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任志刚: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决定了人们未来的位置

作者:任志刚 发布时间:2016-03-10 16:12:40 来源:横渠书院 字体:   |    |  

《高思在云》正封图.jpg

作者:任志刚,著名学者,《为什么是毛泽东》的作者 

  著名的宁都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在后方的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有在前方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列席的有刘伯承。这是在党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次会议,倒不是它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而在于它是明确反对毛泽东的一次会议。

  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决定了人们未来的位置。历史不是我们后来读到的粗线条,而是由无法明了的细节组成。毛泽东如此渴望成功,为了成功,他敢于抛弃任何利益,愿意做出任何牺牲,所以绝对在意别人是否支持他。

  毛泽东又被气得生病住院,他已经公开站在了上级的对立面,所以说话相当地冲,“他们不做实际工作,却要指手画脚,到处发号施令,同国民党打仗,怎样才能取胜?农民为什么会革命?他们懂吗?”我们认真看一下,这两个问题提得绝对尖锐。为什么胜利只有毛泽东知道,因为他已经全盘试验成功了,关键是他还是人情世故大师,他不是靠着口号和自我的感觉在工作,他已洞穿人性。

  农民为什么会革命?这个问题才是根本问题,很多人热衷于将中国革命解释成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指引,说成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但很少有人关注,农民为什么会革命,更没有人探讨,如果革命遇到挫折,农民会有怎么样的行为。洞悉这一切靠的是中国人常说的人情世故层面的智慧。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优势环境中自我陶醉,这使得中国的读书人在思想境界上从来没有真正达到如佛陀如耶稣那样追求平等,也没有像西方的文学大师们那样关注同情下层人民,所以中国的读书人从来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是可怜的寄生者。不过中国人还有另外的智慧,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俗领域中,人情世故是更重要的知识。中国的农民会在某种趋势下参与革命,快要饿死的人会为了生存而造反,人多的时候就会胆壮,有利可图就会向前冲,反过头来,统治者力量大,多数人就会做良民,能有一口吃的,就会委曲求全地活着,人少了底气就不足,明知道要死,就会懦弱胆怯,这就是人性。

  明白这些才是世俗领袖的必修课,超越这些才会成为真正的世俗领袖。中国革命不是必然成功的,相反它是怒海行舟,稍有不慎就会船翻人亡。把持中央的布尔什维克们,既不会打仗,又实行把中间阶级推到自己对立面的政策,走上了一条取败之道,恶果渐显。

  事实上宁都会议这一段时间才是毛泽东心理彻底觉悟的关键点。觉悟者必然也是孤独者。前面我们说毛泽东拥有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欲望和强壮的身体,都使得他对别人有热情,这种热情似火,最终成为太阳,但最初的时候可能过于炙热,并没有太多的人有能力直接接受,这种拒绝对毛泽东是一种伤害,随着他的能量越来越大,他也渐渐地远离了身边最近的人,他洞穿了人性。

  来源:《为什么是毛泽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