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林:“僵尸企业”——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纸老虎

作者: 夏小林 日期: 2016-01-14 21:19:39

——评日本“僵尸”及胡舒立、刘世锦等借此反国企  

a05c83ecf4baedcb7b9a5ebf6fb28000.jpg

  民族复兴网编者按:国企不是没有问题,但,反国企以“僵尸企业”污名化实质上是为美帝金融战打掩护。全世界主流对于“僵尸企业”的说辞都是这个目的。日本企业的荣光,并不是日本企业没有问题,更重要是地缘政治中所处的地位。在美帝对付中国中,日本是马前卒有其利用价值。日本毕竟只是一个岛国,其体格决定了其有依附性。只要解决中国,对于美帝来说,解决日本很容易,随便一个理由封锁即可。

  一、借“僵尸”之名解构日本市场体制

  据初步的英文搜索,“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y)这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美国的金融专家爱德华?凯恩(Edward Kane)。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用这个概念解析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困境和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

  2012年2月,国内媒体发表的《“僵尸银行”会缠上欧洲吗》一文也曾提到,在爱德华?凯恩看来,日本经济“失去十年”的“成因”,是当时一些日本银行虽已资不抵债、失去生存能力,但由于政府怕其破产会引发更严重的金融混乱,于是在政府的输血下,这些“僵尸银行”(Zombie bank)还能勉强维持运转。继而,它也被用于分析银行之外的其他日本企业,即这些“僵尸企业”的出现,“同日本银行业不断向一些不良企业注资有关,注资的原因也是所谓这些企业‘大到不能倒’,但不倒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债台高筑,可勉强生存,却缺乏必要的活力。在一些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学者看来,这种困境,其实正是政府救市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结果。”[1]

  在爱德华?凯恩之后,不断有一些美国人(包括有的日本人)用“僵尸企业”来批评日本企业及其比较紧密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在实质上,这种批评已涉及否定日本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

  2011年6月,摩根士丹利的史蒂芬?罗奇曾表达了在美国可能是长期存在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他言简意赅地指出,由于政府的干预,“‘僵尸横行’严重削弱了日本生产力的增长”。“僵尸企业”是日本第一个“失去十年”的“罪魁”。[2]但问题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他及持有同样观点的美国人等可能忽略了历史对他们接二连三的讽刺:

  第一个讽刺是在日本第一个“失去的十年”中的1995年,美国《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日本公司占主导地位,上榜公司达149家,比2015年全球500强中的美国上榜公司还多出21家,总收入占所有上榜企业的37%。[3]在这种事实面前,罗奇的“僵尸横行”、“罪魁”观点是很难令人信服的。由此,在逻辑上接踵而来的尖锐问题就是:没有“罪魁”了,日本还真的存在“失去的XX年”吗?或者,到底谁是“罪魁”?

  第二个讽刺是就在日本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结束之际,2000年《财富》评选的全球500强中,仍有107家日本公司登堂入室,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4]日本并拥此经济“重装兵团”进入了第二个“失去的十年”,即现在统称的“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的“后十年”。在这“后十年”中,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显示,2005年英、德、法、日四国之间的GDP增长率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但在2010年即日本第二个“失去的十年”结束之际,它的GDP增长率却戏剧性地达到4.7%,高于美国的2.5%、德国的4.1%、法国的2.0%和英国的1.9%。[5]如果日本真以“前十年”的“僵尸横行”垫底,“后十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吗?

  第三个讽刺是近年来重新审视日本经济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使在第一个“失去的十年”期间,日本企业的赢利状况也好于欧美。[6]在这种情况下,再考虑到众多日本大公司持续入围全球500强的事实,还有多少理由说日本企业中是“僵尸横行”,及“僵尸企业”是第一个“失去十年”的“罪魁”呢?

