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常问问有多少精力在干谋打仗的事

作者:李在元  更新时间:2017-11-27 09:00:03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③

  打赢能力与投入精力成正比。投入的精力越多,打赢的能力就越强;投入的精力越少,打赢的能力就越弱;不投入练打仗的精力,就不会有打赢的能力。在新时代面前,每个人应该扪心自问:有多少精力在干谋打仗的事?

  打仗,是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每一名军人来说,打仗只能是全力以赴的主业,而不能是可有可无的副业;只能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而不能是可轻可重的业余;只能是为之献身的事业,而不能是混口饭吃的职业。

  将因演而能,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平时不务打仗,战时就不能打赢。赛场上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赢了就能生存,败了则性命不保。只有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尽快把备战打仗能力搞上去,才能求得安全、求得生存。否则,平时的欠账就要在战场上一次还清。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

  现在,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已经确立,谋打仗、思打仗的人受重用的导向已经形成。全军上下练兵备战的氛围越来越浓,思战谋战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不谋打仗的军队是没有出路的,不把精力用在打仗上的人是没有前途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战部长什捷缅科说过,“战争到来,首先要淘汰一批和平时期的将帅”。目前,那些只思利、不谋战的人已经没有多少立足之地了,一批“办公室将领”已经被淘汰。这一明确的导向,更加激励全军官兵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打仗、聚焦到打仗上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坚冰之凝,非一日之功。应该看到,和平积习之重、顽瘴痼疾之深,绝非一下子能从根本上彻底清除,我们在备战打仗方面的欠账和差距,也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补上的。有的人不在酒场、不在舞场了,但被文场、被会场缠身的时有发生;有的人虽然收手了、收敛了,但不作为、不担责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人虽然嘴上“谋打仗”喊得很响,但行动上紧不起来、实不起来的也还不少;有的人虽然也讲盯着敌情险情练兵,但捂着“乌纱帽”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也还是有的。

  意大利学者帕累托研究认为: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往往只会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则占到80%或更多。这一现象,被称为“二八法则”。有人反映,这种现象在一些单位也存在,就是只有20%的人在琢磨打仗,而这20%的人,也只能拿出大约20%的精力用在打仗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则为事务主义、文牍主义所占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方面用得多,在那方面就用得少。想个人利益多了,想尽职尽责就少了;想个人后路多了,想单位发展就少了;整天想过舒适安稳的日子,就不会想如何按实战要求实训严训;整天想肩上能扛几个星星,就不会想怎样带领部队打胜仗。

  备战打仗,是部队的主责主业,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全部精力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工作的目的一旦背离打仗,心思和精力一旦偏离打仗,中心不“中”,重心不“重”,部队的一切工作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样的事干得越多,对部队的干扰就越大;工作积极性越高,对战斗力建设的损害就越大。

  军事手段是保底手段,打赢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战争离我们很近,而我们离打赢还有差距。短板如不及时补上,能力如不抓紧提高,战争的魔爪就会一步步向我们逼近。在丛林法则面前,我们必须有防身利器。再富裕的人家,如果门口连一根“打狗棒”都没有,被人侵夺只是迟早的事。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一个人想什么、谋什么,最能反映其境界和追求。忙应酬、精算计、工结交,是不可能把精力放在谋打仗上的。真正的军人,眼睛永远盯着战场,心里时时想着打赢,不以一时得失而悲喜,不因眼前利益而迷茫。这样的军人,人们最终会向他投去尊敬的注目礼。

  (作者单位:武警青海省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