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塘约道路在人民大会堂引发激烈讨论

作者: 记者 毛丽 李红 日期: 2016-12-21 08:20:14

 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塘约道路在人民大会堂引发激烈讨论

87fa3e7fd1564f315881b5ca189007f0.jpg

  前情提要:

  【安顺新闻网】《塘约道路》一书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顺新闻网】塘约村是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山村,2014年夏季一场洪水让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村支部发动群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

  【陈鹏鸣】(人民出版社)塘约村的种种变化,村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当然,村里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镇党委、区委、市委以及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用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的话说:“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

  【王宏甲】(《塘约道路》一书作者)(塘约村)刚刚从贫困村里把腿迈出来,这个村农民的承保地确权以后全部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他走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这是不是走回头路?

  从塘约农民的实践中看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

  贯穿明朝和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五百多年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几乎停滞,原因在哪里?长期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一盘散沙般的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曾经每户都是有土地的,500年后这个土地都到两家地主手里。

  深化改革仍然是一场触及灵魂和利益的深刻的革命,它要求基层的共产党的干部们真正要关心穷人,才能够做到,否则的话这里也可以做很多手脚的,我开始清晰的看到,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简单说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解决帮助穷人使他富起来,要关心的是穷人。

  塘约道路是不是走回头路呢?因为我们一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复兴是把曾经优秀的、丢失掉的找回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光荣传统。

  【何建明】(作协副主席)我在想中国的农村,我们看到很多是空巢,特别是看到原来塘约曾经是空巢的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我们的那一份深刻的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乡愁,是否我们还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和深刻的问题,塘约给我们回答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激荡,这就是一种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昭示我们,中国的农民始终在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书写的在承包、打工还乡的浪潮之后,合作社的集体化道路成为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有一些地方靠政策,给了一个特殊的政策,面貌改变了。还有一些地方资本注入了,土豪来了,土豪把老百姓的地都买走了,老百姓和土地没关系了,所以改变了。但是跟刚才我说的这一切相比,塘约不是这样的,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而不是人工受精产生的,塘约的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的推广和学习。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这本书写了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在脱贫的背后,他写了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这一次塘约的合作组织起来,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和我们“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比较起来最大的差别,那一次是模糊权力规则,将原来在农业手上的这些资源重新回到集体,实际上是模糊了产权的功能,而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

  【徐祥临】(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把土地用活了,金融还没有用活。村里把资金也要集中起来,贷给本村的农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讲得非常清楚的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我看这个说法其实有问题,承包制的推进不仅在当时是有必要的,而且推进的结果也非常好,现在的农村整体上比改革开放前要好得多,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你还是每家几亩地的小农,过去集体化不行,现在合作社这种新型的集体化也不行。改革在起步,我们作家也开始做总结,不要轻易地说结论,还是要进一步观察研究,研究的结果说不定会发现更亮更好的东西。

【图文直播】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

  8:50【安顺新闻网】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2016年12月10日上午9时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安顺新闻网将进行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8:55【安顺新闻网】《塘约道路》一书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

3088e111fd2cd4b1e9673f7cb71d1f1a.jpg

研讨会现场

  王宏甲长期关注我国“三农”,一直思考如何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多次深入贵州省安顺市及塘约村采访,王宏甲找到了答案。

  8:56【安顺新闻网】塘约村是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山村,2014年夏季一场洪水让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村支部发动群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

  9:00【安顺新闻网】会议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主持。

e01bac9d1168e6fc70dafe4084addda6.jpg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主持会议

  9:00【徐能毅】同志们,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现在开始。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是经中央领导批准一次会议。

  9:00【徐能毅】贵州省安顺市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市,也是基层党建先进市。《塘约道路》一书是由著名作家王宏甲的作品。该书是由中宣部支持,中国作协组织实施的2016中国报告文学重点项目之一。

  9:01【徐能毅】为进一步研究总结塘约中基层建设经验,《塘约道路》一书出版的意义,推动三农工作开展,推动报告文学创造繁荣,今天经中央领导同意,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以及《塘约道路》一书研讨会。

  9:01【徐能毅】首先我介绍专家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同志,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同志,

  中共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同志,

  中共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同志,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同志,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冯海发,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委网信办专职副主任刘冲,

  中宣部干部局专家处处长秦亮,

  中宣部文艺局理论和文学处处长彭云,

  中共安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曼,

  中共安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尹恒斌同志,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挂任安顺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艳玲同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刘守英同志,

  《文艺报》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同志,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同志,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朝全同志,

  《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辛本健同志,

  《人民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刘琼同志,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同志,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祥临同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同志,

  中广协联合会广播文艺小说连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银芳同志,

  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一编室副主任郭慧同志,

  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华静同志,

  国家人社部副司长付跃钦同志,

  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周志龙同志,

  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王玉玲同志,国管局审计室主任王朝旭同志,

  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纪委书记王松山同志,

  安顺市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同志,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党委书记马松同志,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同志。

  9:10【徐能毅】今天还有中央、地方的66家媒体参加了会议,以及各方面的代表和同志约160人出席今天的会议。

  9:11【徐能毅】现在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发言。 首先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陈鹏鸣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23209d29329e94fe7ad61efa4c8c0e67.jpg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致辞

  9:12【陈鹏鸣】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我谨代表人民出版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9:12【陈鹏鸣】从前我并不知道塘约村,现在我对塘约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乡的一个小乡村,几年之前,塘约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很低的省二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乡村建设展现新气象,农民收入实现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昔日的“空壳村”正在向“小康寨”嬗变。

  9:13【陈鹏鸣】我对塘约村的特殊情感来自于王宏甲先生的《塘约道路》。作为出版者和本书的终审,我有幸在发稿阶段就拜读了本书。这里我向大家汇报我的三点阅读体会,简称为“三个一”,即一个班子,一种探索,一本好书。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9:13【陈鹏鸣】塘约村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党支部管全村,各地差不多都是如此,村民管党员可能算得上是塘约的特色,他们创造出“驾照式”扣分管理模式,把党员评价表发给每一位村民,由村民打分,交给村民议事会评议。对平均分不合格的党员,党支部给予警告处分;三次考评不合格就劝其退党。塘约村的种种变化,村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当然,村里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镇党委、区委、市委以及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用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的话说:“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

  9:14【陈鹏鸣】“一种探索”,指的是塘约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帮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都是一个重大考验。塘约村的做法是:组织起来,建立起“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他们先是确定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七权,确权后,村民自愿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先前土地产出率不高,商品率更低的落后状况,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塘约村巩固了集体所有制,进而实现同步小康,共同致富,这种做法,是对脱贫致富路径的一种有益探索,至于这条道路在其他地方能否走得通,能否复制与推广,能在多大范围内复制与推广等问题,还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也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研究与论证。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塘约村走的这条道路,彰显了农民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9:16【陈鹏鸣】“一本好书”,这是我对本书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本书作者王宏甲同志,长期深入塘约村采访,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悲伤着农民的悲伤,快乐着农民的快乐,幸福着农民的幸福,他为当地农民的创造性所感动,他不忍看见贫困的农村、贫穷的农民,他认为不解决中国农村的贫穷问题,中国就不能说强大,所以他放下手头许多重要任务,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用心记录下塘约村的脱贫致富历程。

  9:17【陈鹏鸣】成稿之后,王宏甲老师又反复修改多遍,力求真实、准确地展现出塘约村的奋斗历程。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这本中篇报告文学,虽只有寥寥数万字,但文字中洋溢着正气与真情,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中国作协在看到本书初稿之后,立即将其列入作协组织实施的“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可能也是有见于此吧。

  9:18【陈鹏鸣】人民出版社是党和国家政治性公益性出版单位,始建于1921年9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家自己的出版社,与党同龄,与党同行,也始终与党同心,“为人民出好书”是我社始终不变的出版宗旨。感谢王宏甲老师将这本好书交给我社出版,接下来,我社要全力做好本书的宣传与发行工作,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本书,阅读本书,充分发挥本书的社会效益。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之后,每位读者一定能从书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出更多才华。我更相信各位领导和专家在接下来的讲话中,一定会从不同角度,对塘约基层建设创造出的宝贵经验,对《塘约道路》一书发表更多精彩评论,贡献出更多高屋建瓴的意见和观点。让我们共同关怀农村、关爱农民、关心脱贫工作,也关注这本《塘约道路》。

  预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9:19【徐能毅】下面请《塘约道路》一书作者王宏甲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005e33fe1e01cbdb21f279bfc6e52ad6.jpg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发言

  9:20【王宏甲】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还有我的老师们,大家好。以往我们开一个报告文学作品,我通常都是最后一个讲话,给大家感谢一下就好。现在要求我先介绍一下情况,我就先讲讲。在整个采写作品的过程当中,我是一再感到这片土地上新的事情对我的教育和震动都很大,我在写完最后一章的时候不知道结尾在哪里,我开始最早就只想写一个短篇,可是一再突破出来,许多写过和还没有写的事情还在我心里,敲击心扉。