  更为可能的是,这些情况恰恰说明,一些美国人针对日本企业提出的“僵尸企业”概念及其“横行论”或“罪魁论”,是一种宣传上的夸张、抹黑手法,严重脱离了当时日本企业的整体情况。当然,在国际市场上,日本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无疑是与美、欧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罪魁祸首”,也是妨碍美欧跨国公司自由进入日本市场的最大障碍。

  从这一段历史看,“僵尸企业”概念在美国人的嘴巴中首先出现,呼应了1980-1990年代里根/撒切尔着力推进的市场自由化、“小政府”和私有化改革,更是响应了1985年促使日本经济快速泡沫化,宏观政策出现偏差,国内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的“广场协议”。这类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在意识形态上,是根本容不得日式资本主义模式的,特别是包括其中促进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增强的比较紧密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由此,这个概念由美国人提出,并在几十年中如影随形般的主要针对日本、批评日本,进而要求解构被污名化的日式市场体制中核心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也就毫不奇怪了。

  这里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一个多年来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如日本)传统的政企、银企合作关系真被灭除了,这个国家经济的脊梁骨是不是也就被折断,其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也就被 “五马分尸”,该陷入社会动荡和长期的全面大衰退了?

  韩国张夏准教授专门分析过美国干预他国的说法、行为极具有双重性的突出问题。如美国既拥有十分紧密的、非同寻常的政企、银企合作关系(“金钱政治”、“旋转门”等),又有实施有力、密不透风、变化多端、立竿见影的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但是,它却拼命反对别国这样做。在美国,也同样存在某些银行、公司“大到不能倒”,从而需要政府救助的突出问题。所以,从此角度评论,恐怕很难说在美国人的“僵尸企业”概念中,客观性、科学性、普适性到底有几何了。

  当然,欧美也有少数人使用“僵尸企业”一词来评论其内部的某些情况。但它出现频率较高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及漫长、曲折的复苏过程中。如在欧盟,有的人主要用来它来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年来某些状况不佳的银行可能变成“僵尸银行”。在美国,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其谈国内“僵尸银行”的话题才多了一些。如索罗斯称“美可能出现僵尸银行”。[7]前罗纳德?里根总统的财政部长詹姆斯?A?贝克则继续拿日本说事儿,大声地威胁民主党的政府,“我们将面临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以及美国经历‘失落的十年’的风险。”[8]他攻击民主党的国有化建议,主张尽量用市场化、私有化而非政府强力干预方式解决美国的“僵尸银行”类问题。但民主党政府最终干预措施的强度,还是超越了贝克的弗里德曼式的“共和党意识形态”。还在2008年10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就发表讲话说,不排除将陷入困境的银行收归国有的可能性。[9]2009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继续发文呼吁,《抢救僵尸银行,让美国迅速国有化》。[10]结果呢?尽管美国政府救助大银行、大公司是偏心眼的,且经济增速差不多也接近“失落十年”了,但从2009年贝克危言耸听的言论到2015年末了,并没广泛的舆论认为 “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了。而克鲁格曼都直言了,即使银行 “僵尸”了,美国政府也应该“抢救僵尸银行”,而非国内某些人说的那样,要不加分别地对“‘僵尸企业’下手”,任其“破产”。

  另外,目前还没有资料证明“百度”上一种说法的准确性,即“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但英文资料显示,这句话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美国人彼得?科伊并非经济学家。他曾在美联社工作,后来是彭博商业周刊的经济学编辑。他拥有一个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学士学位。而称“僵尸企业”为一个有显着贬义的比喻性概念,可能比称它是学术性的“经济学概念”有更充分的理由。至于到底是彼得?科伊还是爱德华?凯恩更早提出了“僵尸企业”说法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美国人,并在同一国际背景下按照美国的自由派口味共同否定了日本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

  简言之,以上信息透露给我们的消息是:“僵尸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某类美国人为批判日本市场经济制度为其量身定制的,且一用就是几十年。其目的是为了在日本推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解构其有效的政企、银企合作关系。它更是肢解日本企业在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形成的有效机制、制度的手术刀,而非是对症下药,助其进一步完善的良药。说到底,在形形色色的自由派人士对日本市场制度(含企业制度)等的抨击中,或说,在他们抨击政府干预经济时,“僵尸企业”一词体现的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精神及政策性要求。在这之外的场合,它有时则更像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唯象论的一种衍生品,供一些人在东扯西拉时说说而已,并非什么“高大上”或“精确制导”类的东西。

  但是,日本并没有因为来自一些美国人的“僵尸”攻击就否定了国内政企、银企的“共生关系”。在一些场合下,欧美也有人用它来批评自身内部的银行、政府干预经济,甚至是进行党争。但它在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并没有被提升为一个规范的有严谨定义的学术概念。

