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家乡农田兴 战士心田暖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23-03-18 07:34:44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舒光明摄

喜悦 某旅下士陈帅的父母手捧丰收的花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车嘉骥摄

决心 在某旅一级上士王健父母的操持下,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他表示,要全身心投入强军事业,苦练打赢本领。 陈鸿斌摄

诺言 军嫂王金凤用行动兑现了一句诺言:你用肩膀撑起和平天空,我用双手创造五谷丰登。 肖丙迎摄

舞台 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谢书霆说,乡村振兴大舞台,给了退役军人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王凯摄

农田“四变”的双拥效应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力谱写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军民都关注的热门话题。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许多基层官兵对此感同身受。天南地北座座军营,战友们讲述的家庭喜事为稳军心、鼓士气,聚力练兵备战增添了动力。

  国家大业连军营。小田变大田、蟹田变稻田、闲田变忙田、瘠田变良田的农田“四变”只是一个个生动缩影。我们相信,伴随重农强农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地实施,更多的喜事还会接踵而至。
 

  陆军某旅下士家中土地流转效益倍增

  小田变大田 带来好收成

  ■姜帆 刁玉龙

  “爸妈,咱家多了十几头牛,开春是不是该多备点饲料了?”出了正月,陆军某旅下士陈帅挂念家里新一年的安排,给父母打了个电话。

  “不急着买,家里的花生秧够牛吃小半年的!”电话另一端,远在辽宁省康平县海洲窝堡乡葛家炉村的陈帅父亲陈玉国和母亲葛凤华连声说道。

  “又有这么多花生秧,这田地集中耕种后真是一年比一年强啊!”

  “这两年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家看到‘小田变大田’的好处,纷纷加入土地集中流转的行列,收成当然越来越好!你不用担心家里,在部队好好干!”父母一番叮嘱,让陈帅感到心里踏实。

  农田的变化,关系着务农的军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田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许多军属直接受益。陈帅的家庭,就是其中一例。

  陈帅的家乡人均耕地面积仅5亩多,普遍存在耕地碎片化问题。

  “过去地块小,深耕、起垄、收割,样样都得爸妈自己干,加上地块分散,每次耕种还得辗转好几里地,费时费力。”陈帅说。

  从2018年开始,村里牵头开展土地流转,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社形式大力推动田地从“零散”向“整体”转变,采取碎地变整田、小块联大片、抗旱打水井、整修田间作业路等综合措施,使分散耕地实现集中连片,全村形成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畅通”的美丽画面,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帅家的土地通过合作社进行了流转,一开始面积并不大。乡武装部领导得知陈玉国夫妇的实际情况后,主动联系村里,与合作社工作人员一起上门讲政策、解疑惑,鼓励他们把更多土地投入“小田变大田”。合作社还定期到田间地头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在各级拥军举措推动下,陈帅家里的花生产量逐年提高,亩平均效益比原来增长20%。

  “现在耕田种地用上了无人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省时省力又省钱。”陈帅的父亲介绍,机械化耕作让农民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许多村民像陈帅家一样养起了牛羊,或者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渠道增加,过上了“现代农耕生活”。

  “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好,父母也不用那么操劳,我就安心了!”挂了电话,陈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要全力以赴练兵备战!”据悉,因表现突出,陈帅在同批上等兵里第一个获得嘉奖。
 

  第73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家庭调整耕作方式

  蟹田变稻田 地沃人增收

  ■本报特约记者 廖晓彬 特约通讯员 牛伟萌

  “王班长,我刚给伯父打了电话,家里十几亩农田的春耕正在有条不紊开展,你就安心带集训队吧!”前不久,第73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工兵连一排排长朱浩嘉找到一级上士王健,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王健入伍15年,是排里资历最老的班长,他不仅自身素质过硬,带出的兵更是个顶个过硬。”朱浩嘉介绍,“有段时间,他心事重重。经过了解,原来是家里出了点情况。”

  王健的老家在安徽省当涂县黄池镇双沟村,家里几年前承包了十几亩地养殖螃蟹,由于管理不善、经验不足、年景不好,收入一直上不去。眼看父母年事已高,牵挂家人的王健甚至萌生了退役返乡、帮父母打理农田的想法。

  得知王健的情况后,朱浩嘉一面进行思想疏导,一面与王健家乡的双拥部门取得联系。经与当涂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他们将马鞍山市大力推行的农田“四变”政策介绍给王健的父母,“蟹田变稻田”的做法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对一些养蟹效益不高的农户,将蟹田改为稻虾连作,或将稻鱼共生引入稻虾连作,这样不仅能再种一季稻,还可以‘一地两收’‘一地三收’。”了解到王健家的情况,当涂县人武部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专程登门指导,并根据当地拥军优属、惠农兴农政策提供经济支持,联系有经验的承包户分享经验。

  当涂县双拥部门会同多家单位,通过“项目扶持、精准解难、帮建到户”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先后落实小龙虾养殖、稻米深加工等项目,持续增加了村集体创收。这几年,当地开始对效益不好的蟹田进行复垦改稻,同时大力推广稻虾连作,通过科学化田间管理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稻、万元钱”。算清楚了这笔经济账,王健一家和许多农户逐渐消除了心中疑虑。