  9:20【王宏甲】今天春天,我应贵州省安顺市委的邀请去做中国文化里的人民观讲座,他们热情的安排我去看他们很多美丽乡村,塘约村并不在他们安排之列,因为他们大概觉得塘约村不够美丽。那天是去看明代的一个典型屯堡天龙镇,经过塘约,因为市委书记坐在边上,他问塘约有没有让去看一下,他们说没有。书记说顺道拐进去看一下,就去看一下。

  9:20【王宏甲】看一下以后,走进村委楼的时候第一个走进我眼睛的是四个鲜红的大字“穷则思变”,这四个字很多年没有见到,突然到我眼睛里了,当时我没想写这个村。但是回北京后这个村子一直在我心里翻滚,我感觉有一个声音在叫我,要再回去看一看。一个月后我回去了,这时候正逢中宣部布置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程,这是由中国作协实施的,我向作协汇报了这个题材,当时文艺报的总编辑都鼓动我说把这个写出来,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也鼓励我们应该去把它写出来,这个题材就这样被列入了中国作协的重点项目。

  9:22【王宏甲】到安顺去,平常我们去一个地方采访,我去了采访完回来就可以写了,但是去塘约村不行,它有太多新的事情,我要认识它很困难,我不得不多次去是因为比如说认识它的意义很不容易,比如它有很大的经济成就吗?说不上,它刚刚从贫困村里把腿迈出来,这个村农民的承保地确权以后全部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他走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这是不是走回头路?各种专业合作社早就有了,塘约的合作社有什么优越性吗?如果说集体化道路,华西村、南街村一直在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何主席写过华西村,写得非常好。

  9:22【王宏甲】一直有专家在说那是一个特例,不可复制。塘约村可复制吗?如果塘约村不可复制,它的意义在哪里?我又为什么要去写它呢?如果它不具备普遍意义,那意义在什么地方?但是塘约村发生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头脑里原来储存的记忆,我确实感到不是在采写一篇文章,我需要去寻找和认识基层探索性建设的意义,我想简约讲两点下决心一定促使我写出来的原因。

  9:23【王宏甲】第一,我虽然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在生产队拿过八年的工分,我在离开农村40年以后,才真正从塘约农民的实践中看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为什么说是制度性财富?安顺这个地方叫屯堡文化之乡,因为朱元璋时期曾经派了20万大军到哪里去屯垦,后来又有100多万移民到那里,移民去那里的时候政府是给他们发土地的,每家每户土地,你想想每家每户都有土地耕种,但是到1951年土改前夕,这个村子所有的土地集中在两户地主手里,他们还不是塘约村的人,是城里的人,500多年过去,塘约村的农民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生孩子,草纸是没有的,孩子生在灰堆里,擦一擦就包起来了。

06c47bd95265fc420667690bc84a9aee.jpg

《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9:25【王宏甲】回顾这些有什么意义?至少可以看到贯穿明朝和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五百多年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几乎停滞,原因在哪里?长期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一盘散沙般的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曾经每户都是有土地的,500年后这个土地都到两家地主手里。土改之前,塘约的佃农实际上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向东家租种土地,是按照有契约、有合同、有价格的买卖方式进行的。但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出现了,土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悠久的问题,像汉书里写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9:26【王宏甲】新中国建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制度性财富,因为这是从制度上保障了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我们作家们,平常特别喜欢说我们追求自由、幸福、平等,但是只有从制度上保障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去创造共同富裕,才可能创造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平等。

  9:26【王宏甲】我开始由此理解对于当前农村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

  9:26【王宏甲】我把这个书写完以后,书已经出版了,新华社2016年10月30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文件里说,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这是文件里的原话,我反复阅读对照,我看到塘约村已经这么做,就是这么做的,不仅这么做,还做到了。

  9:27【王宏甲】中央文件讲的是土地确权,塘约村做到七权同确,哪七权?还有山林权,人民公社化时期搞的小水利的权,都极大的巩固了集体经济,巩固了农村所有制,这在贵州省是第一家,在全国目前也没有第二家,如果我们讲先进那是绝对的先进,如果把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视为先进的它就是先进,如果把私有化看做先进的话它就是最落后的,因为它完全巩固集体经济。这么做的时候,将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村民,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之基,这是我觉得非常好的,一定要写出来的一个原因。

c15b91feddf19b2e1e5e71da5f147457.jpg

嘉宾认真阅读《塘约道路》一书

  9:27【王宏甲】第二,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两个支部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是支部建在连上,保障了共产党员能够在连队里发挥模范的作用,也保证了党指挥下;第二是支部建在村里,有利于凝聚起最广大的农民,塘约村发生的变化就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做出来的。

  9:28【王宏甲】现在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是,它重新组织起来,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是重新组织起来,这个重新组织起来好不好?塘约的农民告诉我,你就看一下种菜,我们种粮食没有钱,能够吃饱,但是孩子读书的钱哪里来,看病的钱哪里来,穿衣服的钱哪里来,得想办法赚钱,除了打工以外,留在家乡干什么呢?卖菜。拿到城里去,要走很远的路,到镇上都需要走一个小时。那里没有摊位,在路边叫卖还不合法,到城里去城管还得管你,就这样吆喝着,跟别人五分、一毛钱讨价还价根本赚不了多少钱。现在组织起来以后,全村种的菜一个人开一辆车就拉走,甚至种的菜是按照那种生态的方式来种。有人去监督,这个菜点对点的供应给学校的营养餐,直接拉到学校去,这不是单打独斗没有优势,集体化这个优势显而易见比个人挑个担子去卖菜强多了,组织起来肯定是有好处的。

  9:30【王宏甲】信息时代如果不能把农民从零散地块里解放出来就无法发展现代农业,不管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你只要把组织起来就没办法进入现代农业,你就会被市场经济抛弃,那就永远都不可能改变贫穷,由于成立了村合作社,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崭新的格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开车的都回来了,一组织200多个驾驶员成立一个运输公司,做木匠的、做泥水的、搞油漆的、搞装修的这些回去了,组织一下800人,还有流水线上打工的妇女回去,350人,一个村庄的产业结构调整了,如果没有组织起来,不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怎么进行这样的调整。

  9:31【王宏甲】农业专业队把全村先前撂荒了30%的土地全部种上,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的回来而精神焕发,这是不是农民自愿的呢?采访中我知道,因贫困欠着债的,他们塘约村有一个说法叫“债民”,债民在他们村有30%,一说成立合作社,这30%的债民是报名最踊跃的,越穷的人越报名参加,越拥护,觉得合作社是他的靠山。

  9:31【王宏甲】与塘约相邻的有一个大屯村历史上自然条件和富裕条件都要比塘约村好,比如说新中国开始的时候,有小学的时候,这个塘约村是没有小学的,大屯村有小学,他们要到大屯村去读小学,而现在塘约村发展以后,大屯村的农民相约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到塘约,像投奔粮商一样,就投奔到这个地方来,他们的镇党委书记说一句话,说农民是用眼睛选择前途的,哪里好就奔哪里,你说他是不是自愿的,这个村的党支部管不到那个村,但是土地流转可以自愿把土地流转到你这个地方来。

  9:32【王宏甲】多年来农村有很多专业性合作社,安顺也有,应该说专业性合作社不同程度把单家独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是进步,以往的扶贫通常会考虑扶贫资金投下去要见效益,那就要有项目,什么人能做项目,就是能人,能人联合比较有本事、有资金的人,这叫强强联合,经过几轮强强联合以后,圈里没有人联合的就更穷了,这种做法是帮护还是扶贫?习主席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实把扶贫资金用到真正穷困的人身上。

  9:33【王宏甲】塘约村合作社走的是同步小康的道路,也就是习主席讲的扶贫我们不能落下一户人,不能落下一个人,这个合作社是村里有多少人口,多少人口全部是合作社里的。如果其它村这么做有没有阻力,能不能推广,有阻力,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至少有四分之一是村支两委成员,其中也有村支书和村主任,如果像塘约那么做,他们中大约有80%的人会不同程度成为推广塘约道路的阻力,我说的是党支部和村主任会成为阻力,因为他们所期望得到的奶酪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9:35【王宏甲】我于是看到深化改革仍然是一场触及灵魂和利益的深刻的革命,它要求基层的共产党的干部们真正要关心穷人,才能够做到,否则的话这里也可以做很多手脚的,我开始清晰的看到,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9:35【王宏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简单说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解决帮助穷人使他富起来,要关心的是穷人。

