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巧借“塘约经验”助推村经济发展 6ff20e11574d28de3bad23dd0087baf8.jpg

作者:宏甲文章 发布时间:2017-08-22 16:58:2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6ff20e11574d28de3bad23dd0087baf8.jpg

d2be301b53beb894cd9be7eb02ffbf11.jpg

  王宏甲按

 今天我们继续发布来自毕节市脱贫攻坚前线的消息。

  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是个同先前的塘约村一样的二类贫困村。今年以来,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以塘约为标杆,努力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面貌日新。从毕节发布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他们推行的工作做得是扎实的。文章里所写的干部群众所做的一件件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请特别注意那一幅幅无声的照片,就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发动群众的工作在相当普及地开展着。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发内生动力是需要以发动群众为基础的。党的干部们必须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干有方向,干有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焕发出群众的内在能量。事实上,干部中和群众中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能量,在毕节很多乡村,这种能量仿佛从土地上忽然苏醒,以致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奇,这是真正令人为之振奋的好消息。

开展“六城同创” 建设幸福大方

  位于大方县西部的猫场镇箐口村,距县城52公里,辖8个村民组498户2013人,其中贫困户205户678人,属典型的国家二类贫困村。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发展滞后、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箐口被贴上了“贫穷落后”的标签。
今年以来,箐口村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塘约为标杆,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在贫瘠的土地上镌刻出了不甘贫困的坚定信心,播撒下了全面同步小康的梦想种子,大山深处的箐口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

62d9731e597e3dd2ceafce60d727f937.jpg

党建引领 凝聚民心引凤还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强者不是收入高,不是开豪车,也不是能说会道,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感染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说这话的人,名叫张凌。作为箐口村的一名80后,年纪轻轻的他便拥有了许多头衔——贵州西团动力文化公司总经理、贵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但在这些头衔当中,最特别的,要数“箐口村村委会主任”了。
张凌是箐口村飞出去的“金凤凰”。2010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他在贵阳创办了公司,打拼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年年初,猫场镇领导找到张凌,告诉他,箐口村老百姓非常渴望发展,但苦于找不到一个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来带头,问张凌愿不愿意回去。
“当村干部,注定一辈子只能过平淡生活;继续经营公司,要不了几年就可能成为有钱人,去还是不去?”面临抉择,张凌夜不能寐,但当他回想起乡亲们凑钱给自己上学的情景,便不顾朋友和合作伙伴反对,毅然选择回到了曾养育过他的箐口村,成为了毕节市“千凤还巢”工程感召下回乡带领村民创业的其中一人。
箐口要发展,重点在党员,关键看党支部。今年3月,经过海选,张凌高票当选箐口村村委会主任,从此,箐口有了一名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饱含公心的大学生“村官”,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真正发挥,箐口村通过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开展集中培训并选派村干部到安顺等地学习,多渠道帮助村干部提高政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带领农民发展致富本领。
第一次去塘约,是县里组织的,由于人数多、时间短,对于塘约,大家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第二次去塘约,是镇里组织的,这次考察,箐口村“两委”非常认真,他们带着问题去学、深入农户家中去学,详细地了解了塘约百姓的思想转变过程,对塘约经验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归来,张凌结合箐口实际拟写了《箐口村发展工作报告》,经村“两委”讨论后分别呈送镇党政班子。至此,“塘约经验”在箐口的实践有了雏形。
第二次赴塘约学习回来后不久,箐口村又一次组织“两委”成员、村民组长、党员和致富能人共26人三顾塘约。这次学习,大家亲眼目睹了塘约的发展和变化,震撼很大。一回来,村里就立即召集参学人员连夜开会,对“塘约经验”畅所欲言,对箐口发展建言献策,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半,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经过大家充分讨论,一致达成了箐口村“党建引领、村企一体、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共识。

669e6f9d91032c77a5048f294c9f33d2.jpg


深化改革 改出全新好气象


如今,走进箐口村,整个村庄道路干净整洁,路边没有一丝垃圾,家家户户的院落清洁明亮,箐口村展露出山青水秀、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靓丽的全新好气象。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箐口村《三建七改十不准》村规民约的创立。今年,箐口借鉴塘约“红九条”经验,在充分调研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三建七改十不准》并将其写进村规民约。
三建就是要建和谐家庭、和睦邻居和文明村庄;七改就是要改思想、改饮水、改道路、改圈舍、改厨房、改沟渠和改厕所;十不准就是不准房屋乱建、不准车辆乱停、不准垃圾乱倒、不准污水乱排、不准粪土乱堆、不准柴草乱放、不准家禽乱跑、不准乱砍滥伐、不准滥办酒席、不准种毒吸毒。从此,箐口村群众的行为规范有了制度约束,老百姓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愿望俞发强烈。

b48355a4e24d707affab604f44cd74b7.jpg

脱贫攻坚讲习所——为老百姓思想“换血”

