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名与例

作者:铁坑 发布时间:2017-11-17 08:33:06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例既为成例,自然是约定俗成的、广为通行的,它就像一种环境,置身其中,很难不受影响。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可看出一个人对名节的态度、对原则的坚守。

  名者,名节、声名;例者,成例、惯例。两者不是一回事,却有着关联。观诸文史,有的革例得名,有的畏例忘名,有的缘例求名。其间高下清浊,自有分别。

  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五茸的叶桐山任河间通判,负责发送粮饷,到继任者来交接,余资已累至三千金。按照过去的惯例,桐山本可在离任时拿走这笔钱,可他悉置不问。继任者得知,遣人拿着钱追至途中,“以成例请”。桐山说:“不受羡,即吾例也。”并命其把钱带回去。

  桐山在任时并无多少积蓄,回乡后常常连稠粥都喝不上。一次捕鱼,童子张网弄丢了一条大鱼,桐山大为叹息,妻子说:“三千金你都不要,一条鱼值几个钱?”桐山听罢抚掌大笑。从拒重金到叹失鱼,从很洒脱到很计较,这个重名节、远成例、苦营生的形象生动又真实,可敬之余还有几分可爱。

  成例相沿成习,多寓于人情世故之中。这种“例”,不仅仅是真金白银,还有很多是只可意会的“道”。《阅微草堂笔记》点评冯树楠:貌合而情疏,外关切而心漠视。这里的“貌合”和“外关切”,同样是一种“例”,冯树楠常常藉此以博长者名。

  冯树楠之所以落拓京师、穷愁抑郁,罪在心术。鬼神对他进行了深刻解剖:遇上好事,明知别人力有未逮、实现不了,必再三怂恿,以使人感激他的鼓励;遇有恶人,明知其罪大恶极、不会获免,必再三申雪,以使人感激他的救助。无论是“再三怂恿”还是“再三申雪”的事,冯树楠都是身在局外,但凡稍稍涉及于他,则退避惟恐不速,坐视其人之焚溺,即便是举手之劳也不愿去做。这种人恩皆归他,怨必归人,“机巧已为太甚”。

  例既为成例,自然是约定俗成的、广为通行的,它就像一种环境,置身其中,很难不受影响。这些例,有的积极健康,与主流价值观相融相合,有的庸俗腐朽,近乎潜规陋俗。特别是在面对后者时,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可看出一个人对名节的态度、对原则的坚守。

  张集馨所著《道咸宦海见闻录》,充满了对晚清官场庸俗成例、腐朽弊政的痛恨和无奈。但细察书中所记,不难看出,看重名节的他同样为例所困、为例所变。道光二十年,张集馨奉旨补授陕西督粮道。他之所以能得此缺是因为素有操守,道光帝还勉励他“汝今此去更要坚持,老而弥笃,人臣所以励晚节也!”

  “陕西粮道,夙称优缺,人人视之为利薮”“今得此缺,向来著名,不得不普律应酬”。张集馨住京四个月,旅费告罄。为了出京留别,他借贷了一万七千余两。然而,仅仅任粮道一年,张集馨不但本利全部清偿,还寄回仪征老家一万多两银子。巨额贷还之数,可见其中悲喜和运转。

  张集馨所居官邸,有一副对联:“问此官何事最忙,冠盖遥临,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终岁为人作嫁,脂膏已竭,亲朋僮仆孰知恩?”这是前任粮道留下的一幅“自画像”,行句之中虽明是非黑白,却有随成例而名节难顾的无奈。张集馨录入书中,或是因为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符吧。

  面对庸俗腐朽的成例,叶桐山选择“守吾例”来全名节,已是不易。然而,还有的官员选择“革除”,则更令人钦佩。明代嘉庆时期,各地衙门往往厚过客而薄百姓。这里所谓的“过客”,主要是过往的官员。海瑞在《兴革条例》中详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要革除这种“取民财,事弥缝术”的成例。

  当时各地衙门之所以厚过客而薄百姓,是因为许多官员深谙其中要害:“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过客口大,稍不如意辄颠倒是非,谤言行焉。”不悯惜百姓不要紧,如果招待不周,让过往的官员不如意,事就大了。厚过客而薄百姓,这何尝不是博取名声的一种手法?“过往之厚,私厚也,私厚之惠小;待民之薄,公薄也,公薄之罪大”,在海瑞看来,为官者较毁誉于外,不如多一些爱民厚民。

  “例”是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不一样。“名”则相对稳定,忠诚、干净、担当,这样的名节、名声在任何时候都是为政者应有的坚守。只要人人都坚守这些品质、保持这些品行,那些庸俗腐朽的事就难以成“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