  9:36【王宏甲】塘约道路是不是走回头路呢?因为我们一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读这个书的人有很多资力很高,理论水平很强的,他会走回头路吗?什么叫复兴,什么叫振兴,振兴是把不够强大的振兴起来,比如经济振兴,复兴是把曾经优秀的、丢失掉的找回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光荣传统。

  9:36【王宏甲】近年来一些企业不景气,还有外企撤离中国,不少农民工返乡,我们是等待着外国资本到中国来办厂,再招收农民工打工,还是说党支部要把这些回乡的农民组织起来在自己的家乡重建生活呢?不论塘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看到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作用。包括上级党委的支持,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统一就是当今迫切需要的。

  9:37【王宏甲】正是看到了塘约道路中最普遍意义的两点,我感到有责任把它写出来,说到底是在农村加强党建的过程,今天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我以为对全国农村基层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有重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9:38【王宏甲】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我在《塘约道路》这本书写完以后,书里写到的周建琨书记,他又被调到毕节担任市委书记。安顺有290万人口,107个行政村,其中462个贫困村,毕节有1000万人口,2000万打工的人在外面,是一个贫困程度远远大于安顺的地方。

  9:40【王宏甲】周建琨书记也已经离退休没有几年,书记说你不能动,你就在那儿,我那时候刚刚写完长征,我第一感觉是他又被派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去了,我们周书记在这里,我特别感动的是前任走了,后面继续把前任要做的事情做下去。他跟我讲的是,无中生有都要有,我们有中生有还不行吗?1007个村,如果500个是塘约这样的是什么概念,如果800个是这样的是什么概念,今天他们来了,我觉得他们是带着没有退路的,为这些贫穷的老百姓着想的精神来这里听取我们专家学者的建议,听取大家的指导。谢谢大家。

  9:41【徐能毅】 同志们,下面请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9:42【何建明】今天参加这个会感到很意外、很特别,是因为没有想到开这么一个隆重的会,作家协会研讨会通常是几十个人,没有想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这样非常重要的会议。我在想什么原因呢?应该说跟这个主题是相关的。大家知道,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开完全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我是大会新闻发言人,我在想一个问题,这一段时间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荡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给我们做的非常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给我们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9:43【何建明】今天这个会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讨论会,同时又是一个基层工作的经验交流会,我看这两个标题。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讨论会,有这样的规模和规格,我们正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王宏甲这本书很薄,在他的作品中也不算是大作品,是一个中篇报告文学作品,我们为什么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会议?正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建设,这“四个全面”建设当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我们党今后包括今年在内五年时间当中一个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脱贫,使得我们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完成脱贫,这是我们党自己给自己一个特别重要的坚定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王宏甲作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他去完成这样一部作品,这个意义可能在这个地方。

  9:44【何建明】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在现场听他的讲话,距离也就是十米的距离,他的讲话听得特别清楚,不光是距离,而是我们心灵的共鸣。总书记的讲话是以文学的内行跟我们这些文学艺术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的讲话让我们感觉到特别亲、特别近,是因为他讲到了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所想所思、所要解决的问题,讲到我们今天这个作品。

  9:45【何建明】王宏甲是我们当代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听他的讲话和作品,一开口一出笔就是浩浩荡荡,这个浩浩荡荡是跟着我们时代的旋律和时代的风貌,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风貌连在一块的。总书记特别指出了中国的当代文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协作和创作方向,每一个中国当代的作家他的最神圣的使命是创作的点在什么地方,总书记告诉我们,要写人民,写人民中间的英雄,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民中间的英雄?我觉得塘约的左文学同志就是我们人民中间的英雄。

  9:46【何建明】安顺这个地方我没有去,我在想这两个名字多好,让我们安宁让我们顺心,这是祖先给我们很好的名字,然而那个地方那么贫困、那么贫穷,上帝给了我们并不公平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正是因为并不太公平的自然环境,所以我们的先人要给它安一个特别好的名字叫“安顺”,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的百姓和人民都期盼着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安顺的生活。

  9:47【何建明】漫漫的历史长河始终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然而今天它改变了,是今天因为在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这样的梦想。我觉得安顺塘约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中国当代扶贫攻坚的典型,我看了王宏甲的作品,就塘约本身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做法,我并不感到新鲜,我也见了很多全国的典型,包括我自己写过的,有一点我特别震撼、震动、思考,是因为贵州这个地方。

  9:47【何建明】我三四十年前当兵在那个地方,也经过了很多贵州的地方,跟我苏州的家乡、华西村的家乡完全是不同的,我也没想到在贵州那么一个贫困的地方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觉得非常赞同。这样的房子拿到北京也是很值钱的,我们住不起这样的房子。我觉得是特别幸运。这就是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中国梦,什么样的中国梦?我们13亿人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我们的现代化几乎是超过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已经有的都有了,我们中等地区、发达地区也实现了非常美好的中国梦,生活也是非常不错的。

  9:48【何建明】然而还有这么多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他们的老百姓生活,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其实我们是不太知道的。我们可以触摸到,可以从老百姓的笑容当中感觉到中国梦带给他们的幸福感,这我就觉得特别振奋,就像外面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在这里感觉到如此温暖一样,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引了中国梦的道路是多么的符合人民大众13亿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他们这些人的心声。

  9:49【何建明】总书记讲一个作家要写时代之声、祖国之声、人民之声就在这个地方,王宏甲作为一个优秀的老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年龄都不小了,我们依然还脚踏着自己充满感情的脚步去走到偏僻的山村书写着贫困人民的变化,这种精神我认为作为作家,作为艺术家,我们也应该给予致敬,也是符合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9:50【何建明】对这本书的意义,今天来了很多专家可以探讨,我的感觉在我的印象当中,它完成了几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是农村的基层建设,现在的农村基层建设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没有了,已经是失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基础,而在塘约这个地方,是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而且给了我们人民以希望,这样的典型是在全国很多基层当中要推广和宣传的,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9:51【何建明】二是脱贫。脱贫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毫不怀疑整个脱贫攻坚战是有很好的景象,但是我也在想,是不是全国各地每一个贫困地区那些脱贫的人民是不是真正脱贫了呢?这实质上也是要打很多问号的,塘约给我们看到的是扎扎实实的,是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于几代人彻底改变贫困的景象和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这是叫真正的脱贫。

  9:52【何建明】我在想中国的农村,我们看到很多是空巢,特别是看到原来塘约曾经是空巢的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我们的那一份深刻的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乡愁,是否我们还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和深刻的问题,塘约给我们回答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激荡,这就是一种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

  9:53【何建明】不仅仅是我们可以在总量上和世界大国可以抗衡交流的,我们在每一个细节甚至于每一个山村,每一个山村偏远的小路上在构架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以及我们对人民得那份感情,这就是我们文学作品提供我们的一种信心,也是周书记、左文学他们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赤忱之心和崇高的信念完成了他们应该完成的这种责任和使命。这一份贡献在我看来是我们塘约经验,时间有限,我就说这么多。塘约塘约,塘约有约,我们期待着有机会到文学那里再感受一下文学和文学的经验。谢谢。

  9:54【徐能毅】 下面请《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发言。

  9:55【梁鸿鹰】非常高兴参加这个研讨会,王宏甲的创作大家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说他的创作有自己十分鲜明的特点。从他的《无极之路》一直到现在的创作,他用自己的笔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9:55【梁鸿鹰】这个作家创作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有极强的思想性、极强的社会性、极强的艺术性,同时他又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他的创作始终是以国家发展进步为主轴,始终是从社会进步的机制、根本原因和动力上找寻自己创作的素材题材和主题,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地平线上这种曙光,永远能够捕捉到我们远方的这种希望。他从我们国家的农村基层,像《无极之路》这样的作品,写过无锡、广州的农村,始终聚焦最广大的农村这块土地。

  9:56【梁鸿鹰】另外他还善于从我们国家的这些知识分子创新创业这个领域包括深入到展开自己的笔触,比如写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写的《智慧风暴》等等,科技界、教育界这些精英。这次他从贵州的塘约一个村子入手通过采访解剖塘约道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非常有启发意义。他实际上讲了在我们国家多少年来一个很富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我们国家开始农村合作化,后来又承包到现在又回到了合作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9:57【梁鸿鹰】总之,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昭示我们,中国的农民始终在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书写的在承包、打工还乡的浪潮之后,合作社的集体化道路成为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基层的党组织发挥了作用,从这些方面来入手进行自己的书写,这个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在哪儿?作为文学还是抓住了人物的塑造,塑造了左文学这样的人物,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不要工资等等,个性是非常鲜明的,他把大家组织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人他继承了父辈为乡亲服务的精神,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用自己的初心、韧劲,走在改变乡村路和面貌的道路上。

