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江山 张伊丨《英烈故事》:《毛家六烈士——毛泽民》连载之五

作者:江山 张伊 发布时间:2019-03-22 08:38:1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26928f40009bab8e44dd39f35d85e19.jpg

  1921年春节的正月初八,是极不平常的一天。这一天原是毛家三兄弟已故母亲文素勤的生日,毛泽东带着正在长沙读书的小弟毛泽覃赶回韶山。

  冷清的上屋场顿时热闹起来,毛泽民夫妇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一股脑拿出来,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大家。

  毛泽民和哥哥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在这一年里,他的哥哥毛泽东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四处奔走,一个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政党即将诞生。

  这天晚饭后,毛泽东把家里人召集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毛泽东先给大家讲起这一年在外面发生的事情,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到家里。毛泽民他说出一五一十地细数着家里发生的事情。

  毛泽东十分了解泽民的为人。他忠厚老实,做事认真,人也精明,不足的就是读书不多,见世面太少,革命道理懂得有限。坐在通红的塘火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开导说:“你讲的都是实情,但这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情,天下大多数人都有灾难,今后还会有。这叫做国乱民不安,国破家要亡啊!”

  接着,毛泽东讲了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他说:泽民啊,你们两个在这家里很不容易,1919年死了娘,1920年又死了爹,爹的棺材还是借的埋的,家里又被强盗抢过了,遇到这么多天灾人祸,能保住这份家业就很不容易啦!我和泽覃在外面读书,没尽到孝心,一切都是你一个人操办的,还要供我俩读书,非常感谢啊!”

  然后,毛泽东话锋一转,对大弟说,“现在,爹娘都死了,你们不要种地了,把屋里收拾一下,都跟我出去,一边学习,一边做些事,将来再正式参加一些有利我们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工作。四嫂(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和菊妹子(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也都一起走。”

  毛泽东话音未落,震惊的毛泽民就激烈地质问哥哥:“我走了以后,这份家业怎么办呢?还有这么多田,还有房子啦,还有麦子在湘潭,还有银票啦,家里还有些家伙啦,生活还过得下去啦。你们都读书,我不种田,哪有饭吃?我一出去怎么办呢? ”

  毛泽东说:“我们欠别人的钱都要还清,别人欠我们的账就都不要了,一笔勾销。我的意思是不要这个家了。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只顾自己有饭吃,要使全国人民都有饭吃!怎么才能办得到呢?就是走出去干革命!这叫‘舍小家,为大家’,那么,我们只得离开这个家了!”

  毛泽东的话一说完,弟弟妹妹都哭了。

  尽管毛泽民一直非常钦佩哥哥毛泽东的眼界和胆识,但身为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那种对于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实在难以割舍。这些田地、房屋、家中的坛坛罐罐,可都是一点点呕心沥血积攒下来的。

  毛泽东对毛泽民说:“现在我办了一个学校,正需要找人帮忙,你就去管。你读的书不多,还可以到那里去读些书。家里的事你们安排一下,你们去长沙,不要带多了东西,只要带被子和要穿的衣服就行了。”

  毛泽东的洒脱和坚定几乎是不容置疑的。

  这就是被后来许多研究者称作毛泽东家族的“正月初八家庭会议”。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韶山农民,一个是心怀天下苍生、矢志救国救民不惜抛家舍业的共产主义者。在1921年这个寒冷的冬夜兄弟二人的心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历史虽然没有留下那天夜里发生在上屋场的任何记录,但我们可以想见,毛泽民和毛泽东兄弟俩的思想冲突一定十分强烈。

  尽管大哥句句在理,但要让毛泽民抛家舍业,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谈何容易啊!更何况毛家的境况在毛泽民的手上渐渐地走上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让他舍弃一切,出去,出去以后干么?他心里没底。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的毛泽民,终于还是同意了哥哥的安排。“舍小家,为大家”这个理儿,毛泽民是想通了。他终于下决心,跟着大哥走出韶山冲!

  但那时候,毛泽民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料,他人生的道路将会出现怎样的剧烈颠簸。只有一点是确实的,那就是:乡村的朴素与宁静一去不返。并且,当他迈出了走出故乡的第一步,他就永远无法回头。

  正月初十的早晨,毛泽东带着弟弟毛泽覃和堂妹毛泽建先去了长沙;毛泽民和妻子留下来准备搬家。

  终于,毛泽民和王淑兰就要告别家乡上路了。这天,他起的特别早,在上屋场房前屋后转了一圈又一圈,又仔细查看了鱼塘,面对着生活了25年的祖屋,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临走的时候,毛泽民最费心思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兄弟三人和母亲的合影照片。这张照片镶有镜框,十分珍贵。他左思右想,还是决定送到表兄家保管。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毛泽民的表兄冒着生命危险把这张照片藏在自家堂屋匾额后边,才被保存下来。

  历史应该感谢毛泽民,就是因为他的细致和周到,才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生动真实的影像。

  1959年6月,当66岁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上屋场看到这张合影时,用浓厚的乡音问道:“这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