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立国:读王阳明语录,写心学箴言

作者: 栾祖虎 日期: 2016-07-22 08:14:06

  每闻圣人之学,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

  须立圣人之志,一笔一春秋,一枪一世界。

  人须在事上磨,磨得出意志,立得住精神;

  命宁在苦中过,过的是骨气,守的是良知。

  善恶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厚薄只在汝性,利己便是薄,利人便是厚。

  良知如海,可融无数邪思妄念,都可不见;

  良知如山,可成无数叠嶂峰峦,都是正见。

  为学须有主宰,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治心须见大道,如堂之有鼓,一击皆惊。

  1、

  每闻圣人之学,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

  须立圣人之志,一笔一春秋,一枪一世界。

  王阳明说:“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诸位在这里,务必立下一个定要做圣人的心。时时刻刻都要像一棒子留下一条痕迹,一巴掌打出一个血印一样,这样才能在听我说话时,感觉到句句铿锵有力。如果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就像是一块死肉,打它也不知道痛痒,恐怕终究难有所成。回家之后还是以前的老一套,岂不让人可惜?我们说,每次听到圣人的讲学,就像一棒子留下一条痕迹,一巴掌打出一个血印一样深刻难忘;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圣人一样的志向,在圣人之志的激励鼓舞下,一支笔写尽是非邪正、春秋冷暖,一支枪打遍世界、不死不休。

  闻圣人之学,是觉悟,是致良知,是醍醐灌顶;立圣人之志,是发大愿,是起大誓,是要将人生投入神圣的燃烧。我们要投入什么样神圣的燃烧呢?如果你是一个文人,那就要将良知血性熔铸于纸墨中,一支笔写尽人间的是非邪正、春秋冷暖;如果你是一个武将,那就要将良知血性熔铸于寒光中,一支枪打遍恶狼横行的世界,不死不休。如果你文武皆治、文武齐备,那你就在敢想敢干、成贤成圣的实践之大道上,立的更直,走的更稳,也走的更快!

  2、

  日间纷扰则静坐、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夜间无眠则赏月、吟诗,自须有感而发。

  王阳明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修炼功夫时如果觉得纷乱烦躁,就静坐。如果觉得懒惰就看书,不想看也得看,这也是一种对症下药的方法。我们说,白天纷纷扰扰就静坐、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夜里神游无眠就赏月、吟诗,自然也需要有感而发。

  3、

  与朋友处,谦让则受益,攀比则受损;

  与自心处,敛抑则强劲,放纵则无力。

  王阳明说:“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受益,彼此攀比就受损。我们说,与自己的内心相处,收敛约束就强劲有力,放纵过度就散漫无力。

  4、

  人须在事上磨,磨得出意志,立得住精神;

  命宁在苦中过,过的是骨气,守的是良知。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需要经历各种事情打磨自己,才能立得坚实,才能达到动静之时皆如入定的、不失本心的境界。我们说,人生只有经历各种事情的打磨,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立得起不屈的精神;生命宁可在各种苦难中度过,这样过的是自己的骨气,守的是不变的良知。

  5、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爱国如流血,流血且不顾,哪有心思恨不遇,叹命苦?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坚守志向就像心痛一样时刻警示自己,全部注意力都用在疼痛上了,怎么还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呢?我们说,热爱祖国就像流血一样赤诚酷烈,流血不止尚且都顾不上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思怨恨自己怀才不遇,慨叹自己命运多苦呢?这就是说要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持志不移、爱国如命的仁人志士们就是这样的。 

  6、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度人须要手下留情,悔悟向善即可。

  王阳明说:“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克制自己必须把私心私欲彻底扫除干净,一点都不保留才算可以。只要有一点私心私欲存在,各种恶念就会接踵而来。我们说,教育开导别人必须手下留情,只要他能忏悔前非、觉悟向善就可以了。此即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7、

  善恶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厚薄只在汝性,利己便是薄,利人便是厚。

  王阳明说:“善恶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善恶就在你的自心中,依循天理就是善,为气所动便是恶。我们说,厚道刻薄只在你的自性中,专门利己就是刻薄,广泛利人就是厚道。

  8、

  悔悟是去病之药,须见之于行,改之为贵;

  改过是迁善之始,须行之于久,久之为功。

  王阳明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悔悟是治病的良药,然而贵在真能改正。如果只是心里悔悟而不改正,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我们说,改正错误是向善的开始,必须长久地坚持下去,如此才能久久为功。

  9、

  道德涵养是永无止境的,知道不足才能有所进步;

  知识见闻是利弊相生的,知道弊害才能不失本心。

  王阳明说:“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专心于道德涵养上的人,每天都能发现自己有不足;专心于知识见闻上的人,每天都发现自己有进步。每天感觉不足的人,德行会一天天进步;每天感觉进步的人,德行会一天天衰微。我们说,知识见闻造成的弊害就在于多而不精,乱而不治,傲而不诚,这样就丧失了求学治世的本心。

