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青春力量在行动,走进林州中国梦

作者:孙薇薇 刘莹丽 发布时间:2016-07-28 21:11:4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河南师大“中国梦,‘译’路复兴观察团”林州分队实践纪实

采访谷文昌故居居民.jpg

采访谷文昌故居居民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在林州市公交车站,聚集着一群统一身穿天蓝色,印有“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字样T恤的学生,她们撑着伞,目光坚定,在雨中前行……这就是外国语学院“中国梦,‘译’路复兴观察团”志愿者服务队,为探索林州市传统文化的复兴,现代化建设的新面貌以及红色精神的传承,队员们将在此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探访林州市人民政府、考察石板岩镇和学习红旗渠精神等方面广泛展开。

  昂扬青春志 情满林县人

  通过提前电话沟通,实践队员到达林州市后第一时间探访当地人民政府,并受到政府办公室纪检组长侯成山、秘书科科长元兴刚、办公室一科科长王国梁等政府领导的接见,大家针对林州精神与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对其进行采访,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中,王国梁科长意味深长地讲到:“林州精神是林州的脊梁,慕名前来的人很多,但大学生是林州精神的传承人。”在市政府,实践队员有幸得到2005级、2010级校友师兄的帮助,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给出指导性建议。队员们感动之余,也颇受鼓舞,更坚定了将此次暑期实践做到最好的信心。

  青春在行动,我们在努力。雨水打湿了衣衫,也闪烁着我们奋斗的光芒,岁月流苏,我们,“译”路在前行!

  艰苦奋斗太行间,“扁担精神”代代传

参观扁担精神纪念馆.jpg

参观扁担精神纪念馆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他们凭借一颗全心全意为农服务、为山区百姓谋利益的赤诚之心,用一根扁担、一副铁肩、一双脚板,把一担担生活用品送上山,将一担担土特产品挑下山,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帮助山里群众脱贫致富,架起了联接城乡、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扁担精神”。

  在石板岩镇办公室工作人员郭敏敏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走进扁担精神纪念馆。进入馆内,青铜色的浮雕映入眼帘,再现货郎儿们当年挑货上山的场景;展厅内陈列的扁担,再现那段艰苦的岁月;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再现当时供销社成员办公时的简陋条件……队员们深深领悟到“扁担精神”的内涵——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

  一根扁担创家业,扁担精神代代传!队员们深深地被精神力量所折服!

  简陋故居今犹在,一砖一瓦总关情

  古老的墙透露历史沧桑,一砖一瓦缓缓吟诵感人事迹。未入庭院,已有肃穆之感,整个庭院背依一整块红色岩石,一如谷书记的坚韧与担当。行至院中,门画上深沉的“忠”字、画像中瘦削的谷文昌书记、悬挂着的鲜艳的党旗,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四有”干部谷文昌“严于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党员精神。

  参观后,实践队员针对谷文昌精神对实现中国复兴梦的意义发放问卷。在收回问卷时,一位村民对队员们说:“谷书记是个好干部啊,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要是每个中国人都学习他的精神,那实现中国梦希望可大着嘞!”大家也一致表示谷文昌是青年学习的标杆,定会以他为榜样,努力奋斗。

  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谷文昌,以他高尚的情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对大家的一种鞭策和鼓励。

  巍巍山碑铸忠魂,中国梦传红旗人

  在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怀着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红旗渠,结束了当地人民吃水难的苦难历史。如今,红旗渠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林州人民树立在太行之巅的一座丰碑,是中原儿女刻在太行山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动力!7月17日,河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中国梦,‘译’路复兴观察团”走进林州,感受和学习红旗渠精神。

  在与林州居民交流时,实践队员有幸得到市民任启青先生的帮助。他不仅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赠送有关红旗渠修建历程的书籍,还将曾参与修建红旗渠的崔德兴老人介绍给我们,并带领大家前往老人的住处。

负责人讲解谷文昌故居.jpg

负责人讲解谷文昌故居

  崔德兴老人已达72岁高龄,脸上写满沧桑,手上布满老茧,对于我们的采访,他瞬间陷入回忆,令队员们非常感动。他回忆起自己修建红旗渠的7年时光,“我23岁时就开始修建红旗渠,那时候的日子苦啊,天不亮就出发,一直干到晚上,然后就挖个坑摊开铺盖就睡下了,没有红旗渠就没有现在的林州!”说到动情处,老人眼中充满泪光,他继续讲到:“我们没饭吃,干活之余吃的就是红薯稀饭,窝窝头,疙瘩汤。”老人表示,虽然当时修渠艰苦,但现在想起来却很幸福,特别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林州参观红旗渠,他更是开心。

林州市政府合影.jpg

林州市政府合影

  听到此处,实践队员深深体会到修建红旗渠时的艰苦岁月,也震撼于林州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深深感受到:红旗渠是殷实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精神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家一致认为,当代大学生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采访结束后,崔德兴老人与实践队员们握手告别。老人这双曾修建过红旗渠的手,宽厚而有力,粗糙但温暖,与老人握手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眼泪。

  巍巍山碑铸忠魂,中国梦传红旗人!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理应扬红旗渠精神,做向上向善好青年!

  此次林州之行,实践队员获益匪浅。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红旗渠精神都使大家深深领悟到蕴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和“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林州精神!这就是林州的脊梁,是中国梦实现的力量!青春向善,最美林州,最美中国!

与红旗渠修建老人崔德兴合影.jpg

与红旗渠修建老人崔德兴合影

  (河南师范大学孙薇薇 刘莹丽 )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