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在韶山走革命路——红色青年人民节韶山纪行之一

作者: 保尔 日期: 2024-01-11 17:53:41

  编者按:2023年人民节,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13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像往常一样,千千万万的爱国红友从四面八方齐聚韶山铜像广场,共同缅怀和纪念中国人民最亲的亲人——毛泽东。今年人民节的韶山有一大特点,就是线上线下参与活动的青年比例明显大增了。我们采访了其中几位(包括一位最终未能成行、转而去了纪念堂的同志),并将持续刊出他们的见闻,向广大红友和毛主席他老人家汇报我们的感怀与决心。

  “毛爹爹”的乡亲们

  这次去韶山过人民节,借机在当地做了些调查研究。韶山是两乡两镇,问了一下当地人,常住人口是八九万,大部分年轻人住在城镇里,农村以老年人为主。农业自给自足,主要种水稻,主食也是米饭和米粉,在长沙和韶山都是这样。蛋白质摄入,是以猪肉、鸡蛋为主。当地工业是很少的,几乎没有遇到大型的工厂、工业区。旅游产业是韶山的支柱产业,酒店,饭馆,宾馆随处可见。医药方面,当地人说医院看病时排队不挤,没有一线城市大医院里常见的队一排就是三四个小时的现象。教育方面,学校都不远,图书馆、体育场应有尽有。但老百姓消费压力大,作为旅游城市,与平均每月4000左右的收入水平相比,物价偏高。

  在景区问了几家人,发现在景区住的当地人几乎家家开饭店、宾馆,也几乎都有车,为了上下山方便。步行上山下山还是相当累的,人民节晚上12点守完以后,五、六公里的下山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腿脚真受不了。开饭店、宾馆的当地人在人民节这种重大节日也接送客人,因为只有他们的车能在景区上下山,有的还能直接到高铁站来接,属于他们的配套服务。和当地司机也交流了,他们碰到重要节日是通宵干活的,每单收入大概四五十左右,一晚上可以挣得大几百、上千了。

  我住的宾馆,是在大坪乡棠佳阁,对面就是教员外婆家,这韶山的另一面也是风景秀丽的。听老板说,教员小的时候,从自己家到外婆家经常走一条小路,从滴水洞翻山到这,现在被当地人称为毛泽东小道。因为教员母亲文素勤在他之前生的两胎都夭折了,所以说对三伢子是非常照顾的。教员生下来过了两三年就怀上了毛泽民,因为照顾不过来,所以教员小的时候是委托在外婆家的。文家在村里算是书香门第,教员就是在他八舅文玉清的私塾度过的少年时代。

  总的来说,当地的劳动者都是勤劳、质朴的,没有看到某些景区会有的那种坐地起价、或是“老子吃的就是红色资源”的官僚主义嘴脸。不论是开宾馆的、开饭店的还是司机,他们都说有空的时候也去毛主席铜像广场瞻仰,当然不会像我们这些外地红友那么隆重(比如像过年守岁似的待一晚上),他们都是26号人民节当天去一趟。瞻仰毛主席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习俗了,我在长沙认识的一个本地朋友在聊天时说,他们长沙在农历新年,本地人要开车去韶山看“毛爹爹”的,所以春节期间去韶山的路非常堵,春节的韶山也是非常热闹的。

       往铜像广场朝圣

  登韶山,就像朝圣,在人民节这天更是如此。你快进入铜像广场的时候,那种视听感受是非常震撼的。过了安检、刷好身份证,你从很远就可以看得到教员的铜像,从很远就可以听到一些声音,就是人们喊出来的声音。真是人山人海!根据观察,今年大约七成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天晚上我是夜里快十点的时候到的,广场上有唱《国际歌》《东方红》的,还有带便携式音箱来反复喊口号的,有喊“无产阶级万岁!”、喊“毛泽东思想万岁!”的,一直在喊。广场上还有大片大片挥舞的红旗,而且你不会看到哪面红旗倒下来过。不论是周边的还是远处的,招展的红旗一直保持着挥舞的状态,挥舞红旗的青年们好像丝毫感觉不到累。这种坚持的精神,人看了无不感到敬佩。

  当晚,广场上被猎猎红旗声、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歌声所充满。尽管没雨,不过气温仍在三度左右,但是寒风完全吹不冷同志们的热情。那晚碰上一位说每年都来的内蒙老同志,连闹疫情也没断过,穿的很少。我说今天这么冷,老爷子你还穿这么点儿,他说没事儿,冻雨的时候也来,冬天下冻雨,大晚上就穿个雨披。他说哪怕下冻雨也有很多人来纪念毛主席诞辰。在广场上,随便找人一聊,很容易就发现在这里能碰上的同志和他们的经历,是你平时生活中基本上碰不到的。

  我外出前,父亲特别问我跟几个人在一起,千叮咛万嘱咐说注意安全、当心坏人。跟我一路出去的同志是高铁的维修工人,我跟他睡一个宾馆,他说他的同事也是千千千叮咛万嘱咐跟他说小心陌生人,别碰到坏人了。从结果来看,只要有共同理想、共同信仰,这些担心是有些多余了。同志相逢,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尴尬、提防,更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那种占别人便宜之类的想法。在共同理想之下,同志之间很坦诚的交流。这次也碰到很多新同志,感觉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更是见到了咱们网站的同学,只是因为那天晚上太晚了,平时也不熬夜,加上第二天要赶回去上班,也没能坐下来好好聊一聊,留了些遗憾。

       在教员指引下永远前进

  归途中,我思考了近期张老师讲课时专门提到的,革命低潮期有志青年的孤独。思考后,想给广大毛派青年提两个建议。第一个就是行动,多做少想,投入到革命的实际工作中。这样既能发光发热,为人民做些有益的贡献,又能很大地缓解、消解孤独。第二个是主动团结同志。用孔庆东老师讲《闪闪的红星》时的话来说,红军不在时怎么办?红军很长一段时间回不来,是等红军还是去找红军。我建议咱们就是去找红军,跟毛派同志多联系,特别是通过线下交流的头脑风暴,可以扫除大部分的孤独。

  韶山、井冈山、延安,这些红色景区的吸引力不是来自地点本身,而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归途中还想起有次学习时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60年代欧洲国家对中国人免签、机场还免安检?不仅如此,当时欧洲的向左转的青年也很多,他们看到资本主义行将灭亡,导致帝国主义发动二战的本质问题没有解决,世界大战仍会上演,所以欧洲各地就有了1968年法国巴黎“五月风暴”等革命行动。为什么那时有,目前却还没有呢?这就依赖于我们中国在当时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在遥远的东方实现了“乌托邦”,那里没有资本主义人吃人的生产关系,也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泛滥的利己主义、没有趁火打劫、没有“争当人上人”的思想。那里的人们不向往自私、狭隘、有限的快乐,而是追求公平、自由、无限的快乐。

  你去了韶山,就会理解教员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的。那里的人,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这就是六七十年代和今天的区别,也是我们努力斗争、永远前进的方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