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产到户,毛主席早就看透了;今天要重走大集体,才是出路!
我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很多事情大家已经十分清楚的看到了本质。毛主席当年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这背后的深远洞察,今日观之,愈发令人叹服。毛主席,这位伟大的战略家,他早已看透了“包产到户”所潜藏的最严重问题——那就是将农民再次推向散沙状态,让农民失去组织的庇护,成为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业的问题,从小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种地,是农民的天职,目的简单而纯粹:多打粮食,最好省力又高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保、密、管、工,字字珠玑,句句在理。这八字宪法,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全面总结,更是毛主席对农业透彻认知的体现。
然而,“包产到户”却将这一切打破。它让农民各自为政,失去了人民公社这一“政治经济组织”的力量。人民公社,本是农民的坚强后盾,是农民抵御风险、共同发展的堡垒。但“包产到户”却将其拆解,让农民在资本面前孤立无援,任人摆布。
看看如今的农村,农民除了种地,还得农闲时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峻。他们干的是脏活累活,却常常遭遇工资拖欠的困境。资本,像一把无形的钳子,紧紧掐住了农民工的咽喉。尽管国家后来成立了农民工讨薪机构,但欠薪问题依然屡见不鲜。
毛主席当年规划的蓝图,是何等的宏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农村要多种经营,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业。这一蓝图,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问题,更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如果这一蓝图得以实现,农民将不再受资本的剥削和压迫,而是成为国家计划中的一部分,逐步走向“全民所有制”。
然而,“包产到户”却造就了“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农民在资本的洪流中逐一被消灭。机械化的实现,只有两条路:一是大量农民破产,土地重新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这是毛主席最担心的“两极分化”;二是走集体化道路。
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领袖,他早就看透了“包产到户”的弊端。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必须重新审视农业的发展道路。重走大集体道路,才是农民的出路!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只有坚持毛主席的蓝图,我们才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任何偏离这一道路的“小聪明”,都将被历史证明是短视和错误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