 

  走进箐口村脱贫攻坚讲习所,张凌正在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着怎样提高土地价值,没有空话、大话和套话,张凌只是利用简单的类比法便向大家讲清楚了究竟是种包谷合算还是搞经果林种植划得来,讲习所内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而这样的讲习,箐口村每个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
利用“脱贫攻坚讲习所”和“农民夜校”等载体,箐口村“两委”趁热打铁,邀请本村及周边村寨种植和养殖“土专家”讲授种植养殖技术,聘请贵阳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到村为群众讲解农村经济发展,从经济学教村民算账,从营销学教村民销售,从种植养殖学教村民技术,让广大村民从守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步向有思想、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转变。
为切实提高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彻底整治农村环境,箐口村探索出了“荣誉+激励”的双轨积分制管理模式。根据管理办法,凡在村里捡到的白色垃圾,无论大小,一个记1分,100分时便可到小卖部兑换小吃一份,5万分时便可候选成为村民组长,20万分时便可成为村“两委”候选人,参与村集体的监督与管理。
通过村民集体评比,箐口村每周一由每户选派1人与村干部入户查看,对卫生搞不好的农户罚款20元,对搞得好的奖励50元,奖勤罚懒。现在,凡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无论大人小孩,他们都会主动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讲文明、爱卫生在箐口蔚然成风。
如今的箐口,红白喜事一律由村“两委”操办,村委会开菜单、请厨师并提供桌椅板凳,所送礼金则从不超过100元。刚开始,有些村民执意要违规办酒,村民小组就发动组上群众不去帮忙、不借餐具桌椅,使得违规酒席无法操办,箐口大办酒席之风戛然而止。无需村委会监督管理,群众相互监督、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悄然形成,箐口呈现出人人爱环境、个个思发展的喜人态势。

0b6494dc5fee7af053fae35cb4592d15.jpg


村企一体 催开产业花似锦

  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关键,箐口村“两委”深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路。因此,为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发展产业的好处,村支书李兴国带头养起了蜜蜂,张凌带头种起了猕猴桃,其余村两委成员则有的带头养鸡,有的带头种樱桃……
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箐口村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成立公司,由公司对全村确权资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实施,并按保底价对农户产品收购后进行统一销售,60%作为入股群众利润分成、30%用于合作社、10%归村集体所有。
在村干部及部分能人的带动下,箐口村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在《箐口村脱贫攻坚作战图》上,记者看到,箐口村8个村民组被制作成了不同的色块,镇副主任科员、箐口村包村干部陈玉琴指着一个个不同的色块向记者介绍说,新梦想合作社和农科专业合作社下的火石坡组和下寨组主要开展猕猴桃、樱桃、李子种植和蜜蜂养殖;祥梅合作社、追梦合作社和富家合作社下的麻窝组、小丫口组和箐口组主要种植中药材、李子,发展土鸡、鹅、牛等养殖……如今的箐口,所有村民组都建有合作分社,各合作分社都有脱贫产业,每家每户都有致富门路。
在新梦想蜜蜂养殖基地,村民张青泰往返于一个个蜂箱间,他不时揭开蜂箱盖子,认真地查看着各个箱内蜜蜂的生长状况,脸上洋溢着无边的幸福。前不久,他基地上的86箱蜂苗在本县达溪镇成交后实现了57350元的经济收入,先期缺乏投入资金的他在合作分社出资购买蜂苗及相关设备后,利用自己闲置的三亩多土坡搞起了蜜蜂养殖。由于善经营、懂管理,在简单的投入劳力和场地后,张青泰便把蜜蜂养殖业办得如火如荼,首次分红,就为村集体增加了2.6万元的收入。
张青泰算了一笔细账,今年,达溪镇已经交了7万元的定金订购375箱蜂苗,百里杜鹃管理区也预订了500箱,按每箱600元计算,有50多万元。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培养蜂苗。“按每年300箱计算,我的年收入是18万元,除开成本,一年净收入不低于10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虽然今年5月才开始养殖蜜蜂,但对于年底彻底还清合作社先期投入资金,张青泰信心实足。