  9:58【梁鸿鹰】在这条路上,他一直在奔忙、一直在奉献。从他的描写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订立的乡约,执行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深深的了解他周围的这些农民。从他的创作来看,王宏甲的创作是以调查、思考、印证时代的发展为主旋律,在他的报告文学当中有数据、有因果、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政策吃得非常透,对我们脚下发生的变化吃得非常准,所以他的笔写下来觉得非常有劲道,非常自信。

  9:59【梁鸿鹰】王宏甲的创作之所以有非常强大的社会感召力,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托,具有非常强的雄辩性,他写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社会一扇一扇的窗口,关于当代社会和发展趋势我认为他吃得非常准。另外,可以看到这个作品当中细节非常丰富,是一个文学性的文本,用这些细节写出我们当代中国人乡村生活的这种同步小康、精神焕发、穷则思变、共同富裕的精气神。

  10:00【梁鸿鹰】另外他的创作,我认为,只要是好作品终归是要从生活当中得来的。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拥有时代发展的“顺风耳”,有社会变化的“千里眼”,胸中有大局,笔下才有正气。他的作品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无论是对报告文学创作还是对其他文学创作,它的启发意义都非常强。

  10:01【徐能毅】 现在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同志发言。

  10:02【李炳银】很高兴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初看到王宏甲《塘约道路》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一个感觉,把一个山村和道路联系起来,感觉到是不是太大了点,我们从来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理想,一个山村竟然能够和道路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联系是不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是一个感觉,感觉这么大,提得这么高。但是我看了王宏甲的作品之后,感觉到这个作品的题目起得很好,如今的塘约,几年发展的历史是可以用道路这样一个名词,这样一个概念来框定和表述的。

  10:03【李炳银】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城乡还是山村还是边疆都出现了很多的改革方式方法,都在寻找一条经济发展、民生富裕的道路。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寻到了呢,尽管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地方也有很大的变化。

  10:03【李炳银】自从小康村承包到户之后出现一个新的面貌,但是这之后呢,我们是否都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道路,我看并没有寻找得到。我们很多地方虽然造就了很多富豪,造就了很多大的企业、私人企业,但是我们的贫困面貌,很多贫困地区的面貌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更加的贫困。所以中央提出来要扶贫攻坚,要解决贫困问题,走小康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

  10:04【李炳银】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变化,不少地方的变化是依靠权力,哪个领导重视,领导去视察了,带去了很多的资金,带去了很多的钱财所以改变了。有一些地方靠政策,给了一个特殊的政策,面貌改变了。还有一些地方资本注入了,土豪来了,土豪把老百姓的地都买走了,老百姓和土地没关系了,所以改变了。但是跟刚才我说的这一切相比,塘约不是这样的,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而不是人工受精产生的,塘约的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的推广和学习。只有利用这种内生动力所产生的效应,才会是根本的,才会在当地扎了根,跟当地的老百姓切身利益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塘约道路》这一篇作品不光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确实给我们的思想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的新的好的启发。

  10:04【李炳银】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我看到王宏甲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关系,在我们很多作家当中那些不切实际的虚构,搞魔幻、玄幻、盗墓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的时候,王宏甲从北京走到塘约山村认认真真、切切实实的看到有关人民群众生活,有关社会发展这样庄重严肃的话题,我觉得表现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10:05【李炳银】看了王宏甲这部作品之后,我们看王宏甲这部作品没有那种虚浮的东西,都是切切实实的。2014年水灾来了,把塘约村冲得一干二净,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怎么办,要寻找一条道路,这时候周建琨书记跟左文学同志讲可以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时候左文学在周书记走的时候大哭一场,给我了一个希望和一条新路,从此就踏踏实实、不计报酬、不计利益带着村民干事,这是不可想象的。

  10:06【李炳银】2014年6月,2015年6月,2016年6月,刚才看照片也看到了,大水把一个村冲的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现在看到塘约村是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形象,简直是用人间奇迹来表述一点都不过分。他们确实是穷则思变,不能再穷的时候找到了道路、方式、方法,他们的方式方法就是依靠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公平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10:07【李炳银】王宏甲的作品确实写得很扎实,很有说服力,报告文学就是要用切实的事情来告诉人们事情的变化,而不是那种看起来不着边际的。这是一次报告文学,是生活的真实作品,不是作家想象出来的,是现实生活大地里长出来的一棵大树,长出来一棵茂盛和勃勃生机的新树,我觉得《塘约道路》在毕节、在安顺、在塘约刚刚开始。我想,这样一条道路是越走越宽,从走到全国很多边远的山村和穷困的地方去,甚至于走到城市来,我们很多城市国有财产的流失,刚才王宏甲讲了,要的富裕不是有多少土豪、富翁,而是全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10:09【李炳银】再有,作为文学作品,王宏甲的这种激情和对人物这种内在内心的描述,对于一些人物在村里的作用,我们经常强调的是党要管党,党要带头,党员的作用是无限的,党决定以后什么都决定了,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党支部管全村,但是全村的党员也是要由村民管的,你要服务于你的服务对象才可以。这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我觉得王宏甲这个作品给我们无论是道路的选择上,还是对生活的理解上,对方式方法的寻找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启示。谢谢大家。

  10:10【徐能毅】下面请《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发言。

  10:11【彭程】王宏甲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字数不多,但是异常厚重,因为它的主题非常重大。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村,贫困的山村,脱困的个例,我认为是蕴含了特殊意义的个例。我们文学描写强调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习总书记在两年前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和这次文代会的讲话中都提出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它也是选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因为它本身有非常丰富的阐释和空间,正如他的书名所指出的一样具有道路的意义,具有导向的价值,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基本认识。

  10:12【彭程】这本书指出在今天广大农村特别是广大偏僻的、边远的、贫穷的、落后的农村,向何处去以及怎么走的问题,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路径,这本书都涉及到了。农村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十分重要。

  10:13【彭程】当前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广袤土地上众多的农村属于落后贫穷的一种状态,青壮年打工、老年、妇女、儿童留守。我听到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这些留守乡村的群体叫做“993861”部队,99是老人,38是妇女,61是儿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小康社会就永远只是目标,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实现。

  10:14【彭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本书它的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文本意义,不是说文学上价值不高,实际上文学上也是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报告文学在表达上的准确,细节刻划上的生动,以及结构上的清晰都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多的可圈可点之处。

  10:15【彭程】这本书写了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在脱贫的背后,他写了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发生在两年的时间,以左文学为班长的塘约村的党支部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言行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党的宗旨和目标,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本就是一体的。

  10:16【彭程】我们从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基层农村的真实面貌,可以看到民众的关切和期盼,可以看到党的各级领导和普通党员,包括在座的周书记,还有里面写到85岁的普通党员,看了以后都让人非常感动。他们身上对于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的深刻认识和这种高度自觉,确实是刻划得非常生动。

  10:16【彭程】党的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中,党的作用是处于核心作用和关键性,尤其是这本书深入的揭示了基层支部发挥的巨大作用。我近期正在中央党校学习,我们学习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教学,去了井冈山做调研,然后就到了山下的沙湾,就是当初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的一个小村庄,支部建在连上的这个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确立的,对于我们军队当时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一往直前,不断得到发展,取得胜利,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通过这本书又一次深刻认识到支部建在连上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10:17【彭程】刚才王宏甲先生也谈到集体所有制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制度性的财富,这个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将近40年前,像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这种变化在当时那样的时代,包产到户确实是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在当时是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今非昔比,出现了新的情况,今天需要探索新的农村发展道路,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塘约村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可以说也是广大的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像这种条件下靠单打独斗没有办法达到小康,改变贫困,获得生活的幸福感,组织起来有时候是一条必由之路,是没有别的选择的道路。

  10:17【彭程】这本书写了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在脱贫的背后,他写了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发生在两年的时间,以左文学为班长的塘约村的党支部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言行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党的宗旨和目标,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本就是一体的。我们从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基层农村的真实面貌,可以看到民众的关切和期盼,可以看到党的各级领导和普通党员,包括在座的周书记,还有里面写到85岁的普通党员,看了以后都让人非常感动。他们身上对于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的深刻认识和这种高度自觉,确实是刻划得非常生动。

  10:18【彭程】党的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中,党的作用是处于核心作用和关键性,尤其是这本书深入的揭示了基层支部发挥的巨大作用。我近期正在中央党校学习,我们学习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教学,去了井冈山做调研,然后就到了山下的沙湾,就是当初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的一个小村庄,支部建在连上的这个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确立的,对于我们军队当时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一往直前,不断得到发展,取得胜利,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通过这本书又一次深刻认识到支部建在连上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10:18【彭程】刚才王宏甲先生也谈到集体所有制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制度性的财富,这个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将近40年前,像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这种变化在当时那样的时代,包产到户确实是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在当时是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今非昔比,出现了新的情况,今天需要探索新的农村发展道路,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塘约村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可以说也是广大的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像这种条件下靠单打独斗没有办法达到小康,改变贫困,获得生活的幸福感,组织起来有时候是一条必由之路,是没有别的选择的道路。

