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加强基础研究方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 赵剑峰 薛淮 钱莹洁 日期: 2022-01-13 09:24:17

  【科技随笔】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立自强,方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门各地方纷纷出台了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相关文件。2021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到了要大声疾呼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刻。”2021年11月,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可以看出,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该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呢?

  加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基础。《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首次突破6%,此前多年徘徊在5%。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虽然对比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R&D的15%~20%还有很大差距,但由6%提高到8%,现阶段也会对基础研究的加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资源是核心。基础研究依赖于思想的创造性,需要靠人的好奇心驱动和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甘于寂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创新思想来源于人才,没有创新人才就谈不上思想的创造性。诺贝尔奖涵盖的领域是比较基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曾经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能说明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虽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迄今为止中国仅获得了一项自然科学类诺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虽然研发人员众多,但还需要在激发人才的创新思想上下大功夫。

  加强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是保障。加强基础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对评价体系投以足够大的重视。好的评价体系对于人才的稳定心态、对于经费的稳定支持,对于形成宽容、开放的良好科学文化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对中国非常了解,他提出“根据创造力和求知欲来评价研究人员,将极大有利于基础研究”,虽然有片面之嫌,但也许可以此为导向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建立以基础研究为根本的科技强国之路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要具有深刻的认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创新能力不强不再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者:赵剑峰、薛淮、钱莹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