  10、

  实践出英雄,闹中能静,乱中能治,才是功夫;

  枯坐无好汉,静里求玄,遇事即乱,终无所成。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用功,才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如果只是爱好清静,一遇到事情就会慌乱,终究没有什么大长进。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诞生英雄,在喧闹中能够心静,在混乱中能够治理,这才是真正的功夫;相反,那些一味地打坐参禅而不行动的人,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好汉的,迷恋清静专心玄奥,遇到事情却慌乱不已,这样的人一辈子终究难有所成。

  11、

  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

  良能须行,随你多寡不行不成。

  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良知就在人身上,不管你怎么样,它也不会完全泯灭。我们说,天赋的才能需要付诸于行动,无论你天赋的才能是多是少,如果不行动,就不会成功。坚守良知,更要发挥良能;一心觉悟,更要实践成功。 

  12、

  良知如海,可融无数邪思妄念,都可不见;

  良知如山,可成无数叠嶂峰峦,都是正见。

  王阳明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人如果知道了良知的诀窍,那就不管他有多少不良想法,在良知这个根本问题上一旦觉悟,自然都会消融不见。良知真的像一粒灵丹一样,能够点铁成金。我们说,良知就像大海,可以消融无数的邪思妄念,都可以令其再也看不见;良知就像大山,可以成就无数个峰峦叠嶂,都完全是正觉正见。

  13、

  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快活唯有行志。

  王阳明说:“常快活便是功夫。”能够经常保持身心的愉快,就是功夫。我们说,要达到大快活的至乐境界,就只有坚决地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小快活在心的修炼,大快活在志的实现。 

  14、

  良知未发动时,只是正心诚意;

  良知已发动时,就是治世修身。

  王阳明说:“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正心则中,身修则和。”修身是良知的发动状态,正心是良知的未发动状态。正心就可以达至中庸,身修就可以达至和谐。我们说,良知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只是在做正心诚意的功夫;良知已经发动的时候,就是在履行治世修身的使命。良知未动看功夫,良知已动见境界。

  1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治世大害,只是一私字。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生的最大毛病,就是一个傲字。我们说,治理世界最大的祸害,就是一个私字。人不能消除骄傲,就是有偏执顽固的小我存在,做人做事就有失公允客观,而流于片面主观。人不能控制私心,就是有贪婪放纵的小我存在,做人做事就有失公正仁爱,而困于狭隘堕落之中。

  16、

  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

  阳明说良知,只是要立大本,除心贼,合知行。

  王阳明说:“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圣人之所以传述六经,只是为了端正人心,只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我们说,王阳明之所以讲说良知,只是为了要确立人生大本,除去心中之贼,倡导知行合一。

  17、

  为学须有主宰,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治心须见大道,如堂之有鼓,一击皆惊。

  王阳明说:“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做学问必须有一个主心骨,这样下的功夫才有着落。即使不能总是不间断,也应该像船上有把握方向的舵,关键时刻一提就能清醒起来。我们说,治理内心必须得见大道,就像大堂之外有一面大鼓,一敲击就满堂皆惊。 

  18、

  为学大病在好名,能务实者得其高;

  经商大病在好利,能好义者成其大。

  王阳明说:“为学大病在好名。”为学最大的毛病就在于追求虚名。我们说,不追求虚名而务求扎扎实实,就能学到很高的层次;经商最大的毛病在于唯利是求,不唯利是求而急公好义,就能做得很大。真正有良知的学者,只是深研利国利民的大道,而不会追求什么虚名;真正有良知的商人,都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自己的私利之上。

  19、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日长,则务名之心日消;

  私与公对,为公之心日长,则为私之心日消。

  王阳明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名与实相对立,如果务实之心加重一分,那么求名之心就减少一分。如果完全都是务实之心,就完全不再有求名之心。我们说,私与公相对立,为公之心越来越增长,为私之心就越来越消退。这个斗争进程是一直存在的。

  20、

  种德如种树,必须培其根,养其心;

  治世如间苗,必须留其良,除其劣。

  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种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自心。我们说,这是修德养心的法则,治世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治世就像农民间苗,留下有用的、优良的幼苗,除去多余的、劣质的幼苗。

  21、

  若在精神无毁上用功,随其诽谤欺辱,无损于己却处处受益;

  若在至正无敌上用功,随其打压遏制,无动于心却时时得力。

  王阳明说:“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人如果实实在在地用功,那么不论别人如何污毁诽谤、欺侮傲慢,都会处处受益,处处都是增进道德的机会条件。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用功,那么这些污毁诽谤、欺侮傲慢,就会成为害人的魔鬼,最终被它们累倒拖垮。我们说,如果在精神信念不可毁灭这一境界上用功,那么任凭别人诽谤欺辱,都无损于己反而处处受益;如果在至正至强、仁者无敌这一境界上用功,那么任凭别人打压遏制,都无动于心反而时时得力。

