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

作者:记者 周仕兴 发布时间:2017-11-23 09:03:1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广西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1.jpg

梦里瑶乡 许沂摄/光明图片

 

2.jpg

热心村民郑蓉芳在照顾从树上跌落下来的受伤的鸟。黄嵩和摄/光明图片

 

3.jpg

大新县恩城乡 赵成艺摄/光明图片

  【乡村振兴系列报道】

  冬日的八桂大地,绿意依然,阳光和煦。从北部湾畔到漓江之滨,从桂西边陲到桂东山区,记者连日穿行于壮乡村寨,随处可见“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广西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里的乡村一度饱受“脏、乱、差”的困扰,陷入濒临破败萧条的窘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13年年初,一场“美丽风暴”在八桂乡间悄然刮起。5年间,这股“风暴”驰而不息、风头正劲,涤荡了乡村多年来的沉疴宿疾,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一个个亮丽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规划用8年时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有条不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要经过持续努力,使广西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的、不可逆的转变,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

  5年声犹在耳。通过“清洁乡村”活动,清洁了家园、水源和田园;再经“生态乡村”建设,绿化了村屯、净化了饮水、硬化了道路。目前正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计划明年内实现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进而向“幸福乡村”迈进。

  要“颜值”:

  美丽的乡村并不比城里差

  石头厂村是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最偏远的乡村,曾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莫老爷对歌的地方。这里青山绿树,天蓝地净,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这要是在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时,是想都不敢想的画面,但现在全变了。”临桂区副区长刘春吉说。

  石头厂村的改变,首先归功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第一阶段的“清洁乡村”活动。

  “清洁乡村表面上看是环境问题,其实是一场乡村观念革命。”自治区乡村办常务副主任冯俊英说,广西把“清洁乡村”活动作为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民生工程,检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战斗力、动员力、执行力的重要标尺,共派驻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两万多支、干部数万名,参与环境大扫除、观念大提升。

  清洁乡村,关键要破解“垃圾围村”顽疾。广西因地制宜,探索出“村收—镇运—县处理”和“村收—镇运—片区处理”两种垃圾处理方式,使得1.4万个建制村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全区95%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垃圾围村、垃圾入田、垃圾堵路、垃圾排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1%,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

  为防止“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一阵风”,广西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了《乡村清洁条例》,通过法规条例的形式,在所有村屯建立保洁员制度,建立起乡村清洁经费多样化投入机制。

  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中,广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美化绿化并重,将山村装点得更加多彩亮丽。

  “缺树少绿的乡村绝不是生态乡村。”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说,广西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远山绿化不错,但村屯绿化不足。为让广西的乡村绿起来、美起来,2014年年底,广西全面启动“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建设,规划建设10000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以点带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

  河池市天峨县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天窗”县和水库移民重点县。2010年龙滩水电站关闸时,全县20多万亩林地被淹没。

  “全民大种树,共奔致富路。”天峨县委书记陆祥红说,县委、县政府发动全民参与,几年间人工植树造林24万亩,近年持续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种植水果面积达15万亩,“水果村”“水果屯”比比皆是,使得天峨县森林覆盖率升至84.35%,跃居广西各县区第一。

  要“财富”:

  农民坐在家里就能把钱挣

  “乡村的美不能‘光顾面子、不管里子’,不仅要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而且要带动乡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实惠。”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孙大伟说,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富民的重要途径。

  如何做到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广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生态富民相结合,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74户1486人,全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属自治区级贫困村。自“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开展后,露美村在不断“露美”的同时,也逐渐“露富”——通过发展芒果、火龙果、西红柿种植业及特色养殖产业,引进两家企业发展观光农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人均收入2013年不足4000元,2016年则突破万元。

  村子净美了,留住了村民,也迎来了商机。随着乡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村屯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发展起生态乡村旅游。

  “没想到出去折腾几十年,最终还是回家好挣钱。”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佃禾村历经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农民廖增发结束20多年的打工生涯,回村开起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佃禾村是一个壮族村落,紧邻4A级景区八寨沟旅游区,村民却没能早早吃上旅游饭。“因为以前又脏又乱,也没有统一规划。”廖增发说。钦北区委、区政府筹划将佃禾村建设成八寨原乡休闲旅游区,既补上生态核心区不适合发展餐饮酒店业的短板,又让村民就地就业吃上旅游饭。

  例子不可胜数。来宾市象州县白石屯把村屯绿化与清代诗人郑小谷文化相结合,建设诗廊、诗林等景观,打造绿意浓、诗意浓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村;崇左市宁明县抓住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机遇,打造花山景区生态乡村旅游,一年就助推2000多贫困人口脱贫……越来越多的村寨,走上了生态致富路。

  要“气质”:

  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

  人字坡屋面,红墙白线条,屋顶凤扳爪……走进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矮寨村,一栋栋房屋屋顶上雪白的凤扳爪映入眼帘。壮、汉、瑶等多民族文化在矮寨交融,村民建房严格沿袭当地房屋建筑特色,使乡土建筑工艺得到活态传承。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思路,恭城传承“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等瑶族建筑元素,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完成7个集镇和500个村屯规划,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们把乡土特色建设示范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依托山水环境,因地制宜推进环境改造,既留住了乡愁,又提升了旧房的居用功能,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路子。”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邓晓强说。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中,广西把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形成富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容村貌,以广大乡村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彰显桂风壮韵的独特魅力,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被誉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老村落。漫步古道上,斑驳的青石板路,古老的戏台,仿佛述说着昔日的沧桑。古道旁,有牛圈改成的茶室,有酒坊、石磨,有凉粉店、米豆腐店,既“古老”又“现代”,既“土气”又“时尚”。

  在“步步高油茶馆”,谈起古道的今昔变化,老板娘兴致勃勃地说,“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村里的变化可大了,先是修饰了民居,进而清洁了全村环境。就说这条街吧,过去到处是猪粪、牛粪,如今不仅干净敞亮,而且成为旅游旺地,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黄金街”。

  随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八桂乡村在提升“颜值”拥有“财富”的同时,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凸显“文化气质”,尽情描绘“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动人画卷。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