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杨海东:从后进车工到金牌钳工

作者:谭泽夏 发布时间:2017-09-15 09:11:03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1.jpg

  人物小传:杨海东,1982年出生,2001年参加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厂二星级技能专家、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技术能手、成都市技术能手。曾获空军航空修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钳工项目第三名、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钳工项目第一名。

  在厂里,大家羡慕杨海东是金牌钳工,但很少有人知道,刚进厂时他是一名车工,还是一名后进车工。

  从小就爱捣鼓弹弓的杨海东难以接受,自己明明动手能力很强,怎么就成车工组垫底的呢?

  组长找到他,拍着他的肩膀,无奈地说:“海东,这样下去不行啊,给你换条活路吧!”杨海东叹了口气,看看工位上自己当天加工的成品只有别人的一半,无奈地点了点头。

  杨海东到钳工组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组长递给他的一把锉刀。“要想学钳工,先学会打毛刺吧。”打毛刺有多难?杨海东一把拿过锉刀,转身到了工位上。

  钳工的厂房是塑钢顶棚,冬天不保暖,夏天似蒸笼,25岁的杨海东猫着腰,在工件堆里,一件又一件地打着毛刺,经常是汗流浃背,手上也划出好多口子。

  那段时间,杨海东几乎一天就能磨坏一把锉刀。没人注意到,这个闷不吭声的傻小伙,却是个“有心人”,他从不同工件光洁度总结出不同师傅的加工习惯,摸索着不同零件的加工技巧。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某型发动机一批零件制造任务紧,眼看任务就要超期,组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杨海东,“海东,你来负责,不懂就问老师傅。”

  刚开始,杨海东有点“蒙”,别人2分钟一件,他要5分钟。后来,他在摸索出方法后,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竟比预期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随着老师傅一个个退休,杨海东终于从徒弟熬成老师傅。杨海东开始带徒弟,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年轻人的成功做法。

  有一次,杨海东遇到了高压转子组合铰孔这道“拦路虎”。高压转子盘上需要加工24个孔位,当时使用的国外工装,只能分2次装夹、加工,极大制约生产效率。

  “能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工装,实现一次性装夹、加工?”杨海东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徒弟怀疑地说:“师傅,你连图都不会画,还设计工装?”杨海东一愣,“不懂就学!”

  从此,杨海东从零开始学习工装设计。每天一下班,他就埋头学习,跟着视频一点点学习掌握专业制图软件,然后在机器上一次次模拟加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型铰孔工装研制成功并通过验证。该工装不仅能一次性加工24个孔,而且每个孔位柔性可调,减少了7道工序,将铰孔周期压缩了60%。

  当然这不是杨海东唯一的“创举”。如今,杨海东自创的“端面刃”切削刀具已应用到各种配套孔的加工中,有效减小了椭圆度和偏心,提高了孔加工的精度。

  “我就是喜欢手工制作。只要我认准的事,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解决。”杨海东开玩笑地说,他喜欢动脑筋,小时候为了找皮筋,把他父亲的自行车内胆都剪了。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他打开一扇窗。没有人想到,当年的后进车工杨海东有朝一日成为钳工达人,他妙手改工装,解决了数百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难题。一次逆袭,成就杨师傅的华丽转身。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