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为何|被活捉只有南京大学梁莹?

作者:徐鲜梅 发布时间:2018-10-26 08:45:31 来源:南京大学梁莹抄袭剽窃事件信息 字体:   |    |  

(作者:中国社科院 徐鲜梅博士)

  为何抄袭者被活捉只有南京大学梁莹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授梁莹多篇论文涉嫌抄袭或一搞多投事件,沸沸扬扬,有感而问。问题的焦点在于——为何举国上下成千上万的博导博士专家教授都在抄袭论文全在买卖文章,为何就南大出彩只有梁莹被活捉?她抄袭文章,究竟是哪家刊物为她刊发?这样学术行为不端的人物为何能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这般不知羞耻的教授为什么能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5年)?如此缺乏知识分子良知的女人竟然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南大社会学院六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梁莹学术问题,领导为何不追查?社会学院社工系二0一四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抄袭问题,为何有关负责人不闻不问不查不究?

  “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这是青年教授梁莹回答记者的原话,这是她原创,也是不争事实。我中国社科院多位学术泰斗博导国务院专家津贴者,如学部委员程恩富学部委员潘家华女接班人继承者史丹就被实名举报涉嫌抄袭论文,农发所党委书记党代表国家二级教授闫坤女士“五百多篇论文”中无数篇是枪手所为多篇来历不明,最高学术殿堂其他小教授小人物,搭便车抄袭论文早已圈子化专业化标准化事业化了,如农发所博导三流研究员生意人于法稳们!

  附文一

央视网:在重论文的游戏规则下,梁莹“脱颖而出”具有必然性

(澎湃新闻10-25 16:51)

  央视网微博10月25日消息,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的多篇中文论文涉嫌抄袭或一稿多投,且似乎为了掩人耳目,专门向相关期刊和中文数据库主动要求将历史文章“抹除”。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主动把自己多年来的论文404,相当有话题冲击性。南京大学校方已经回应,正式成立调查组调查,如果报道属实将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校方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定论。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术圈人物公开站出来,对梁莹的学术水平给出否定性评价。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曾在密西根大学任职)说,当年让两位学生审了她的文章,就决定不接受她去米密西根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曾和梁莹“通过几个email,感觉实在不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春泥更是丝毫不留情面,直言“此人虽然发文很多,但全都是粗制滥造。”

  但这样一个同行评议如此糟糕的学者,却在学术圈如鱼得水,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为什么呢?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的一句话,概括可能较为精准——“这个真是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下的一朵奇葩”。

  简单概括梁莹最大的特征,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惊人。2009年入职南京大学时,学校内部就有不同意见,30岁刊发30多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又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可是质疑者的意见最终被证明无效,论文数量是学术圈通行的重要优势。重论文这个简单粗暴的游戏规则下,梁莹的“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梁莹就是学术圈游戏规则下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她很精明地把握了在学术圈出人头地的秘诀,并在行动中做到了极致化。只要有论文产出,只要这些论文发到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就代表着学术能力,就算科研成果。有利的事情,挤破了头大干快上;而教学这种晋升意义不大的事情,她则是极尽糊弄,毫不掩饰对教学对学生的鄙视。按理说,梁莹不是活在真空,她的学术水平、教学态度,身边的同事、同学不可能不知道,可没人能阻挡她的扶摇直上。

  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也不是没人举报过梁莹。南大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过,可如果不是这次媒体曝光,梁莹还像是学术圈锦鲤一样活得滋润。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梁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是现有学术圈游戏规则之下的产物。粗制滥造的论文,可以轻易突破那些学术期刊的门槛;论文数量的优势,可以在高校畅行无阻,可以入选国家各项权威计划。

  换言之,梁莹的做法不仅实现了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也帮助所在高校利益最大化。当个体的荣誉利益和高校深度绑定之后,高校就会更倾向于对眼皮底下的问题视而不见。在梁莹的风光之路上,可以看见太多学术圈乃至科研体制的弊病。查出梁莹的问题决不姑息容易,难的是反思纵容她的制度环境。撼动不了重论文、重指标等游戏规则,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梁莹。

    (原题为《重论文这个简单粗暴的游戏规则下,梁莹的“脱颖而出”具有必然性》)

  附文二

央视谈“梁莹事件”:证明迷恋论文搞乱“学术圈”

(新浪新闻10-25 18:46)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年仅39岁的“长江学者”梁莹教授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记者对比发现,梁莹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和一稿多投。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开始正式调查梁莹涉嫌学术不端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梁莹教授是同龄学者中的佼佼者,有包括博士、博士后、“万人计划”青年学者、“长江学者”等多个学术头衔。在曝出这起奇闻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报道内容全部属实,梁莹可以说在科研方面劣迹斑斑,那又是如何进入这条“学术快车道”的?

  据报道,梁莹在申请南京大学教职时,有人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30多篇论文,“不符合文科的严谨性”,说通俗点就是质疑梁莹的论文太“水”了。事件曝出后,多位社会学领域学者表示了解过梁莹的研究,确实一般,目前国内社会学“扛旗”学者赵鼎新也表示自己拒绝过梁莹前往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的申请。吊诡的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众领导、教授却看不出其中猫腻,不但让她通过了最终的考核,还在接下来的近十年中将多项资源向她倾斜,让她畅通无阻地拿到了各种荣誉和头衔。

  “梁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调查报道中的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这是一朵开在“论文崇拜”歪脖子树上的学术不端“恶之花”。用论文的数量作为考量学者学术水平的尺子,本身没有大问题,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与做法。但将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作为评职称、发奖金等现实利益密过度挂钩,却直接导致唯论文论英雄、论文崇拜和国际学术期刊迷信等怪现象。这也是梁莹拿到“通关密码”的诀窍,无视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炮制尽量多的论文,去参与各类评比,走上“封神成圣”的金光大道。

  梁莹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说:“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诚然,拉上整个学术圈为自己垫背并不能分担众人对她的鄙薄,但这句话某种程度也暴露出中国的科研界确实风气浮躁。近年来,从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到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外高水平期刊撤稿,高校、研究院所频频曝出在“唯论文”体制下浑水摸鱼的“窃钩者”,也难怪网民要调侃“滚滚长江(长江学者)都是水”了。

  在学生眼中,这位梁莹老师对教学极不负责,缺乏治学者应有的修养,存在早退缺课、上课念课件、吃零食、玩手机、让学生干“私活”等情况。这是“论文崇拜”的另一个恶果,机械、狭隘的考核机制让许多青年学者重学术而轻学生,甚至将一些德不配位、才不配位者放进“象牙塔”,成为大学生的“领路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果在一个国家最应当保有情怀、最应当“理想主义”的地方,都失守学术底线,那要赶超18年斩获18个诺贝尔奖的邻国日本,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了。

  科学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相的神圣事业,在“论文指挥棒下”以兴趣或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恐将无立足之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崇高学术信仰也会逐渐褪色。尽管科研界的职称改革已经拉开帷幕,但从“梁莹事件”反窥,力度远远不够,破除固有体制一定不能止于小修小补的“厘米推进”,而应当将其置于“科教兴国”的宏观视野进行系统改革,否则,今天打在梁莹身上的舆论监督“板子”,还会打在下一个、下下一个“梁莹”身上。

   (文/樊帆)(原标题:“梁莹事件”再证迷恋论文搞乱了“学术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