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音乐:流淌在战争年代的激昂旋律

作者: 储冀璇 日期: 2024-01-11 14:23:17

  革命音乐是战争年代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方针和政策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够激发广大军民不怕艰险、排除万难的革命斗志,而且在发动群众、瓦解敌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黏合剂。土地革命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的问题,加上缺医少药,物资匮乏,革命根据地迫切需要人民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大力宣传革命理论,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毛泽东在总结红军成败经验时,发现红军宣传缺乏“地方性”,没有“革命歌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中出现了一批旨在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的歌曲。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提出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要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为根据地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产生的《红军纪律歌》《红米饭南瓜汤》《只有跟着共产党》《盼红军》《十送郎当红军歌》等早期革命音乐,许多歌曲的创作都与当地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内容都与革命根据地相联系,具有易学易会、朗朗上口的特点。其中广为流传的《十送郎当红军歌》用十段歌词,表达了丈夫即将离别妻子去当红军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朴素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有力地配合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宣传。此外,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举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时,不仅亲自领学员唱《国际歌》,还教学员唱《工农革命歌》。通过这样的方式,红色歌曲在人们的学、唱、传之中,拉近了党和红军与根据地群众的距离,党的理念、政策在百姓心中得以潜移默化、落地生根。

  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雄壮的革命音乐是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号角。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化解数倍之敌的围追堵截,因此红军就非常注重用革命音乐激励战斗意志。行军露营时,为了驱散饥饿与严寒,红军将士往往会围坐在篝火旁,合唱、独唱或者由红军宣传队演唱革命歌曲。此外,革命音乐通过宣传作战要领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1935年6、7月间,红一方面军翻越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进入到黑水芦花地区后,遭到敌人骑兵的袭击。由于缺乏与骑兵作战的经验,尽管打退了敌人,却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士气有些低落。为了增强与敌人骑兵作战的信心,红军一边学习打骑兵的战术,一边学习由陆定一、李伯钊创作的《打骑兵歌》。由于这首歌的曲子采用了战士们学过的《渡金沙江胜利歌》,所以很快就广为传唱。歌词这样写道: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无敌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这里面蕴含着应对敌军的作战要求,红军在遇到敌人骑兵时,立即成三排散开,前排卧射,中排跪射,后排立射,轻重机枪分别配置左右两侧,形成多层次的交叉火力网,打得敌人人仰马翻。这首歌运用音乐的形式,直接为作战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瓦解敌军的思想武器。土地革命时期,瓦解敌军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通过揭露国民党内部官兵不平等、虐待士兵、克扣军饷等现象,配合实施兵士运动,以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为配合这一政治攻势,红军中的政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瓦解敌军的歌曲,如《可怜的白军》《白军士兵歌》《白军受苦》《白军兵变歌》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可怜的白军》,这首歌揭露了军阀混战中白军官兵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在政治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34年1月,刘湘以20万人围攻川陕根据地。一次战斗中,敌我两军隔河对峙,形势十分紧张,红四军调宣传队上前线,宣传队员用委婉、凄凉的声调唱了一首歌:“穷人生的哎,没有粮食买,只好上山去砍柴,挑到街上卖。早上天未光,落雨又落霜,一路走一路晃,实在是冤枉……”对岸的守敌听到歌声后,一枪未发,举手投降,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武器。在抗日救亡时期,人们用歌声表达抗敌救国、保卫民族的时代主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蒋介石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战士剧社为了争取东北军,专门编排演出了小歌剧《亡国恨》,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剧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的台词唤起了东北军官兵的爱国情感与家乡沦陷的悲愤之情,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红军的对抗。这一时期创作的《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发动各阶级、各阶层力量,团结起来建立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很快席卷全国。民族危亡与国运维艰无限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迅速合流,《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的问世,为号召鼓舞全民族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他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挽起臂膀,引吭高歌,勇往直前。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相继流传开来,标志着党对音乐领导风格的成熟,即音乐创作要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创作于1943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历史的正确选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