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国欲强而敌不待

作者: 颢澈 日期: 2022-08-10 08:27:08

树欲静而风不止 国欲强而敌不待

——《中国——凤凰涅盘的崛起前夜》学习感想

 

  近日学习了张宏良老师《中国——凤凰涅盘的崛起前夜》这篇文章。文章中,张老师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处在凤凰涅槃的崛起前夜,我们无限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清楚地阐释了对应的原因。毛主席教导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我们拥有了自身变化的内在依据,那么除我们自身之外,我们的国内外敌人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又是如何呢?

  外部敌人当中,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击溃我们的民族。美、日、澳、印等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我们形成包围,甚至已经达到了让日本民众上街游行公开反对美日对中国开战的地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帝国主义者更是无孔不入。他们借助好莱坞大片,将各界精英塑造为所谓“人类拯救者”;诸如美国队长和擎天柱这样领袖式的人物装饰以红白蓝色,照应美国国旗,给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一种“领袖的外表看起来就是美国颜色”这样一种观念;打造像蝙蝠侠这样的人物,告诉人们“富有的社会精英才是正义的代表”、“有钱才能拯救社会”;通过小丑希斯莱杰这样的角色,又向人们讲:“造反无理”“面对社会的不公敢有丝毫的反抗便是恐怖主义”。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法律也是无一幸免等等一系列事实都向我们昭示着:敌人哪里是想不让中华民族崛起,他们是不想让中华民族生存!有人极其幼稚地说:“中国要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美国不就放过中国了吗?”那俄罗斯不是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了吗,美国放过俄罗斯了吗?更何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公开放言:“无论中国是社会主义的龙还是资本主义的虎,我们都不允许他强大起来,因为这同美国单极世界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同志们,我们必须时刻都清醒地认识到,在外部条件上,硬软两方面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知道,我们民族的复兴是和我们社会主义的复兴、东方文化的复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我们民族的扼杀,无疑是对三大复兴的扼杀,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必须丢弃幻想,准备斗争!

  国内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可以说是和平主义思潮泛滥,远的不说,就拿俄乌战争来举例,总有一部分人在那里无脑呼吁所谓和平,殊不知,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是不会实现永久的和平的。同志们,要知道忘战必危啊,太平久了容易忘记敌情,安逸久了容易忘记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就是“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氛围。B站UP主红的传承介绍过一个很清晰的现象:”人某些方面再优秀,挣不到钱,好像就成了废物。而一个挣钱少的面对一个挣钱多的,好像先就矮了三分,说话似乎都没了底气,即使这个挣钱多的不可能在任何角度会对他有所帮助。”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哪怕是亲戚、亲朋好友之间,也常常以金钱的多少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如此条件之下,怎使得全国大多数人团结起来?我们内部就首先被敌人分化了!然而比这更可怕的是,并非是我们的老百姓一心只想着挣钱,而是在市场化、在某些条件下,我们的人民不得不将挣钱作为唯一的追求,在金钱和良心之间不得不选择金钱,否则,不仅是自己,连同自己的家人都很难正常的生活。

  艾跃进教授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如果说“毛主席一句顶一万句”是个人崇拜的话,那总比现在一万句不顶一句强吧。看看我们现在,外部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形成的包围;内部反腐乏力、扫黄不利,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四座大山。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我们多么需要一个值得我们崇拜的毛泽东啊!

  那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的“毛泽东”呢?毛主席生前就说过:“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老人家说了,希望在我们青年人身上,我们青年人必须拿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胆识,用我们的青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民族,保卫我们的人民,进而逐步达到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必须不断增强我们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做到“时刻警惕,准备打仗”,无时无刻不在同我们的敌人作斗争。必须发扬我们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做到在敢于斗争的同时还要善于斗争,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的同时做到不怕牺牲,即使当今要牺牲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生命,还包括了自己的荣誉,就如同当年苏联的萨布林同志一样,几乎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定义为叛国者,我们应该看到“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我想,当我们大家走上宣传毛泽东思想这条道路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做好了“跌得粉碎”的准备。或许我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我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最后,将主席的一句话送给我们处在崛起前夜的祖国和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