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三)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发布时间:2017-05-16 08:34:5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06964eef1ea55dfecb9e96d27b7a41a6.jpg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的依据】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基本上是通过党和政府的自觉利用、通过正确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来体现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包括计划的研究、制订、贯彻、检查、调整、总结等一系列的环节。没有国家的计划工作,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是不可能自发地实现的。

  当然,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人们不去自觉利用它,这个规律也是要强制地实现它的作用的。譬如说,经济领导机关如果不作认真的调查研究,不尊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那么,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脱节现象。

  这种观象将从反面使人们认识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存在,因面不得不尊重这一规律,并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来反映这一规律的要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制订计划。计划是人们制订出来的,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正确的计划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错误的计划则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制订得是否正确,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很大的关系。

  怎样才能制订出正确的国民经济计划,搞好计划工作呢?

  正确的国民经济计划首先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能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使我们的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但是,不能把可能同现实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研究这个经济规律,必须掌握它,必须学会熟练地应用它,必须制定出能完全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的计划。不能说,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完全反映了这个经济规律的要求。”

  确实,要做到使人们制订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很不容易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总是力图用各种方法来破坏和干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为无产阶级认识这个规律制造各种障碍。林彪一伙就曾经鼓吹什么“嘴巴就是计划”、“打仗就是比例”的谬论,妄图把水搅混,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计划工作除了会受到资产阶级势力的破坏和干搅以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对于国民经济中错综复杂的比例关系要一下子统统认识清楚,那当然是办不到的。但是,人们应该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做到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

  只要我们坚定地依靠群众,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在制订计划以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情况,按照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联系,来安排比例关系,完全有可能使国民经济计划比较正确地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只是要求国民经济中相互关联的各个部门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并不能给我们指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给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指明基本方向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所以,一个正确的国民经济计划,不仅要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而且还要在各方面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除了要反映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外,还必须以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提出的政治、经济任务作为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三大革命斗争中所面临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从而要解决的政治、经济任务也不尽相同。

  计划如果脱离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就是无的放矢,就失去了挂帅的东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计划规律只是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的方向和一般要求,而不可能指明一定时期的具体任务。

  一定时期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任务,是由党和国家在考虑到客观规律的要求,并研究了三大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和问题以后提出来的,因此,制订国民经济计划,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所提出的政治、经济任务,把它作为制订计划的指南。

【搞好综合平衡工作】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平衡是经常的,不平衡则是偶然出现的例外。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搅和破坏,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由于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之同生产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仍然会经常出现打破平衡和比例关系的情况。这样,就要求我们努力搞好综合平衡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并不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各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而是在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不可能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通过有计划的调节来克服,因而往往要发展成为严重的比例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遭过人们的自觉活动,通过党和国家的计划调节,不断地克服不平衡,建立相对的平衡。

  这样,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就是意昧着打破旧的比例关系,在更高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比例关系,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中迅速向前发展。

  毛主席指出:“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

  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计划经济的忧越性。事实上,每月每季都在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和统一,需要作出局部的调整。”

  毛主席的这个理论,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及其优越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那种把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看作没有矛盾,生怕出现不平衡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的态度是,对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由于某些部门工人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积极性,节约原材料、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增产不增人而超额完成计划造成的不平衡,是件好事,应该欢迎。由于工作中有差错,完不成计划,因此引起的不平衡,则应尽力避免。

  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在不平衡出现以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地把暂时落后部门的生产促上去,建立起新的平衡。这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为了要克服经常出现的不平衡,建立起相对的平衡,就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工作。综合平衡不是个别生产部门的平衡,而是建立在农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和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基础之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

  综合平衡的任务,主要是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考虑到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影响作用,在党的路线的指引下,安排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把人力、物力、财力适当分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建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同社会主义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使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需要相适应。

  综合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掲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为着搞好综合平衡,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处理矛盾,积极地把短线产品(指某一时期供不应求的产品。所谓的短线平衡,就是迁就短线产品的消极平衡)搞上去,加速发展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带有关健性的暂时落后的部门,以便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都得到更好的满足。

  xxx一伙对抗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有时提出什么“短线平衡”等等的名目,大搞削高就低的消极平衡;有时又提出脱离实际的高指标,而当指标落空时,就来个“砍光退够”,在计划工作中推行一条右的或者形“左”实右的机会主义路线。

  综合平衡是要建立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异常复杂,包含着很多矛盾,这就需要对全局进行分析。毛主席教导说:“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把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应用到综合平衡中来,那就是说,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各种比例关系,决不可以不分主次同等对待,而必须区别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这就好比两只手同时要抓十条鱼,结果一条也抓不住。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健的作用,因此必须照顾重点,它们的需要应首先保证得到满足。

  但是,保证重点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一般。重点同一般之问,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不保证重点,一般固然得不到很好发展,忽略了一般,重点的发展也要受影响。所以,在综合平衡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统筹兼颇、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照顾重点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一般。要从整体出发,瞻前顾后,考虑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避免犯片面性的错误。

