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生命最后10小时感动无数人,他参加过中国所有核试验,一辈子隐姓埋名

作者:国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0-10-03 08:13:0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他是一位将军

  也是一位院士

  他一辈子隐姓埋名

  52年坚守在罗布泊

  见证了中国全部的核试验

  他一辈子默默无闻

  却因离世前的一段视频

  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01

  生命最后十小时

  2012年5月4日,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专家林俊德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可是为了方便工作,听到诊断结果的林俊德坚决要求转院。5月23日,他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然而,林俊德却拒绝医院为他设计的治疗方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主任医师张利华:

  林院士一来就让我很吃惊的是,他把生死看得很淡。因为是癌症末期了,第三腔隙高压征已经出现了大量腹水,肝脏、肾脏、胰腺到处都转移了,肠系膜都是肿瘤细胞,吃饭也很困难。

  转院后第二天,林俊德的身体情况就开始恶化。主治医生将他转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醒来后,得悉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林俊德坚决要求马上转回普通病房。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主任医师张利华:

  第一天在里面他还能待得住,第二天的时候呢,只要一见面就不停地跟我说,我还有一个课题没做完,你一定要让我出去,我在这里什么也做不成,我没有多长时间了,反复地重复地,看着他讲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很难过。

  5月29日,林俊德转回了普通病房。尽管医护人员反复叮嘱他,让他卧床休息,但林俊德坚持说手头还有没完成的事,一定要下地工作。

  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插十多根管子,在人们的搀扶下,颤抖着坐在电脑旁,艰难地挪动着鼠标。

  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机密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需要整理。

  林俊德之子林海晨:

  一看我爸他那个样子,特别难受,就想跟他说话,我爸说他很累,不要去打扰他,他的时间很宝贵,精力也很宝贵,他要把这些留下来给更重要的事情。

  仅余的生命在工作中飞速流逝。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的手颤抖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戴着眼镜的他,甚至以为自己看不清东西,是因为忘了戴上眼镜。

  他忍着剧痛,又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已经濒临极限的边缘。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很快陷入了昏迷。

  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声音叮嘱自己的老伴: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02

  滚烫赤子情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因为家境贫寒一度辍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资助他上了中学。

  1955年,林俊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之子林海晨:

  那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遇到了极大困难。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在东方崛起,中国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

  就在林俊德踏入大学校园的这一年,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筹建自己的核工业。然而在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

  1963年5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才完成两年的进修课程,林俊德接到了一个神秘的通知,让他立刻收拾行囊,启程出发。

  和他一同集结出发的还有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年轻科技人员。几经辗转,他们抵达了此行的神秘目的地,一个当时在地图上都还无法找到的地方。这里位于大西北的戈壁深处,黄沙滚滚,杳无人烟。

  马兰核试验基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面积相当于中国的江苏省。

  从1964年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最后一次实爆核试验,这里进行了中国全部的核试验,马兰一直是中国的国防机密,甚至公开出版的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迹。

  来到马兰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并且担任组长。王为编、彭常贤成为林俊德小组成员。

  当时,他们对接受的任务还一无所知。

  林俊德生前同事王为编:

  当时聂荣臻元帅就告诉我们,他说你们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吗?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后来聂荣臻元帅说,你们是搞我国原子弹试验的。这样一说以后,大家“哗”的一声热烈鼓掌,就知道我们的任务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此时,第一次核试验工作已经进入到试爆的倒计时。留给林俊德和他的科研小组的工作时间也就只有一年多。

  当时的马兰,基地建设还没有完成,各项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林俊德和他的科研人员住着地窝子,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又咸又涩的地表水,艰难地推进着科研攻关。

  林俊德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都是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资料,甚至连压力自记仪该是什么样子都一无所知。

  林俊德用闹钟等零部件,自主研发出了压力自记仪。别看它好像一个罐头盒,正是它给中国的首次核爆炸提供了最精准的数据,为铸就和平之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难忘的时刻,人们欢呼雀跃 。

  浓烟还未散尽,一批科研专家就冒烟前进,深入到原子弹爆炸的核心地带。这些逆行奔跑的人群中,就有林俊德的身影。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他和他的战友先后建立了十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这一年,林俊德以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03

  魂归马兰

  林俊德的名字在马兰传开了,也悄悄走进了一位姑娘心中。

  图:林俊德夫人黄建琴

  在马兰基地的日子是艰苦的,可是对于黄建琴来说,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作为曾经的核试验科技工作者,黄建琴先后参加过多次核试验。她和林俊德在马兰基地相识相爱,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

  红山旧址,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1987年撤离前一直都是马兰人生活和办公的场所。林俊德的儿子林海晨,童年就是在隐秘的红山度过的。

  1967年,林俊德一家搬入红山基地,条件虽然简陋,但比起戈壁滩上的地窝子来,这里已经是马兰最好的地方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小时候,我父亲就是比较严厉,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所以那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感觉比较疏远。后来我妈跟我说,其实父亲非常喜欢我。他晚上回来不论加班多晚都要到我床头,用胡子扎一下我的脸。

  童年记忆中的父母,总是异常忙碌。由于工作时间紧,精力有限,林海晨后来长期被寄养在老家,很久才能和父亲林俊德见上一面。

  林俊德曾经自己写道: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你的工作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到一块儿了。就是想给国家做点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非常激动,所以真的要好好干。”

  ——林俊德生前采访

  2001年12月,林俊德少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那一年他63岁。

  他开启了诸多重大的国防科研项目的新局面,直到75岁,还在设想着两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

  2012年的5月4日,林俊德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他把滚烫的赤子情,熔铸成了和平之盾。他将生命的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祖国。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罗布泊深处的马兰革命烈士陵园,

  如利剑般矗立的高碑上,

  铭刻着这样一段碑文: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

  但后来者懂得,

  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

  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

  林俊德不用再隐姓埋名,

  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

  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