436ad1ad5ee7a2df3a800bf54f892374.jpg

蜜蜂养殖让村民张青泰看到美好未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箐口,组织化程度最高、村民最为热衷的产业,是猕猴桃种植。曾经满眼尽是玉米林的土地间,如今四处耸立着水泥柱子,因为规模巨大,以致于要分成ABCD等不同区域才能分辨出种植时间的先后。
在入村道路左侧的偏坡上,基地里的首批猕猴桃虽然枝桠还不够壮实,但已挂上了串串鸡蛋般大小的果子,275亩的猕猴桃基地正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向世人展示着经果林种植的丰硕成果。
“今年挂果的首批猕猴桃,保底价是7元每斤,就算只是初果期,亩产也在1万元左右。”张凌介绍说,箐口注册的以谐音“沁口”为品牌的商标因为插上了淘宝、互联网和徽商等大数据翅膀,目前已订出去2万多斤,“沁口”商标让大山深处的农产品一面世便穿上了华贵外衣,直接闯入高端市场。

 

b3be0004dca06a36db7108ea451c3901.jpg
抱团酿蜜 酿就甜美新未来


蝴蝶振羽,引起龙卷风暴;群蜂抱团,酿就百花成蜜。数十年的养蜂传统使箐口人深谙酿蜜之道。如今,酿蜜模式也被形象地运用到了箐口村的建设和发展当中。李兴国形象地解释说:按照蜜蜂蜂巢管理规矩,村党支部为蜂王,主要负责管理;各合作分社为雄蜂,负责维持秩序;全村群众为工蜂,大家共同劳作,相互抱团取暖。就像蜜蜂冬天要留一部分蜜来生存一样,箐口所产生的收益也要留出一部分来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剩下的则全部按比例分给老百姓。
抱团才能取暖,握指才能成拳,聚沙才能成塔。过去,箐口虽然也零星成立过合作社,但由于没有技术、不善管理、不懂营销、单打独斗,不仅自身未能做大,更无力带动群众脱贫。
如何进行“三变”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箐口开出的良方是对全村所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土地资源方面,箐口村整合土地、林地资源入股,大力发展种植业;人力资源方面,对全村劳动力进行分类,把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建为技术指导队,对各合作社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把所有砖工、瓦工等组建为工程队,承接房屋修建,道路、沟渠维护等;对60岁以上老人,劝留其在家做家务、照看小孩,不再下地劳动;60岁以下劳动力,男性编入工程队,女性编入种植、养殖合作社;各村民小组,30岁以上男性组成自保小组,负责安全保卫;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致贫人员,在民政兜底基础上通过村集体经济给予救助;因学因病致贫的,则在相应时期内进行“输血式”帮扶。政策资源方面,将贫困农户产业扶贫资金和“特惠贷”资金作为股金,群众则以土地、房屋、车辆等折价入股。

7a337ba7945f8a9ae1477c96c1ad0673.jpg

箐口村首批猕猴桃长势喜人

  今年,箐口村共整合土地1650余亩、林地3500多亩;专业技术人员165名;农机具等财产折价入股28万余元。基本实现了蜂箱制作自给自足、猕猴桃架子自行浇筑、各项目共同实施。光是种植业,初产期就可实现总收入300万,户均增收4800元。
在火石坡组,今年已是68岁的张青松和67岁的老伴刘先林正坐在自家的院坝里晒太阳。按照分工,他们已经不用下地劳动,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好三个孙子,做饭给一家人吃。
他们的儿子张习军曾是一名泥水工,现在担任起了村工程队副队长一职。“虽然工程队是今年5月才成立的,也只接了村里的两桩小活,但仔细一算,一个星期我就拿到了两三千元”。张习军说,平时,妻子就和村民一起去基地采草和修枝剪桠,相比以前种洋芋包谷,既挣钱、又轻松。
前年,张习军试种了100多株猕猴桃,今年已经挂果;去年,他又种植了1200多株;这几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张习军仍然顶着烈日加班加点地浇水泥柱子。“我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现在我已经不愿外出打工,一心只想搞猕猴桃种植!”张习军说,以前到处帮人修房子,虽然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但是上不能养老、下不能抚小,日子过得没有盼头。今年,他决心把20多亩土地全种上猕猴桃树,以发展经果林来实现脱贫致富。
在箐口,像张习军这样的返乡人员数不胜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箐口在外务工人数已从去年的300余人减少为现在的90多人,留守儿童从121人降低至60人,空巢老人也从31人减少为1人,全村未有上访人员,未发生任何盗抢案件。
面对未来,箐口村“两委”信心满满,他们表示,将认真借鉴“塘约经验”,让“塘约经验”在箐口大地开出花朵、结出果实,通过强弱联合建立起一种与贫困户同舟共济的脱贫致富新模式,确保全村群众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邓江龙  黄忠贵)
来源:大方发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