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王二路:延安窑洞忆峥嵘

作者:王二路 发布时间:2016-09-18 13:42:5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今天是“九一八”,为了不忘国耻,更为了缅怀毛主席、缅怀成千成万抗日英烈……赶写了一篇游延安感想。以表示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对抗日“红都”——延安的一点颂赞吧!

  ——王二路

  延安素有 “红都”之美誉。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得以锻造和历练的圣洁之地,永远值得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去铭记、怀念、向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宝塔山下、延河畔、窑洞里,孕育、打造、锤炼出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永葆青春的法宝;是革命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提及延安,给我的青少年时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联想。

  在少年时代,看电影《地道战》,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影片中民兵队长高传宝手捧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读到:“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和那首动听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插曲……第一次看过电影后,我便好奇地追问大人们:“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在哪儿写的呢?”大人们说,打日本鬼子时毛主席在延安,那一定是在延安写的……延安,就这样在我稚嫩的心灵里第一次刻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烙印。

  稍大一些能识得几个字的时候,我就读到了朱德总司令写的《母亲的回忆》。这篇文章是朱总司令在延安写的,并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文章的魅力连同革命圣地延安一直在深深地吸引、感染、感动着我。

  20世纪六十年代,我最喜欢听的歌曲之一是郭兰英老师演唱的那首悠扬悦耳的《南泥湾》。这是一首歌颂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经典歌曲。

  ……

  在以后的岁月里,读党史,看军史……延安又成为最显眼的关键词。可以说,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延安是我党走向伟大,我军走向强大的重要枢纽地。

  五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专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重温了“延安精神”。 2011年5月19日晚上,我由石家庄乘车出发,次日一大早便踏入了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穿越时空,去寻访那段滚烫的历史。在我住宿的南门坡金圣宾馆410房间,打开窗户即可望到对面不远处的以往在图片、影像中见过无数次的宝塔山。5月21日(周六),依次参观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凤凰山,抗大等地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给中国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我深知此次延安之行的重要意义,于是我如同海绵吮吸水分一样吸取着这块神圣的土地所蕴含的养份。细细品来,这一路的参观学习,胜如一次极深刻的党性教育,致使心潮澎湃,获益匪浅。

  仰望着巍峨的宝塔山,凝视着已枯竭的延河,端详着简陋的一排排窑洞、浏览着一件件珍贵的遗物……我的思绪激烈地翻滚着,反复琢磨着一个问题:当年,许多热血青年、有志之士,纷纷从繁华的大城市集聚到这里来,不少国际友人也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对他(她)们来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呢?通过实地参观和反复思考,我觉得有三点是很吸引人的。

  第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进驻延安之前是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大革命,震惊世界的南昌起义、秋收暴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锤炼而成的铁打钢铸的队伍。这支队伍,在白色恐怖的“大屠杀”中视死如归,在疯狂的“大围剿”面前英勇无畏,在惨烈的围追堵截下前仆后继……这支队伍有着坚定不移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有着崇高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队伍人民怎能不拥戴?!世人岂能不敬佩?!当年的热血青年表示到:断掉骨头还有筋,烂掉肢体还有心,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当年在杨家岭,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特朗看到毛泽东的住处后曾感叹:这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的人物。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到延安,毛泽东留陈嘉庚吃饭,他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鸡汤。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了在重庆蒋介石花800银元宴请他,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1946年3月,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参观后觉得: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告诉他: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马歇尔相信毛主席的话,而且发现八路军的武器多从战场上缴获,国民党成了“军火运输队”。在他眼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第二、空前的清风正气。

  通过实地参观瞻仰,我觉的,截至目前延安时期应当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的党风、军风、学风、文风……完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回忆那时的抗大、南泥湾、张思德、白求恩、整风运动、文艺座谈会……实在令人由衷赞叹、向往不已!

  当年,边区的军队、机关和学校都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使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大批的革命骨干从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延安大学等各级各类干部学校走出来;那时,“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共产党人中间叫得响亮,实践得认真,做得扎实,处处军民鱼水一家亲;那时,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化子,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更没有人发国难财……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参观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点:

  一是官兵一致的好作风。据图片与文字显示,当年的延安到处“只见公仆不见官”。毛泽东主席在日理万机中,还挤时间挥锨舞镐参加垦荒耕种;朱总司令常与战士们一块打球,下棋,玩扑克,还经常提着笊篱在路上拾粪;周恩来、任弼时副主席都被评为“纺线能手”;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和战士们同台演节目……这样的“官”带出的兵定然是勇往无前、无往而不胜的!

  二是读书学习的好风气。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决策后,在进驻延安的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中,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读书学习运动。干部的马背上带着书,战士的挎包里装着书,当年的战士们曾编顺口溜:识字在背包上,写字在大地上,课堂在大道上,课桌在膝盖上。尽管那时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形成了风尚,使得干部战士的战斗士气空前的高涨。

  据资料显示,延安时期出版了许多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和教科书,这些书都被抢购一空。这些书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反杜林论》、《斯大林的早年哲学思想》以及艾思奇的《哲学讲座》、《哲学选辑》,柯柏年、王石巍的《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吴黎平和艾思奇的《唯物史观》、博古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等等。

  当时,毛泽东主席还专门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来指导读书学习运动。现在回忆起来,毛主席在延安时期读书最多、最刻苦、最认真,撰写发表的经典论著是任何时期也难以比拟的。毋庸置疑,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成熟的旺盛时期、关键时段。

  陈云同志后来曾多次讲道:延安那段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可以说是终身受用。

  第三、严明的铁的纪律。

  1945年10月,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可以说,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军队的纪律是非常严明的,对违法乱纪行为丝毫不心慈手软。

  譬如,抗大学员和干部在学习期间,就规定不许谈恋爱,不许结婚。典型的“黄克功案件”便是例证。当时的抗大学员黄克功,与陕北公学学员刘茜恋爱遭拒,竟将其枪杀,被判极刑。黄致书毛主席: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于党的路线,恕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毛主席召集政治局和军委会议,审查同意对黄所判,并致信审判长雷经天: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延安时期毛主席从严治党、治军、治政,应该是与新中国初期为防止腐败坚决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一脉相承。

  通过赴延安实地瞻仰学习,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眼下,尽管已经不需要和昔日延安的革命先辈一样,住窑洞,熬寒暑,吃糠咽菜,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提着头颅干革命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延安精神。我们必须要学习和实践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和领会延安精神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持走延安精神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道路,不断从思想和能力上做好准备,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和延安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光照千秋!

  作于: 2016年9月17日夜至18日凌晨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物资大楼居民小区第一排第四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