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江山 张伊丨英烈故事:《毛家六烈士—毛泽民》连载之三十二:紧紧抱住白色“聚宝盆”,促进边区盐业贸易

作者:江山 张伊 发布时间:2019-04-17 07:59:0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ad6bd02fc78bfb14b73b5d7e6c6d64fe.jpg

  中国人常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7样东西中,盐是不可替代的日用品。

  1936年春天,红军东征之后,又挥戈向西作战,解放了陕北的定边和宁夏的盐池县。随着定边、盐池的解放,中央决定派董必武、李维汉、毛泽民、贾托夫等同志到定边成立三边(即安边、定边、靖边)特委,开展三边、伊盟和宁夏的工作。毛泽民领导的中央经济工作团立即赶赴这个地区,开展经济工作。
  在这里,毛泽民了解到定边盛产皮毛、咸盐、甘草,号称“三宝”,它们是边区的主要出口物资。他还了解到在陕北与宁夏、内蒙交界地方有很多盐池,食盐资源非常丰富。在距定边、盐池县城不远处的盐场堡,是个著名的产盐区。盐场四周是一大片沙漠,附近人丁稀少。百姓们就在这里以卖盐为生,天越旱,盐越多。他就带领高登榜等人员到盐田实地勘测,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物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期从事党的经济工作,毛泽民练就了一双发掘财源的慧眼:既然定边的盐源这样充足,我们就要紧紧抱住这个“聚宝盆”,把盐运出去,以此筹集钱款,换取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必需品。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民提出了积极开发定边和盐池盐业的经济计划。他决定把盐工和盐湖周边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新的盐务局,采取新的盐税政策,鼓励盐商长途贩运。

  在新的盐业政策下,群众踊跃打盐,食盐生产大幅增加。除了满足苏区军民的生产之外,还有许多运输到外面,与白区东北军、西北军进行地下贸易,解决了苏区所需要的医药、粮食、布匹、棉花等大批的物资,甚至一些军械物资。

  毛泽民在计划书中还写道:“除陈请中央政府拨给款项外,并欢迎国外华侨及国内资本家来投资,以助上述计划之迅速完成。”
在毛泽民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盐池、定边的盐业生产和食盐贸易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

  这时,国民经济部所属外贸总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设立了陕南、宜川,安塞、绥德、清涧、定边等6个分局。运输队拥有30多头大牲口——骡子。陕甘宁边区交通条件差,有了这许多骡子就解决了运输的大问题。毛泽民带领工作队在三边地区又没收了豪绅盐霸一二百峰骆驼,组织成浩浩荡荡的贸易运输队。

  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和西北办事处由保安县城迁往延安。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原西北办事处相应进行了人员和机构的调整,其中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并入国民经济部。

  春耕在即,毛泽民以中央国民经济部长的名义,向各级国民经济部门发出指示信,部署春耕生产工作。

  陕甘宁这片荒凉的黄土地,给毛泽民提供了施展经济才华的大舞台。

  毛泽民是个实干家。他靠着非凡的理财能力和一步一个脚印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石油”和“食盐”这一黑一白两大经济命脉做文章,为陕北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对于毛泽民来说,困难越大,责任越多,开拓的疆界也就越广阔。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