  在综合平衡工作中,必须兼顾劳动力平衡、物资平衡和资金平衡。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上述三种平衡中,首先必须安排好劳动力的平衡。而在安排劳动力的平衡中,根据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理,又必须首先保证满足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要。

  只有在农业生产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而有可能提供多余劳动力和更多商品粮食、经济作物的条件下,才可以从农业抽调适当数量的劳动力来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离开了这一前提条件,过多地抽调农业劳动力,就会破坏综合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从出现不平衡到建立新的平衡,总要有一个过程。为着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发展,必须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物资储备。

  各类物资储备的数量必须适当。储备量过少,不能满足填空补缺的需要,就会使一些部门由于某种物资的短缺而开工不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储备物资的数量过多,超过了弥补暂时短缺的需要,就会使本来可以用之于当前生产的物资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计划工作的几个原则】

  要搞好国民经济计划工作,除了正确地运用综合平衡这个基本方法以外,还必须遵循从计划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原则。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

  要制订和贯彻执行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当然要有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在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如果没有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提倡全局观点,不反对分散主义,而听任各个地方各自为政,那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但是,社会主义的集中领导是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的。中央的集中领导同发挥地方积极性是互为条件的。

  列宁在阐述经济工作方面的民主集中制时说:“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在经济方面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铁路、邮电和其他交通运输等经济企业的工作有绝对的严整性和统一性;同时,真正民主意义上的集中制的前提是历史上第一次造成的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不仅使地方的特点,而且使地方的首创性、主动精神和各种各样达到总目标的道路、方式和方法,都能充分顺利地发展。”

  为了把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中央有关部门应当征求地方的意见,和地方商量,和地方共同制订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要允许各地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做法。

  这种特殊,不是闹独立王国的那种特殊,而是为了整体利益,为了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生产中的潜在力量,更好地完成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所必要的特殊。从计划工作制度上讲,就是要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制度。

  毛主席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指出:“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毛主席后来又多次教导我们,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多应当更多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毛主席还指出:“在订计划的时候,必须发动群众,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极其重要的原则。

  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计划工作首先要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揭矛盾,找差距,促转化。一个企业要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企业的领导应该讲形势,鼓干劲,向群众交任务,交情况,交措施,交困难,发动群众讨论。

  这样,不仅使计划有可拿的基础,而且能发现和提出少数人关在房间里所意想不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计划、指标不经过群众讨论,主意是干部的;经过群众讨论,变成了群众自己的计划,才能使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靠,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计划指标应谈是先进的。只有先进的计划才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为了制订出先进的计划,就必须同保守思想作斗争。有些人明明知道生产潜力很大,却把计划指标定得很低,不去发动群众挖掘企业的潜力,只图舒舒服服完成计划。

  或者不从国家需要出发,挑肥拣瘦,或者贪图方便,多要物资,积压浪费;或者片面追求产值,不重视品种、质量。很明显,如果听任资产阶级思想泛滥,不同保守思想作斗争,那就不可能制订出反映客观实际的科学的计划。制订计划的过程,也就是先进思想同保守思想斗争的过程。

  计划指标应该是先进的,但这决不是说,指标愈高愈好,可以没有根据地加码、翻番。脱离了客观可能性的高指标,不仅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必然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先进的计划指标必须是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的,切实可行的。

  毛主席教导说:“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现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认为做不到,不去办,就叫右倾保守。

  没有充分根据的,行不通的也去办,就叫盲目性,叫做形“左”实右。订计划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多也要反对形“左”实右,使计划放在有充分根据,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基础上。

  客观可能的计划指标,也不能订得太满,而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实践经验证明,计划指标留有余地,让群众经过努力有可能超额完成计划,是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

  在制订基本建设计划的时候,应该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

  一定时期内可以用于基本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如果基本建设战线太长,上马的项目贪多求大,那就势必拖长建成投产的时间。如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那就可以早建成,早投产。假定,我们在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内的基本建设资金足够建设五百个项目。

  这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五百个项目同时上马,分散使用建设资金,到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五百个项目同时建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项目的建设周期都要五年。

  另一种做法,每年上马一百个项目,集中使用建设资金,五年中,每年都有一百个项目建成。那么,每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可以大大缩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不仅在军事上是有效的作战方法,而且也是制订基本建设计划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难。问题的关健是不顾大局的本位主义思想作怪,以及对于违反这个原则所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着贯彻执行这一原则,就要加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一原则的宣传教育,同那种只顾局部需要、不顾全局利益的观点和行为作斗争。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必须实行长期计划(五年计划和十年、二十年的远景规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相结合。不搞长期计划,基本建设就很难作有计划的安排。长期计划体现长远奋斗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出干劲。

  工人同志说得好:“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楼稻草压弯腰;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但长期计划要通过短期计划加以具体化,オ能落实,オ抓得住,才便于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检查和评比。这样,长期计划的实现才不致落空。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计划工作,有它自己的特点。集体所有制经济要服从国家统一经济计划的领导,但在不违背国家的统一计划和政策法令下,可以保持较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以便因地制宜,充分调动集体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集体经济随着国营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