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作者: 记者张轩玮 日期: 2022-08-04 08:30:32

——从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看强化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五大连池农场工作人员进行除草作业。新华社发

  脚下是黝黑松软的土地,眼前是绵延不绝的绿浪,走进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几个字在田间格外醒目。

  习主席多次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2020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既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立法空白,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防线。

  半年时间审议通过一部法律——

  “小快灵”的立法实践

  近期,黑龙江省绥棱县九井村党支部书记蒋庆财多了一个新头衔:村级田长。作为全村1万多亩黑土耕地的责任人,蒋庆财每天都要去田里转一圈才安心。为了将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2021年10月起,黑龙江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以及网格、户的“5+2”田长责任分工体系。

  黑土地保护法审议通过后,蒋庆财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国家立法保护黑土地,这是‘长牙齿’的硬措施。作为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我们一定守好‘饭碗田’!”

  黑土地保护法的出台,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筑牢法治屏障。这部法律并不长,通篇5000余字且不分章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8条法条不仅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等一般性规定,还针对黑土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数量保护措施、质量提升措施等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作出规定。

  从2021年12月黑土地保护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到2022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短短半年多时间,黑土地保护法完成3次审议并获得通过,于8月1日开始施行。如此高效的立法实践,折射出我国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一两土,二两油。”覆盖我国东北四省区的广袤黑土地,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和“调节器”,黑土区粮食产量和调出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和1/3。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黑土层正以平均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流失。

  黑土保护,刻不容缓。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四省区全面推行“田长制”……近年来,黑土地保护管理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出台,保护力度日益加强。

  以小切口、小体量、灵活快速为特点的“小快灵”立法,用最快速度为黑土地加装法律“保障伞”。一部“小”法,有力贯彻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主题。随着法律的正式施行,黑土地保护迈入崭新的法治轨道,我国成为唯一在国家层面专门立法保护黑土地的国家。

  “过去,侵蚀沟把土地撕出‘大口子’,不少地块没法耕种。”克山县联民村村民代喜财的几十亩玉米地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黑土层逐年变薄。近年来,黑龙江省在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领域推出具体举措,代喜财一家的土地可耕作面积增加15%。

  今年,黑龙江将力争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从播种到收割,大型农机能直接开进地里头。”代喜财说,“现在农田作业时间缩短了20多天,粮食产量也提高不少。”

  盗卖1立方米黑土最高罚款5000元——

  “长牙齿”的保护措施

  从空中俯瞰黑龙江省五常市,水稻秧苗正在田间茁壮成长。再过几个月,这些享有盛名的“五常大米”将从田间端上各地居民的餐桌。然而,就在去年,有一片水稻脚下的黑土却经历了一段惊险境遇。

  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党支部书记徐文秀清楚记得,2021年初,几个人来到村里,以“帮助改良土质松软的部分田地”为名从村民手中承包黑土地。“村里确实有一部分黑土地十分松软,尤其是山脚下的一片农田,雨水多的时候就会变得像沼泽地一样,很难种粮食。”

  “农田改造工程”刚刚开始,村民们就发现不对劲。挖掘机接连开进田里,将黑土盗挖运走。光秃秃的土地裸露出来,宛如一块块触目惊心的伤疤。

  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被盗挖的黑土尚未运走就被公安机关查获。在当地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这些黑土很快实施回填,被破坏的耕地重新种上庄稼。同时,不法分子被实施罚款并追究刑事责任。

  在黑土地保护法施行前,我国已围绕相关工作展开地方立法,如《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在此基础上,黑土地保护法进一步明确黑土地的用途,并提出具体奖惩措施。

  “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黑土地保护法第5条规定,“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实行严格保护,确保数量和质量长期稳定。”不少专家认为,黑土地保护法为保护黑土地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盗挖、滥挖和非法买卖黑土。

  对比正式施行的法律条文和初审草案,非法出售黑土的罚款上限由每立方米2000元提高到5000元。此外,“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处罚标准的变化,彰显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黑土地的决心。

  将“长牙齿”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除严格立法外,还离不开有力的司法保障。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黑土地保护“保驾护航”。2017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展公益诉讼保护黑土地行动,通过监督办案整治多起违法乱建、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等破坏黑土地的违法行为。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辽宁省检察机关开展“保护黑土地守护大粮仓”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推动保护和恢复黑土地6500多亩,以公益诉讼方式追偿、补偿损失超200万元。

  1亿亩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

  “科技范”的耕种模式

  在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里,地面上覆盖着一层粉碎的秸秆,黑土松松软软。“青纱帐”里,玉米长势喜人,已有一人多高。

  “这都是保护性耕作的功劳。”当地种粮大户杨青魁介绍,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模式加速推广应用,梨树县300多个村建立近千个示范基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梨树模式”,成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在纬度更高的黑龙江省,当地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龙江模式”,及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

  “梨树模式”“龙江模式”“三江模式”,这些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成功经验,不仅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对1亿亩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也在黑土地保护法中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进一步明确。

  保护法第13条明确,因地制宜实行轮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推广免(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秸秆覆盖、粉碎深(翻)埋等还田方式,提高黑土地质量。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明确了政府主导的治理责任。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法律明确要求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广相关科研成果。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八五八农场的土壤化验室内,土壤样本如棋盘般纵横排列。技术员苏光辉正在检测土壤成分,制订配方施肥建议卡。经过科学检测的耕地,平均每亩肥料用量减少而亩产增加。

  无人机在农田上空来回穿梭,借助其挂载的一台小型设备,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壤肥力数据地图出现在显示终端。“航空航天探测领域的技术也能用在黑土地保护上。”中国科学院精准农林创新室科研带头人谭鑫说,借助高精度探测功能的仪器,可实时掌握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信息,粮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组建黑土地保护技术指导专家团队,“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多种保护技术模式。”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努力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