  国内外的经验还表明,针对日本企业和我国的国企,这个词的意识形态攻击性大大超过了其比喻性的描述意义。它受到一些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的学者、官员和媒体人的青睐,是他们在媒体、论坛上玩“酷”一种时髦方式。但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鉴于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和真实用意,思想严谨的执政者还是不用为上策。

  二、篡改史蒂芬?罗奇“僵尸”观弄巧成拙

  如上述, 摩根士丹利的史蒂芬?罗奇曾批评日本“僵尸企业”“横行”,并对它在日本第一个“失去的十年”里的负面作用估计过高。不过,他并没有认为,在第二个“失去的十年”里仍是如此,而是默认此间日本企业状况有好转,经济不景气主要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了。当时,他的完整说法是,“‘僵尸’症状的先例正是‘日本病’的一个症状,也是该国‘失去的20年’中第一个十年的罪魁;在政府的鼓励下,日本银行不断为各行业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展期,推迟了重组和不可避免的破产。但随之而来的‘僵尸横行’严重削弱了日本生产力的增长,正是政策措施使破产的公司得以保留过多的员工和过剩的产能,反而令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丧失了极续的活力。”[11]

  罗奇的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日本的私营企业。因为,日本重要的国企很少,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民营化”进程了。国内一些人对罗奇这些话有兴趣,并加以篡改,主要是想借洋人的故事来混淆视听,灭除国企。

  例如,一些信奉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的中国网络主持人、媒体人就是这样做的。史蒂芬?罗奇说日本“‘僵尸’症状……是该国‘失去的20年’中第一个十年的罪魁”。但是,在搜狐财经主持人尹守革、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的笔下这句话就变味了,成为耸人听闻的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重大原因”,且言之凿凿。这两位如此做是图什么呢?且观其自言自语和自证吧。

  2013年8月5日,搜狐财经主持人尹守革利用私企控制的《经济观察报》的资料说,在国企总户数中占一半以上的《地方国企正在成为僵尸企业,曾拖累日本经济20年》。他还煞有介事地质问道:这些国企“为什么不破产?”[12]换句话说,即大部分国企“正在成为僵尸企业”,就应该“破产”。这句话很奇怪。按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说法,美国的私人大银行即使已经“僵尸”了还需政府去“抢救”,怎么中国的国企还没有“僵尸”,刚处于“正在成为”的阶段,就应该被“破产”了呢?尹守革这种恨不得立马灭国企的外行言论,是不是太“张牙舞爪”了一些?

  2015年下半年,经济学界、政府机构和党媒、政媒等反国有“僵尸企业”之声有了渐涨的兆头。同年10月26日,胡舒立也顺势发声,推波助澜,在《财新周刊》的【舒立观察】发文《调结构须埋葬“僵尸企业”》。她重复搜狐尹守革之言写道:“20世纪90年代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日本出现众多‘僵尸企业’,这是造成‘失去的二十年’的重大原因”。她并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早已提上日程,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症结在于各级政府‘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思维使然,过度强调‘社会责任’来保就业,不敢对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下手。” [13]

  两位私营单位的中、高级职员先后以“莫须有”为据,并篡改史蒂芬?罗奇的“僵尸十年罪魁论”为“二十年罪魁论”,拿着伪造的“洋令箭”施压,或要中国政府大规模“破产”尚未“僵尸”的国企,或要中国政府“下手”“埋葬”子虚乌有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这是不是契合了“图穷匕首见”的成语了呢?只是,这种对国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行为太小儿科了,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借用王小强研究员的话说,这也是一种“无厘头《大话西游》”。

  三、利用“僵尸”说者幼稚可笑

  第一,如我在《非公“僵尸企业”可能全国数第一 》中所分析,国家数据显示,“地方国企正在成为僵尸企业”或“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观点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两个媒体人编造的这些谎言,完全否定了中共中央对国企基本状况的科学评价,及关于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正确决策。

  这里顺便再提供一点新的事例和数据。以上胡舒立的话显示,她完全否认在“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里面,是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为主”。但是,第一,还在2015年2月27日,《半月谈》记者就依据非公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实况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进入调整期,多地出现陷入困境、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情况较突出。”[14]这种情况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