  22、

  欲有圣人气象,必见至善良知;

  欲为圣人之事,必起金刚之志。

  王阳明说:“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圣人的气象怎么才能认识到呢?自己的良知,原本是与圣人一样的。如果能体察认识到自己的良知,那么圣人的气象就不仅在圣人那里,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我们说,要想有圣人的气象,必须认识到自己原有的至善良知;要想做到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必须立下金刚不退之志。

  23、

  为学须立真志,真志不立,困忘接踵而至;

  做人须明大道,大道不明,迷乱纷至沓来。

  王阳明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也仅仅因为是立志不够真切。”一般说来,我们做学问,第一关键就是要确立真志。所谓的困倦、遗忘等毛病,也就是因为立志不够真切。我们说,为学必须确立真志,真志如果没有确立,那么困倦、遗忘等毛病就会接踵而至;做人必须明白大道,大道如果没弄明白,那么迷茫、混乱等灾祸就会纷至沓来。

  24、

  真知必能真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行必能通透,终身不行,终身不透。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不存在只有真知却不能真行的人。知道却不行动,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说终生不实践,也就终生学不到真知识。我们说,真的知道就一定能真的行动,真的行动就一定能真的通透。此即是知行合一,以行为本;此即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5、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德无厚薄,人之所行有厚薄。

  王阳明说:“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大道无所谓有精细与粗糙之分,人看见的大道有精细与粗糙之分。我们说,道德无所谓有深厚与刻薄之分,人所践行的道德有深厚与刻薄之分。道与德都可以说是客观的,它们不因为你是否行动而存在;但我们的人生却不是完全客观的,所谓致良知,就是用主观把握、秉持道与德的客观;所谓成贤成圣,就是将这种把握、秉持投入坚决的行动。

  26、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德之真粹,圣人亦难以尽得,须是学者自行自证。

  王阳明说:“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大道的全部内涵,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告诉别人,所以需要学道之人自己修行,自己体悟。我们说,道德的真正精华,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全部获得,所以需要学道之人自己践行,自己体证。

  27、

  为善之心真切,越真切越能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除恶之心坚定,越坚定越能斩草除根,雷厉风行。

  王阳明说:“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我们今天这么用功,就是为了要使为善的心更加真切。这颗心真真切切,见到善的就学习向往,见到过错就立即改正,这才是修心养性真切的功夫。我们说,为善之心需要真切扎实,除恶之心需要坚定不移, 

  28、

  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辈致良知,不过是去兽性而存人性。

  王阳明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古之学者学习圣人,不过就是要去除私心私欲而坚持天然正道。我们说,我们现在通过实践实现良知,不过就是要去除恶劣兽性而捍卫正当人性。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良知不是摧残人性,而是把人性的光明面更加发扬光大,直至使其热血满腔、晶莹剔透。

  29、

  你看满街是圣人,是说人人都有良知火种在;

  我看圣人是凡人,是说圣人唯具大公无私心。

  王阳明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你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满街的人看见你也是圣人。我们说,你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是说人人都有良知这一成为圣人的火种存在;我看圣人其实也是凡人,是说圣人不过就是具有大公无私之心的凡人。圣人是凡人,凡人可成圣,这是大长普通中国人志气的天大好事,这是王阳明开启的心学革命——就看你在私与公字上如何用功! 

  30、

  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所见?

  持志不如无志闲,无志有何可成?

  王阳明说:“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所见?”泰山是不如平地广阔,但是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说,持志不移不如胸无真志清静悠闲,但胸无真志又能干成什么伟大的事业呢?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迷者择恶去善,觉者择善去恶。

  31、

  以无善无恶之体,治有善有恶之念,心可归零;

  以知善知恶之性,做为善去恶之行,志无可退。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意念一动就有善有恶,能够分辨善恶就是觉悟到良知的存在,能够为善去恶就是有了格物的功夫。我们说,用无善无恶的本体,对治有善有恶的思想,内心平整如初;用知善知恶的本性,从事为善去恶的行为,真志无可后退。 

  32、

  治学如打仗,须起无畏心,破生死念,不苟于生,不惧于死;

  打仗如修身,须有无私心,怀卫国志,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王阳明说:“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名声、利益、嗜好,都能完全摆脱,但还是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牵挂于心,所以他的心就没有在整体上消融通透。这种生死之念,本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很难轻易去除。如果能在生死问题上看的破,理解透彻,那么这颗心就在整体上畅通无阻了,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了。我们说,治学就像打仗一样,必须起无所畏惧的心,破掉贪生怕死的念头,不苟且生存,不惧怕死亡;打仗就像修身一样,必须有大公无私的心,怀着保卫祖国的志向,进攻不是求取私名,撤退不害怕上面怪罪。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