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学者范子烨谈陶渊明:对人类生活充满忧患感的诗人

作者:高凯 发布时间:2019-05-29 16:12: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陶渊明的作品绝不仅仅描绘田园之乐,更绝非‘精神鸡汤’,事实上,他是一位对人类生活充满忧患感的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范子烨日前在相关活动上谈及陶渊明作出上述表示。

  “名家讲经典”总第十七场讲座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为文学爱好者讲解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赋与晋宋政治。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在当天的讲座中,范子烨从政治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陶渊明及其文学创作,站在陶渊明的角度和陶渊明的高度,也更能看清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历史和人性。

  范子烨指出,杰出的诗人,从来都是抒写心灵世界的高手。由自我心灵的幽曲隐微,彰显具有普适意义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也是一首诗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的必由之路。“写心”是陶渊明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自觉追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赠羊长史》等作品都是诗人心灵的自由书写,同时与晋宋易代的历史变迁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范子烨认为,陶渊明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是密切关注的,他的诗笔也是与时代同步的。他的作品并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投影,诗人也绝不是时代风气的奴仆。人道主义的具有当下意义的博爱与个体主义的超然世外的情怀完美结合,使这些作品成为不朽的经典。

  “陶渊明的基本品格,所谓的安贫乐道,这是他的做人原则。他个人强调‘道’,道就个人的行为来说是品德是节操,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真理,他是捍卫真理的人。这是他一贯的追求。”范子烨说。

  范子烨指出,政治是推动陶渊明运转其文学世界的轴心推动力之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他一生五次为官的政治阅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陶渊明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能够创写田园诗,也是由其政治阅历和政治素养所决定的。

  范子烨认为,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于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指大自然、自然界,另一个是哲学理念,本来如此、原来如此、应该如此的一种状态称为自然。

  “陶渊明希望自己适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保持自己的本真也就是保持自然,保持自己天真的性情,他在诗里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个‘返自然’不是返回大自然,而是返回到本来如此、原来如此、应该如此的状态,这种状态陶渊明称之为‘自然’,这是一种哲学的理念。”范子烨指出,陶渊明的这首诗很有现代性,“我们在现代社会当中如何保持一个本真的自我、一个纯真的自我,而不会受到社会的异化,这对现代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课题,陶渊明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深的思考。”

  据悉,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以“名家讲堂,雅俗共赏”的形式,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家与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