  10:19【彭程】这个作品展示的是这种脱贫行动背后的农村发展制度道路的问题,这本书对这方面有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确实看出给人很深的启发。相信经过研讨能够更充分的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今天来的很多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发言会更有权威性。

  10:20【彭程】我想谈一下作为从事文艺工作者,对王宏甲先生这本书以及写这本书的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不久前,我和何建明主席、尹恒斌都一起在人民大会堂,一起聆听了总书记在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的报告。我觉得王宏甲的这本书反映了总书记所倡导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姿态和追求,那就是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聆听百姓的声音,关注时代最为关切的声音。19世纪法国西方现实主义作家阿尔扎克,他自称是社会的书记官,我觉得一个有追求、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包括作家、文学工作者就应该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要作为生活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要从这一点上讲,王宏甲先生以他的深入生活的写作,这本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对他表示敬意。谢谢。

  10:21【徐能毅】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发言。

  10:21【刘守英】我们是搞经济政策研究的,王宏甲写了关于《塘约道路》这本书,关于塘约村的研讨,看上去是一个文学作品,事实上让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一次真实的记载。我是1988年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第一站就是到贵州,跟贵州的缘分是在1988年开始,在湄潭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事业。拿到这个书以后,我正好是去了六盘水,拿到书以后,我看了一晚上,昨天回来在飞机上又看了一遍,昨天晚上为了准备这个会又看了一遍,王老师的书我看了三遍,我想谈三个问题,因为塘约我没有去过,以王宏甲老师提供的翔实的资料谈三点。

  10:22【刘守英】第一,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刚才王老师也讲了,我们问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塘约这一次的变革是否是走回头路?这里就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哪儿,这一次的塘约重新组织起来和寻求合作化的道路和我们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化、人民公社化有什么样的区别。

  10:23【刘守英】我做了以下的归纳:一是这一次塘约的合作组织起来,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和我们“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比较起来最大的差别,那一次是模糊权力规则,将原来在农业手上的这些资源重新回到集体,实际上是模糊了产权的功能,而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周书记也在这儿,我看你是两次跟左文学谈,第一次是农民掌握在手上的农地,第二次是其他的七项产品,全面的产权界定是为农村界分止争,为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实现农村产业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制度。

  10:24【刘守英】二是以自愿为基础。你的讲话和左文学给农民的动员里多次强调这个,这有别于我们的高级社会人民公社强制运动化的方式。

  10:24【刘守英】三是这一次塘约的试点是探索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刚才王宏甲同志也提出的,我们最近出台的“三权分置”关于集体所有主体的界定。我们非常清楚,集体所有就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含义不是少数人所有,是在集体里面每一个成员人人有份,这是非常清楚的。这样也证明左文学所讲的是全民所有,就是在村的集体组织人员人人有份,所以集体所有的含义有别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少数人控制。10:25【刘守英】四是有利益连接,这一次是利益归农,利益归在村的全体村民,跟集体化时期非常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我们那时候农民是组织起来的目的是低价为国家提供农产品,为国家工业化做贡献。这是第一点想讲的,塘约如何合作,如何组织。这是一个往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不是回到过去。

  10:25【刘守英】第二,公和私的关系。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在整个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包括贵州最早推行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实际是将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户,我们解决了私的问题。但是三级所有到底哪一级是主体?还有王老师讲的集体里面大量的公共空间属于谁?我们在集体化时期和在包产到户以后,一直没有解决公的问题。集体化时期的公是把资源资产公到集体手上以后,少数人在使用,但是没有解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包产到户以后,我们是解决了农户的利益问题,但是对于公共空间如何使用,公共空间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的。但这一次我们看在塘约是非常好的解决了对于公的部分如何归属?如何分享?如何占有?这是第二个问题,在塘约的探索里面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如果不解决公的问题,或者公的部分被少数人占有,或者以私的名义占有公,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我们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

  10:27【刘守英】第三,塘约探索里面跟中央最近提出的我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传统的集体化时期,为什么农民越搞越穷,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农民是绑在土地上就是造饭碗,为自己造饭碗,为城市造饭碗,这次塘约很大的进步是在产业上分工分业,如果是没有分工分业就没有规模报酬,就没有利益的增大,也就没有合作的前景。

  10:28【刘守英】第四,在从塘约这次探索里面,我想讲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村治和公共生活。今天在座的中宣部的《党建》杂志社的同志,整个中国传统的村庄治理看起来非常清楚,是靠乡村治理的,我们整个共产党下深到村庄以后是靠党支部来领导村庄,但是整个包产到户改革以后,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后,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治理我们整个最基层的社会,事实上现在是处于无解的状态。

  10:29【刘守英】从塘约的探索来看,既找到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行使它的权利,如何领导老百姓,如何被监督,找到了一套方式。同时也找到了我们整个村庄治理中如何解决公共生活的治理的秩序问题,就是村规民约,实际上把我们共产党领导村庄的经验和整个中国历史上传统村治里面的规则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下一步探索整个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过程当中村庄治理和支部的关系问题打下很好的基础。我觉得塘约的事业是为我们下一步破解农村的土地权利关系,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找到农民合作的道路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谢谢大家。

  10:31【徐能毅】现在请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徐祥临发言。

  10:31【徐祥临】今年上半年,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在新常态下,我们作家文艺工作者如何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当时我冒昧的回答了一下,我说关键是作家要像毛主席,习总书记讲得那样,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伟大创造。当年小岗村解决了回答了大寨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像小岗村那样简单的大包干,集体的功能基本丧失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我们基层又有很多农村人家自己创造,既不是大寨也不是小岗,人家既发挥了集体功能又发挥了个体的积极性,解决了小岗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说我们的作家给予反映了吗?今天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回答了铁凝主席中央党校之问。

  10:32【徐祥临】要说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角度看,塘约也回答了。我调查了一下,塘约从2014年以来,这三年用电量平均每年增长35%,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用电量增长1%,GDP增长1.2%,塘约GDP增长了多少你算吧。这个统计上没有反映,数据就在这儿,如果按照塘约这样干,我们的过剩产能,过剩库存就是有了很好的去处,国民经济增长就能获得强大的动力。

  10:33【徐祥临】接下来要回答王宏甲老师,包括陈鹏鸣同志所说的,塘约的道路能不能推广呢?在座的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给你们提出这个问题,这个典型可能是你们用钱堆出来的,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估计会有。2015年,中央到县四级财政向农村的支农资金投入是3万亿以上,农村户籍人口不到10亿,9亿多,一个人平均3000多。塘约3000多口人,一个人3000,一年就1000万。这三年就给3000万。

  10:34【徐祥临】刚才我跟左文学书记核实了,大概投入也就是3000万左右,之所以能使用出效益,就在于塘约像总书记说的人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改革是什么?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这个集体经济有没有制度优势?中央党校教授,特别是经济学部应该给予回答,我们试着做了一点探索,给予一个回答,我认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就在于集体成了代替当时黄梅两家的地主。黄梅两家地主收地租,归自己,现在左文学他们干的,到现在今年集体收入200左右,200万凭什么获得呢?不只是左文学有本事,书记支持,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有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左文学把大家弄在一起,书记凭啥支持他,所以地主是集体,集体不管怎么说,渠道很多,反正我弄了一点集体收入,这个集体收入干什么呢?为你创造集体收入村里的经营者、劳动者服务,而且收多少,怎么收,这个钱怎么用,都是由集体这个地主他们商量决定的。这样的话在经济学上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规律,就是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而在一般的私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对立的,地主愿意地租高一些,经营者愿意地租低一些,工资少一些,劳动者愿意工资多一些,这是三者对立的,而在塘约村,你去分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和谐统一的。我的看法是,这种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只有在我们共产党领导下搞集体所有制,又搞市场经济,才能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10:38【徐祥临】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塘约这种村社一体,合股联营这样一种走集体化、组织化道路的新的解释,不知道对不对。可能华西村也好,其他的地方也好,我认为这个解释,都能够适合,说到底都离不开土地,像华西村那么有本事,吴仁宝老书记不让领土地,也没有什么办法,所以这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

  10:39【徐祥临】我再提一点建议,我跟文学书记也提了建议,你们把土地用活了,金融还没有用活。你们有一个金融服务中心,上个月我跟董司长去了几个小时,你们金融服务中心是给金融机构在你那儿搞服务提供方便,地是你的,房子是你的,钱有利差,谁赚了,金融机构赚跑了。

