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我看七十年是前四后三

作者:张文茂  更新时间:2020-07-15 21:27:4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资料图)

  新中国的七十年,是天翻地覆、曲折奋斗的七十年。对这七十年的总结,人们已经习谓于用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来划分,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种划分是以政-权的更替为标准的,所以,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体运行的真实状态。因为经济运行的惯性不可能随着政-权交替而及时变换自己的速度和方向,而是具有很强的延后性。所以,我认为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七十年的划分恰恰应该倒过来,即前四十年和后三十年。或者说,从政治上看是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而从经济上看,则是前四十年和后三十年。为计么这样说?

  1.毛主席规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进程,实际上延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即大规模私有化之前。

  之所以这样说,根据是邓小-平的讲话和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1987年,邓小-平和外宾讲乡镇业异军突起,说是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八十年代的实际情况,说明邓小-平都承认乡镇企业是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他又说这是意外地抱了一个金娃娃,反复强调这种发展态势不但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也是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没有想到的。这是白纸黑字地写在文选中的。但是,在他讲这个话的近三十年之前,也就是1959年初,毛主席就已经说过了,说社队企业是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而且直到1975年,毛主席还在一个给邓小-平的批示中讲了这句话。看来是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们都忘记了。历史的真实却告诉问们,改革初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毛主席当初的国家工业化和后来的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的自然延续。就这一点来说,乡镇企业不过是原来的社队企业因取消人民公社而改个名字而已。从七十年代后期到整个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前期,带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这一伟大的农村工业化进程,是农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后来的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是国家工业化进程向广大农村的全面拓展。正是这一发展进程,才使我们最终走出短缺经济,得以取消以各种票证为标志的计划管制,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金娃娃”本来就是毛主席工业化战略的必然产物。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前三十年加上改革初期的十多年,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现代工业化进程。所以,我多年前就说过,毛主席的工业化战略实际上支撑了共和国四十多年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而不是他老人家逝世后就终止了。因为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大趋势。尽管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政治上政-权更-替,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出现严重的非毛化,农村被分田单干和解散了人民公社,但都不足以阻止农村工业化大潮的到来。

  2.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是去工业化的官-僚地-产经济主导和具有经济买办化倾向。

  后三十年的经济转向起步于南巡讲话以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到现在,大体上也是三十年左右。

  后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转型首先起步于农村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结果导致农村工业化进程夭折。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大批国有企业的改制私有化,结果是使经济发展逐渐由工业化进程引领转变到由房地产经济引领。先是变卖企业资产,卖农村集体企业,卖国企。卖完企业是卖土地,由城市卖到农村卖,卖地卖房子,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后是以加入WTO为标志,大量引进外资,转让出卖企业股权,包括国有银行股权。企业资产的进一步股权化、金融化,使经济体运行进一步投机化、虚拟化,实体经济难以支撑,导致大多数骨干产业被外资收购或控股。结果是中国经济体竟然和美国经济体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人干活,美国人印钱、收购和消费。同时,根据美元外汇的一定比例增发人民币,使GDP迅速膨胀,很快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程度,但经济主-权却在不断丧-失。

  所以,后三十年的经济体运行,是一个去工业化、虚拟化、投机化和买办化的进程,与前四十年的经济运行动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也有人按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和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来划分,不无道理,也有新的指向,从政治标准上看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支持。但从经济体运行的角度看,理由尚不充分,因为十八大以来的经济运行,尽管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和积极的引导,但不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对外经济关系上看,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惯性力,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未来仍有待继续观察。

  当然,后三十年也还有很多坚持下来的正面东西,如以军工体系为主的一大批国有系统的企业等等,现在正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农村也还有一批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也在起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总之,新中国七十年的经济运行,是辉煌的前四十年,弯路探索的后三十年,现在又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有希望,也有风险。像共产党早期,白区损失百分之百,中-央苏区也丢了,不得不长征,但主力红军还在,毛泽东还在,就能不断走向胜利。现在呢?经济上的“红军”主力还在吗?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精神、气势和智慧还在吗?我以为这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