  第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在产能过剩突出的工业领域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52546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8197户,占比仅为5.2%。国家发改委认为,目前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是煤炭和钢铁行业。[15]数据说明,(2)在产能过剩明显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有规模以上企业7975户,其中非国有企业户数占比高达87.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比仅为12.5%;(3)在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含钢铁业)中,有规模以上企业11034户,其中非国有企业户数占比高达96.3%,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比仅为3.7%。[16](4)这种不同经济性质企业的构成状况,在工业领域其他行业(含重化工业或产能过剩行业)大同小异(细化分析需另文进行)。依此初步之论,就企业数量而言,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当以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是毫无疑问的大判断。(5)至于面临“去库存”严重挑战的房地产业,国家数据也显示,在不同性质企业的投资构成中(不含农户),私企等非国有单位占比为74%,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为26%。而91444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仅为1.9%。[17]由此可见,房地产业“去库存”的主体也绝不是国企,而是私企等非国企。

  实际上,《半月谈》关于非公“僵尸企业”的报道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的真相也是相互呼应的。

  至于在“去产能过剩”中,国企当如何,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有的行业中,虽然国企数量很少,资产占比却在50%以上。如果真要在综合平衡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包括行业周期)“去产能过剩”,那里不仅非国有企业压力大,国企的负担可能也还是比较重的。目前,这方面的科学分析亟待深入展开。但那种借口“去产能过剩”和消灭“僵尸企业”与党中央的国企改革目标针锋相对,搞什么“做弱做劣做小国有企业”,并求最终清除而后快的行为,是既无知,又可笑的,是在浪费时间。

  在此,我们还可以根据事实,利用方头括号即【】,帮胡舒立将其错话改为较正确一点的话:在一些产业领域中,“产能过剩问题早已提上日程,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症结在于政府……不敢对【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及一些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下手”。而少数人或“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或掩耳盗铃,专门拿国企说事儿,背后是有特殊利益集团的非分之想在搞怪的,是在与美国政府搞里应外合,又在想“谣翻中国”。

  当然,体制外的胡舒立并不孤单。她在体制内(包括党内)颇有几个后继之人。自2015年10月26日她妄言要“敢对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下手”后不久,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资委主管的企业研究会等就有几个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起来积极响应。

  例一,2015年11月27日,据搜狐媒体平台的《“僵尸企业”正在获得越来越清晰的定义》一文所说,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博士就响应了胡舒立的错误观点。他在微博中说:“‘僵尸企业’主要指重资产行业,……这些企业一般是国企,……地方政府对其保护有加”。[18]看来,这个曾被《北京晨报》评为“中国十大财经人物”的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员,“跟风”说话是全然不顾事实真相到底如何的。因为,国家数据显示,“重资产行业”中的“企业一般是”私企等非国企,国企并不多。

  例二,2015年12月26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15-2016中国经济年会上,世行佐利克中国私有化报告和“383方案”主持人之一的刘世锦也说了,“中国最近几年面临大的调整,其中重化工业是一个方面,同时也有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出口产业。……你没有发现有僵尸企业,他不会在那儿亏本生产。 现在去产能的问题,特别是重化工业中,相当多是国有企业,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现在严重过剩产能的行业,国有资本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退出,在这些企业资产债务重组过程中把它退出来,把这笔钱用于充实社保资金”。[19]刘世锦这些话中存在的问题,实质上与胡舒立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刘世锦作为曾经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资深的产业问题研究者和博导,(1)他怎么能不知道过剩产业中“相当多是【非】国有企业,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呢?[20]难道他已多年不看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了?(2)他说“现在严重过剩产能的行业,国有资本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退出”。但是,这些行业存在的大量非国有资本,怎么就不“我觉得应该退出”来呢?难道他想要那些“新社会阶层”或大量的资本家闷死在里面?(3)他说,“严重过剩产能的行业,国有资本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退出,把这笔钱用于充实社保资金”。试问,在所谓“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中”,中石油、中石化、中铝、宝钢及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及也存在运力过剩的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等等,是不是也要面向美欧日的跨国公司来快速实现低价出售的私有化,换笔钱来充实社保资金呢?“充实社保资金”居然也成了向外国大规模出卖重要央企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理由?!这可是有些年份的“陈谷子烂芝麻”的骗人药方了。但那些跨国公司的CEO就不担心“严重过剩产能”了?或者,那些外国CEO为了最终操控中国经济全局,宁愿响应曾经的中共高级干部刘世锦的号召,赔本赚吆喝,“吃小亏占大便宜”?看来,这个人将终生坚持让中国服用世行“毒药”及配方“383方案”,为此宁可不顾事实、不要逻辑,就是“不悔改”了。