  10:40【徐祥临】我建议左文学书记你们要落实习总书记在农村要搞合作金融这样一个讲话精神,什么意思呢?在你们村里把资金也要集中起来,贷给本村的农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讲得非常清楚的,这个利差归在村里,比如说彭增强(音)贷了8万元,利息7%多一点,就是5600,现在这种模式归信用社,按照我说的合作金融的模式归你们村里。

  10:40【徐祥临】所以如果说你要把土地、资金都给用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我建议是你们在资金的问题上,在土地问题上搞得差不多,是不是没有完善之处?资金问题上你们需要再作点文章。您到毕节当书记,我的意见也是土地、资金两手抓,这样共产党手里又有土地,又有资金,搞市场经济,那就搞得很快,不要以为赶上台湾、日本有什么了不起的,塘约很快面貌就会变的。谢谢大家。

  10:41【徐能毅】现在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发言。

  10:41【党国英】刚才听了各位领导以及作者还有其他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也想说一些话,谈几个结论性的看法。

  10:42【党国英】首先党的领导,虽然基层有个性,但是基层和高层也有共性。就是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我在安顺区域了解到的情况,我觉得他们党的组织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允许基层创新,所以基层就出了好多一些很好的做法,还是要放活放开,不要控制死。

  10:43【党国英】第二,一个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包括我们推进承包制,难道是比原来还要差吗?我看这个说法其实有问题,承包制的推进不仅在当时是有必要的,而且推进的结果也非常好,现在的农村整体上比改革开放前要好得多,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现在需要推进农村改革,不是说把承包制灭掉,是在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进,对改革的总结,其实就是作者提到三权分置的中央文件,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就是要完善承包制,在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进,恐怕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判断,不是说要重回什么,好像我们原来没做现在再做,此一时彼一时,此基础化和安顺讲的合作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就会有问题。

  10:44【党国英】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我看安顺的改革,包括塘约的一些做法,确实不是简单的,提醒大家注意几点,一是如果你还是每家几亩地的小农,过去集体化不行,现在合作社这种新型的集体化也不行,我们就特别注意到安顺实际上在改革发展当中推进城市化,这是它的工作亮点,如果没有城市化做发展的配套,那农村是发展不了的。二是显然在安顺工作当中,十分注意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注意到塘约如果要搞粮食作物,就是人多,城市化吸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塘约有一些条件推进它的农业发展。这些农民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合作化完全不一样,究竟怎么样走,我宁愿走合作化这个路,刚才刘守英同志讲的比较具体。我觉得改革在起步,我们作家也开始做总结,不要轻易地说结论,还是要进一步观察研究,研究的结果说不定会发现更亮更好的东西。谢谢。

  10:45【徐能毅】现在请《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辛本健同志发言。

  10:45【辛本健】我简短谈三点体会。第一,王宏甲老师这本书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我感觉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是农村草根,我感觉到对这本书非常亲切。第二,确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基层党建是生产力,是老乡奔小康的关键。通俗一点说是正是塘约这种道路抓住农村党建或者是带领农村致富的牛鼻子。第三,返乡的农民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用好用足的话对农村建设和农村奔小康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的三点体会。

  10:46【辛本健】还有三项建议。长效制度方面,提三点太成熟的建议。一是金融扶贫的制度化问题。当前徐老师讲到合作基金的问题,合作基金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问题,做起来风控方面的问题要做好。我到全国各地采访,觉得返乡创业基金也是一个做法,可以值得安顺来参考。返乡创业基金就是现在因为中央有一个判断,现在进入了长L型的长期的中低速增长的时期到来,可能造成返乡农民工大量的增加,其实他们不单是回乡赚到了钱,他们有技术、有点子,可以考虑创立返乡创业基金,引导激励这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这是金融方面的制度化的问题。

  10:48【辛本健】二是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包括村支书的职业化,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像左文学这样优秀的村支书是有实干精神,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但是要给他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考虑到乡镇和更高的职位,不仅是辐射一个行政村,一个乡镇或者是一个县,是更高,这样可能会把他的经验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10:49【辛本健】三是塘约道路的总结和提升的问题,能不能考虑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前面很多人讲到华西村,如果把这个经验制度化,做一个提升,可能辐射安顺或者是毕节,能够发挥引导扶持的作用。谢谢。

  10:49【徐能毅】现在请《人民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刘琼同志发言。

  10:50【刘琼】谢谢大家。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出版物,我在想,我们作家或者我们的阅读怎么样来选择?我们坐在这儿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对一个作品或者对一个协作者来讲,写作价值最高的体现就是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作家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是报告文学,它对于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这两个当前农村改革当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事关全局的有理有据有辨的写作。

  10:51【刘琼】我认为,这个写作回到了文学或者文字本身要传达的解惑和发现问题,以及有探索解决问题的传道者上。这本书包括它的未来发展、完善性都可以在观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农村社会,这对我们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想像,会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应该抱有信心的,对于一个作家对作品的写作已经是超额实现了它的价值。

  10:52【刘琼】在这样的价值之外,我想探讨这本书的文本价值同样非常重要。社会价值也好,或者是社会效益也好,是一个作家写作的重要构成。刚才有位老师说,铁凝主席提到在新常态下我们作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们给报告文学写作也提出很大的问题,其实是有启示的。

  10:52【刘琼】近年来,我们对报告文学写作也很多的议论,这个议论当然是非常好的,说明大家对这个文体寄予很多的信心和期待,这是我们这个文体的价值所在。产生这个问题重大的原因是这种文体是非常重要的文体,在我们当代和现代中国的发展当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议论或者疑问,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说有为才有位,怎么样有为?当年的报告文学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重要作用,报告文学的重要作用在哪里?就是要及时的、热忱的甚至是科学的去发现这样社会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包括敏感问题。善于触及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反映这样的社会问题,要善于下情上达。

  10:54【刘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到塘约的道路,首先是关注到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勇气,问题抓得准抓得好,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甚至是体现了作者的眼光和大局以及情怀和勇气。写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历史认识,对历史有认识,还要对现实有关切的深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的价值。许多包括我们看到后期有两篇文章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也需要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种价值的表达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说的庸俗的实用价值观,对于作品来讲已经具备了哲学和人性的思考。

  10:55【刘琼】另外,我们善于提出问题的时候还要特别善于写问题,也就是说有勇气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写问题。王宏甲老师这部作品虽然文字不长,在于文字的节制,在于认识上的准确和表达上的节制,不武断,基本上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我们没有最后的结论,但是是在一个逻辑上是在提问题的方式思考和探索提出问题,并且在思变中探讨问题,体现了学识和学者的凝简的风格和文学写作的深沉的情感。

  10:56【刘琼】但是讲法也很重要,就这一点来讲,我觉得《塘约道路》这一本书对报告文体本身是一个贡献,报告文学首先要是一个文学作品,然后还要写出有价值的报告。谢谢。

  10:56【徐能毅】下面请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发言。

  10:57【李朝全】大家知道,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尤其是中短篇报告文学,特别善于及时的发现现实生活当中的新变化、新人物、新气象,做出及时的反映。我们中国作家协会实施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工程,目的也是希望我们作家发现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气象。

  10:57【李朝全】我认为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这本书很好的发挥了报告文学的功能,好的报告文学就像刚才诸位专家所说的是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方面的价值。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当中说,文艺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在人类历史发展每一个关头,文艺要发时代先声,开社会之先锋,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我认为王宏甲系列报告文学都有这样的特点,从他的成名作《无极之路》到今天的《塘约道路》,从他的《智慧风暴》到《中国新教育风暴》,每一个作品都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发出时代的先声和人民的心声。

  10:58【李朝全】回到《塘约道路》这本书,王宏甲首先是做了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塘约村,了解我们的农民因何而贫?有的是因为疾病,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力,还有的是缺良好的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过重的负担,也有一些因为懒惰、愚昧,缺乏知识、缺乏文化各种原因。在调查的基础上,王宏甲试图通过解剖塘约这样一个小麻雀,为中国的脱贫攻坚站,精准脱贫提供一个作家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解决方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父老乡亲的生活总是让我们的作家牵肠挂肚,王宏甲自己来自农村,也非常深厚的乡土情结。

  10:59【李朝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宏甲在塘约的个例上发现可行的脱贫路径,就是依托党支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坚持开辟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化的道路,把我们的劳动力集中起来,一个都不落下,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致富,尤其是贫困户,残疾人农户也集中联合起来,对所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包括土地、资金,特别是包括这些有技能的劳动力进行重新的组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开掘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实现凝心聚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这个过程中,你看到有一些非常感人的场景描写,比如说全农为了修一条四公里的道路,有1000多个劳动力自愿无偿提供劳动,在28天的时间里修出四公里的道路,这种人心齐泰山移的集体力量让我们看到,还有村里实行的禁酒令,以前酒席泛滥,人情花费太大,一年要花费3000万,降低到现在一年60万的花费,极大减轻我们农民的负担。