  下定决心“蟹田变稻田”后,王健一家开始了忙碌。轰鸣的机械将当初挖塘的土回填到养殖坑塘中,经过平整处理就能种稻。土地更加肥沃,对于今年取得好收成,王健的父母充满信心。

  没有后顾之忧的王健全身心投入战备训练。他精心组织新兵训练、攻关保障技术难题、参与演训表现出色……去年底,王健荣立三等功,并入选“旅队骄傲”十大人物。

  王健获奖后,朱浩嘉向他表示祝贺。王健高兴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感谢组织的贴心关爱。如今家里日子越过越好,我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第80集团军某旅军士妻子成功创办家庭农场

  闲田变忙田  走开创业路

  ■冯琪 胡连海

  “今年的麦苗长得可真不错!”训练刚结束,第80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肖丙迎一进交流群组,就看到妻子王金凤晒出的自家农田的照片。照片里,麦苗青青,生机勃勃。

  为方便官兵们分享家乡变化,激励大家建功军营,该旅政治工作部门开设了一个线上交流群组,邀请官兵和家属线上分享家乡变化,共话新时代美好生活。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地里正忙着呢!”见到丈夫和战友们都夸赞自家的田地,王金凤高兴地介绍起这几年自家田地的变化。

  肖丙迎的家乡在山东省汶上县,是产粮大县。前些年,村里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无人耕种的闲田渐渐多了起来。

  起初,王金凤希望能耕种这些闲置耕地,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2018年,在县政府支持和村委会帮助下,王金凤和父母一起成立家庭农场,成功流转几百亩闲置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不承想,由于部分地块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持,家庭农场当年收益并不理想。

  遇到困难,王金凤盼望能有政策扶持。天遂人愿,县政府很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在推进闲置农田流转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思路,修水利、建道路,对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支持和资金帮扶,并一体推进农机深松深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助力农田实现由“闲”到“忙”。在多方支持和努力下,王金凤的家庭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

  “嫂子太厉害了,早就听肖班长说,您在家承包了几百亩农田,是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我们向您祝贺、向您学习!”下士李云龙在交流群里说。

  “听说你们结婚第三天肖班长就接到命令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家里的事都没让他操过心,他才能心无旁骛执行任务。看来肖班长的维和勋章里有您一半的功劳呀!”下士谭占江说。

  “你们在前面冲锋陷阵,我们‘大后方’更要稳固,不让你们分心。有了政府支持和科技助力,我们军嫂也能当好农田里的‘创业先锋’!”王金凤自豪地回答,“以前是‘人忙田闲’,劳动力少,总盼着肖丙迎在农忙时节能休假回家帮我一起打理农场。现在‘田忙人闲’,有智能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5G云平台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高科技助力,一个人也能种好上千亩地,家里不用他分心,就盼着他好好干,在部队再立新功!”
 

  武警陕西总队商洛支队鼓励退役老兵返乡兴农

  瘠田变良田 振兴信心足

  ■董浩田 本报记者 李伟欣

  初春,三秦大地,细雨绵绵。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试验梯田上,一条条黑色的微喷水带穿过麦田,喷出一道道水雾,滋润着绿油油的麦苗。

  这片麦田,是退役军人谢书霆的“新战场”。

  “这里原来是一片坡耕地,雨水一来,不仅土地肥力存不住,还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正在田间地头观察水带的谢书霆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坡耕地改为梯田,土地平整了,能蓄积雨水,减少水土流失,粮食也增产了。”

  谢书霆曾在武警陕西总队商洛支队服役。作为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在支队刚搬到新营区需要大搞绿化建设时,他主动请缨,带头植树种草,给战友传授相关技术。家乡建设高标准农田,谢书霆再次一马当先。

  全长10多公里的灌溉渠在田间环绕,一渠渠清水被送进地头。农谚有云,“有收无收在于水”。建设高标准农田期间,他们将低洼易涝地、雨养地改造为水田、水浇地,把“瘠田”变“良田”,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看这些喝足了水的麦苗长势多好!我当兵前,咱们脚下的这片水田还是坡耕地,实在没想到还能改造成水田,更没想到还能用上这些先进设备!”谢书霆笑着说。

  说话间,谢书霆顺手拿起一旁的铁锨走进地里,铲了一点土壤拿给记者看。“肥沃的土壤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现在农田土壤改造以后,地更肥了,配套设施更全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年年都是大丰收。”说起这片通过农田改造形成的肥沃土壤,谢书霆赞不绝口。

  通过“改坡为梯”“改旱为水”“改瘦为肥”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种地靠天的日子成为过去时,农民收入节节高。

  前不久,武警陕西总队商洛支队召集即将退役的老兵召开座谈会。部队领导通过介绍谢书霆的例子,教育引导即将退役的老兵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争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等,并倡导大家向谢书霆学习,充分发挥退役军人能吃苦、能创新、能带头的优良传统,努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从南到北,各地陆续进入春管春耕时节。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许多像谢书霆一样的退役军人干劲十足。这也鼓舞继续留队的战友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练兵备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