老虎”。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警卫团工作。

  张思德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做警卫后勤工作,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是拼命地干。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烧炭过程中不幸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队伍里,存在着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有些人认为,到抗日前线去才有作为,留在后方“没有出息”,有些人认为政治军事工作重要,经济工作“不足道”等等。甚至在张思德牺牲后,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杂音:“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炭被崩塌的炭窑砸死了,太不值得!”这个情况被毛泽东知道了,引发毛泽东的思考:是不是只有冲锋陷阵,在重大关头与敌人殊死搏斗而牺牲才算得上是英雄?毛泽东决定亲自参加追悼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那样一篇关于人生价值的极其重要的讲话《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帮助革命的同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牺牲,都是值得的和高尚的。

  在毛泽东的心中,兵民又是胜利之本,是一切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