  11:00【李朝全】王宏甲确实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特别有担当、有作为、有思想的作家,为国家的发展还是在尽自己的一份之力。谢谢。

  11:10【徐能毅】为进一步总结好、研究好、宣传好塘约村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经验,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决定在塘约村建立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现在请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同志向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同志授予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牌匾。

  11:14【徐能毅】下面继续座谈会。下面请中共安顺市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同志发言。

  11:14【芦忠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不久,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提出为人民群众书写,为改革发展呐喊的文艺导向。在此我谨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37万人民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向为本次研讨会召开提供帮助指导的各有关单位及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11:15【芦忠于】刚才听了王宏甲老师和各位领导、专家的精彩发言,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教育,对平坝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指导机会,我感触颇深,对基层建设和塘约道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改革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对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决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王老师不辞辛劳,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多次深入塘约深入调研,成功创作出《塘约道路》,写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深化农村改革的缩影,向全国彰显了塘约基层组织建设坚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示了塘约人民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和敢为人先的生动实践。在此,代表全区人民郑重向王宏甲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11:16【芦忠于】中国西部的广大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中的短板,面临很多困难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奋勇争先、发奋图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改革大潮当中去,期间涌现出一个一个生动事例,展示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为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探索出新路、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由衷敬佩,昨有小岗,今有塘约。我不是地道的贵州人,作为一个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县区履职的区委书记,我参与和见证了塘约发生的剧变。《塘约道路》当中说到2014年塘约村经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摧毁了家园,整个塘约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穷则思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塘约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领塘约人民自立自强,敢闯敢试,争干快干,走出一条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期权同确的塘约发展道路。

  11:17【芦忠于】短短两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到8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80万元,实现从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点上深化,面上推进,当前我区上下正以塘约村为示范,积极开展三权促三变,深化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思变、求变、改变的塘约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朝着农村深化改革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的重要力量。精神难能可贵,道路还将深远,塘约刚刚起步,塘约的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11:17【芦忠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调研时强调,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致富。作为县区一级,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特别是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广大农民的意愿,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本,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为广大农民谋求更大的利益,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11:19【芦忠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郡县治天下安,推动三农发展,我们必当殚精竭虑,必当全力以赴,必当勇往直前。但县区的力量始终有限,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平坝指导工作,帮助我们进一步把准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指导帮助我们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谢谢大家!

  11:19【徐能毅】下面请中共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发言。

  11:19【周建琨】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来参加今天上午我们这个研讨会。应该说在20多天前,我和王宏甲老师还在沟通,在北京开这么一个研讨会,选择在周末来开,就是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方便我们各位专家能够有时间到会场,因为平时大家都非常忙。没有想到我,在这当中就调离了安顺到新的市去任市委书记。同时因为我到了这个地方,毕节是一个比较大的市,事情很多,所以选择周末来开这个会,既方便专家,同时也方便了我。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想说的话很多,我是抱着非常诚恳、虚心的态度向各位专家来学习,我们是长期在基层工作,我也希望听到专家好的意见和建议,把我们基层的实践做得更好。

  11:23【周建琨】借今天的机会简单谈两点想法。第一,塘约道路倾注了王宏甲老师的心血,写这本书王宏甲老师到安顺去,坦率的讲,我认为写这本书是无意中写的,我是请王宏甲老师到安顺去,过去没见过面,但是我读过《无极之路》,我从心里非常尊敬王宏甲老师,他给我们说人民观,给四级班子,广大的干部,上千人讲人民观。讲了以后,没有想到我们一个作家,大名鼎鼎的王宏甲老师这么讲政治,必须讲得这么通俗易懂,我们的广大干部对王宏甲老师讲人民观纷纷点赞,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教育课。随后六个县全部请王宏甲讲人民观,后来,请王老师看看我们的农村,后来就看了塘约,实际上比塘约好的村在安顺应该说还多,塘约不算是最好的。看了以后,王老师刚开始也不想写,后来说我要写塘约村,我跟王老师直接说,我不希望你写,我发自内心不希望王老师写,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存在写事必写人,写人就要写到我,我在中国的城市,在市县两级干了那么多年,我今年56岁半,我不希望宣传,我只希望把事情做好。后来王老师非常执着,我想表达的是,这本书是写他自身,完全是王宏甲老师自身品行的写真,因为我跟王老师多次交谈,对王老师的执着、善良、真诚、智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非常敬佩,因为王宏甲老师坦率的讲,这次到安顺写这本书,我们没有提供一分钱的经费,一分经费都没有,让我非常感动的是王老师一个人,没有带一个人帮忙,哪怕是收集材料,是一个人去的,并且去了多次,然后他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对中国农民最基层的这种生活在最基层的同情心,一种执着。跟他接触以后,跟我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滔滔不绝,写这个军队的书,又要编军队的教材,要飞到长沙武汉,晚上跟我们谈到凌晨三点,在乡下,早上是八点的飞机,谈到下半夜,他都是靠自己的笔在记录,所以我发自内心的我非常的感动,他不图名不图利,就是这样一种执着,给我们讲人民观,我说每次来听你一席话都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

  11:25【周建琨】第二,塘约道路。刚才很多专家都说了,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因为我们是在基层工作,我们是要破解难题,中国的农业从春秋时候的鲁国开始,2000多年,中国的农业税是从鲁国开始,那时候封建朝代就重视农业,一直干到新中国,在温家宝时代取消了农业税,两千年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农业。从改革开放,中央最重视的也是农业,1982年出台第一个一号文件,一口气出到1986年,进入1994年代到今天,十多个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农村三农的问题,这些年不可否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翻天覆地。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农村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值得破解的,我们是长期在基层工作,我在三个市当过市委书记,这是第三个市,我干了两个市的市长,在县市工作了16年,我们非常务实,必须要把事情做好,这样去推动,所以我们有很多体会,不一定说出理论上高深的东西,我们非常现实,要推动,怎么根本性的解决农村的问题。

  11:28【周建琨】我们今天脱贫的标准是多少?2300元不变价年收入,这样的标准,我们任何一个在座的同志,我们一个月的收入远远高于这个数,而这个数是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所以我们的脱贫也是一个低水平的脱贫,我们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这本书至少给我们几点提示,第一点是没有中国的农民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今天。毛泽东创立了秋收起义,有了井冈山,有了根据地,而我们今天最大的弱势群体是农民农村,到今天为止最大的弱势在农村和农民。所以我说了一句话,我们对中国农民,特别是对困难农民怎么帮,需要我们党的大力扶持。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很深的体会。

  11:29【周建琨】但是话要说第二句,所有的帮都是帮。我们要解决农村的问题,根本的要靠农村和农民的内生动力的激发,这个话是我跟左文学说的。怎么帮都不为过,但是要靠内生的动力,我们要找到一条路,一条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路。2014年的6月5号,因为这一场大水我结识了这个村,因为村多我不可能都走遍,乡镇我走遍了,我很快走遍,所有的农村乡镇一年之内走遍了,所有的贫困乡镇,我都在那里睡个觉,我接触很多,我经常下农村。

  11:30【周建琨】我再多说两句,那天去到这个村的时候,他们说你看这个村里遇到百年一遇的水灾,请求把村里的路修好,他们没有跟我要一分钱,没有要一斤粮,没有要一片瓦来修自家的房,要的是怎么把通村的路修好。后来我确实非常感动,像这样善良的农民,这样去说话,真是我发自内心的,我心里非常感动。我们就是给一点帮助,老百姓就把大家组织起来,然后就把自己的路修好,所有的路就恢复了,全部是妇女、老人上阵去修路,青壮年外出打工了。所以我是非常的感动。我认为所有的帮都是外因,一定要靠内因,这个地方才有生命力和成长性。

  11:31【周建琨】另外,我们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做任何事要夯实基层基础,有了坚强的党的领导,夯实了基层基础,然后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这两条在今天中国的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塘约,我认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经验。我在安顺我们布局每一个村都要求夯实基层政权基础,提供办公场地,消灭“空壳村”,提高村务干部的报酬,几个方面全部着力,现在应该说像塘约这样的村在安顺已经是很多很多了。我们只要这样去做,我们非常有希望。

  11:33【周建琨】坦率地讲,今天的塘约坦不是安顺最富裕的村,也不是最漂亮的村,最好的村,但是我认为它是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活力的村。今天我们在塘约,书上写的,很多年轻人已经回去了,村里面充满着生机,包括妇女脸上也写满了笑意,非常温馨,在家务工好,照顾老和小。出门打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家务工好,虽然收入低一点,但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充满着生机和和谐。更重要的是今天推行新型城镇化,我们国家也在推行新型城镇化,怎么推进?不是人口都往大城市走,新型城镇化是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是农村一定让人们生活更向往。

  11:35【周建琨】我们把农村的事情做好了,我们在安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一分三向”,三个向,今后人往哪里去,农民往哪里去?一是往中心城市去,二是往小县城去,三是往城镇和美丽乡村去。我们今天今后广大的农民相当一部分的城镇化是就地城镇化,我们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完善了,把垃圾污水,把学校、医院完善了,我们广大的农民不用到城里去,我们就在农村就地城镇化,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天气,这是无价之宝,我们用这两气,现在等待的是换来人气,人气换来,我相信贵州和美丽的农村充满了生机。我们这样做对城乡统筹,对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都是一个积极的探索。

  11:38【周建琨】最后请各位专家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安顺,同时也请各位专家关注毕节,在中国50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4个贫困人口贵州省有一个是毕节人。从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实验区,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两父子,他的父亲写的关注毕节,到他四次批示,所以我们去了以后,在今天我们面对中国的农民,面对农村说句心里话,我们是摸着良心干事,摸着良心,不忘初心,我相信我们的农村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11:38【徐能毅】现在请中共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同志讲话。

  11:39【曾永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非常高兴今天参加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组织的塘约道路研讨会。我认为这个研讨会关系安顺的农村改革,关系安顺决战决胜脱贫小康,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这本书包含着王宏甲老师的一片深情,在他的采访过程当中我们多次接触,我体会到王老师的这样一种文风作风中凸显的一个字“实”。我也体会和感受到王老师充满激情,对事业的追求,而且很多时候感动了我。

  11:40【曾永涛】我们在基层工作,要坐下来认真的总结归纳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缺少很多东西。王宏甲老师通过他的深入采访,对安顺农村的改革和农村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归纳,刚才有专家和领导同志在发言的时候说到,他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很多道理。这是报告文学用讲故事,这个讲得非常好。特别是今天参加这个会,听了很多专家、很多领导的发言,我也接受了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11:42【曾永涛】周建琨书记刚才简要地介绍了塘约的情况和这本书写的情况,周建琨书记他当书记的时候我当市长,我是他的助手,现在他到另外一个更大的城市去,我接替他担任书记,也表达了周建琨同志对农村、对农民、对脱贫攻坚这样一种深情,我们在安顺工作的同志都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今天这个场合我要代表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安顺市的老百姓感谢王老师,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感谢老班长周建琨书记,这是我想表达的一层意思。

  11:44【曾永涛】第二,安顺的农村改革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像塘约这样的村在安顺我们当地讲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它包含很多内容,不光是好看,主要是脱贫、增收,当然也要有新农村的面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一直在纠结的是刚才有的专家讲的,一个是可持续,可复制,听了专家和各位老师的发言之后,我觉得可持续、可复制我更坚定了信心,尤其是给我们谈的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启发很大,时间关系不多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我认为需要我们长期在基层、在一线探索,有今天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给我们提的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我们在实践一线一定认真总结,一定推广好、发扬好塘约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

  11:45【曾永涛】第三,真诚地恳请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领导继续关心关注支持帮助安顺,安顺我们知道要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要决战决胜,要撕掉贫困这个标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恳请在座的各位到安顺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帮助我们把脉,对农村的改革也好,对下一步安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好。最后,祝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平安顺意。谢谢大家。

  11:46【徐能毅】现在请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讲话。

  11:46【刘汉俊】《塘约道路》这本书给我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政党和我们民族都在思考,思考我们很多重大的问题,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品质,是一个政党的品质,相信一个思考的中国一定会稳定发展。后来我把这个书看了之后,我决定跟人民出版社商量,给中宣部领导写报告,中宣部《党建》杂志来参与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后来报告给了分管的副部长庹震同志,他同意之后,又报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黄坤明同志也同意了,一直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批准同意。所以从批准的过程就能看的出来,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领导同志,对一个农村经验尤其是对脱贫的经验是高度重视。

  11:47【刘汉俊】首先向王宏甲老师的作品表示祝贺,向安顺塘约村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地祝福,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记者朋友和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11:48【刘汉俊】我想讲三个关键词。在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闭幕会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作家问《塘约道路》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点费解。他说,王宏甲老师我早就知道,但是这本书的名字我看不懂,知道有协约、违约、合约、失约、公约、条约,不知道还有一个塘约。知道有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还不知道有塘约道路。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塘约是安顺的一个村,一个很有泥土信息的名字,村里应该有塘的,不光是有塘,而且还有两条河。一条河叫洗布河,一条河叫塘要河,而且洪水一来,这两条河的水就暴涨,把村里的田地都淹了,塘约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是由村里的共产党员带头,村里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种盟约,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一条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幸福梦想的道路,一条具有农村发展典型意义的道路。

  11:49【刘汉俊】我每年都要去华西村,我在小岗村住过六天,我知道这两个村的经验对中国农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塘约道路既不同于华西村的模式,也不同于小岗村的模式,但两者成功的经验在这里都得到了借鉴,塘约是革命老区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因此塘约具有典型意义。王宏甲老师通过塘约的困惑、塘约的经验、塘约的模式、塘约的道路,刚才听了周建琨书记的介绍,我想塘约现象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基层的成功实践,所以说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道路”。

  11:50【刘汉俊】王宏甲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多部作品我都学习过,他的这本书里第13页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左二牛家的,左二牛这个名字应该是土的掉渣,但是他起了一个很文学的名字,大名叫左文学,就是我们的书记。左二牛的父亲主持召开一个家庭会,父亲问儿媳妇,这个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当。他准备让左文学去竞选村委会的主任。儿媳妇说,他想做的事就做吧。父亲说村干部是要付出的,没有你的支持他干不下去。儿媳妇说怎么支持。父亲说就支持他两点,一是他有事随时要走,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来找,端椅倒茶要及时,你也必须先倒茶。儿媳妇说可以,父亲又问,二牛你有什么态度,二牛说牛还在,家里面还养着牛,考虑到时间,还要干公家的事。父亲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你有机会为大家做点事,是福气。第四天二牛把牛全部都卖了,开始当村主任。这么一段很朴素的白描,描绘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共产党员,老父亲、老农民父亲的形象,描述了一位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的形象,描绘了一位朴实、本分、明理的农村媳妇的形象。这个家庭会的故事让人想落泪。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

  11:51【刘汉俊】王宏甲老师的白描功底是很强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到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一本书讲了一个村庄的故事,讲了中国社会的故事,农村改革开放的故事,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示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塘约道路的意义,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国故事”。

  11:51【刘汉俊】故事的主角当事人塘约道路的故事是从村支部书记左二牛,村委会主任彭远科,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起的,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三位不约而同、不期而遇的集中在一个画面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什么叫赴汤蹈火、义不容辞,什么叫主心骨、定盘心、压仓石、顶梁柱。什么叫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塘约村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最基层的、最基础的单元,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终端,执行的终端,受益的终端,基层组织、基层政权至关重要,在一次11人的干部会议上,大家对合作社,就医、就学、基本建设、土地流转中心、期权同认等这些问题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提出的四个不能在塘约是怎么实现的,农村深化改革,农民高度自治,基层民主建设是如何推进的,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在基层是怎么部署的。一句话,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员,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农民,这是我讲的最后一个关键词“中国力量”。

  11:53【刘汉俊】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是王宏甲老师这部作品最突出的三个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注解和诠释。前两年我们专门推出过王宏甲的人民观一个民族的特质这本书,书中梳理从尧舜禹、唐文武等中华先圣的民本思想,一直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视野宏阔,思考深邃,思想性、理论性都很强。

  11:53【刘汉俊】上半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专门请王宏甲老师在中央党校做了讲座,当时校长非常重视,这一部《塘约道路》可以说是人民观的农村版、基层版、实践版,是姊妹篇。一个星期以前,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叫“文艺当为英雄而歌”,在人民日报上登了,我写了几句话,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书写历史的主人,推动进步的主力,讴歌人民就是赞美英雄,这也是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所说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要心怀崇敬,浓抹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我认为王宏甲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再一次为我们塑造了人民的群雕,英雄的画卷。

  11:54【刘汉俊】中宣部《党建》杂志把塘约村作为我们的工作联系点,我们就是相互支撑的亲戚,可以常来常往,也请文学书记回去转达对父老乡亲的祝福。祝塘约村的父老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谢谢大家。

  11:55【徐能毅】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了很好的发言和讲话,刘汉俊同志做了很好的总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始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塘约村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和创建农村基层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我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三农”工作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11:56【徐能毅】王宏甲同志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深入田间地头,精心故事创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忠心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特别是关注农村基层的好作品问世,衷心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农村改革作品的好典型、好经验不断涌现,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座谈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2:00【安顺新闻网】在北京举行的安顺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毛丽 李红/文 张韬/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