  其实,再说开了去,社保资金有不足,哪能够轻易就说靠出售国资国企(或再加上开征“穷人税”)来解决。为什么就不可以通过建立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来解决一些问题呢?这可是一些国人、党员干部翘首以盼的“欧美模式”的一大精髓。不仅美、英、德、日等如此,就是在“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的俄罗斯,税收构成中的直接税占比也在50%以上。当然,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谈财税改革思路:直接税为主不是方向》。[21]但出售国资国企那可是有尽头的。如把真它们当“唐僧肉”来处理,其买卖者可还是常人?

  例三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单位也有领导干部紧随胡舒立、刘世锦之后。2015年12月28日,凤凰网转登国家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的文章曰:《中央出重拳!八大行业“僵尸”国企逐步退出》。该文中,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 。 “在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因国企在相关行业占比最大故将成为改革主体”。[22]这又是一个不看数据,谎话连篇,抹黑国企唯恐落他人之后的党员干部之言。他能够以数据为证,列举出“国企……占比最大”或“分布较多”的产能过剩行业吗?而他之所以喜欢这么乱说,恰如“和讯博主李锦空间”发的《国企改革供给侧面临2016年“大考”》一文所证明,是由于他本人乃美国主张私有化的供给学派的“粉丝”,及直言应大规模出售国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研究员的“粉丝”。[23]人家一弹琴,他就手舞足蹈,且引吭高歌。这也是他作为国资委的“NGO”领导人“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国资委需要这种“噪音”吗?

  至于《<人民日报>莫以“僵尸企业”抹黑国企 》中说的一些党媒对胡舒立谬说的荒唐响应,这里就不重复了。但可以补充的内容是,2015年12月11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也重复了胡舒立的观点,向国资委一副主任提出了如何解决“产能过剩以及结构调整矛盾都比较集中在国有企业”的伪问题。[24]至2016年1月,《人民日报》、腾讯网上仍然在延续这种伪说,读者可看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评论文章,及腾讯网“枕头财经”第51期(将另文分析)。

  第二,如上述,史蒂芬?罗奇说的日本“僵尸横行”(即“罪魁论”)只限于前“十年”,而非尹、胡妄言的整整“20年”。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篡改他人言论, “拉洋大旗作虎皮”的行为是非常幼稚,极易被揭穿的。

  当然,这里不妨顺便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美等国的广场协议,及20世纪90年代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引爆、加深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都是相当严重的,也是一些日本企业走下坡路、破产的重要原因。有人甚至说,广场协议才是日本经济下滑的“罪魁”。[25]在此视角上看,史蒂芬?罗奇说日本“‘僵尸’症状……是该国‘失去的20年’中第一个十年的罪魁”是否恰如其分,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经济学界对此一直都存在争论。更何况,如前所述,美国《财富》全球500强排名榜等是严重挑战史蒂芬?罗奇这种日本企业“僵尸”观的。

  2014年12月9日,美国《华尔街见闻》也曾发文,进一步质疑《日本真的存在“失去的十年”么?》。该文指出,英国金融时报的Matthew C Klein分析大量统计数据后指出,“日本和其他国家相比,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的经济表现并非一片阴霾。或者换句话来说,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其实都遭遇到了‘失去的十年’。”[26]真是的,如果日本“失去的十年”是“大多数”OECD组织成员国的普遍现象,那么,几个美国人带头单单追究日本的“僵尸横行”,而不去追究其他OECD成员国的“僵尸”问题,是不是有很不公平及罗织构陷之嫌了?而一些日本人自己也乐于这么“抹黑”自身,是不是有如某些人说的,其背后真有什么“阴谋”在作怪?

  2015年11月,第八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发表了《财团就是力量》。在该书第二章“衰退假面下的王者”(指日本)中,他引用多年来质疑日本“失去XX年”的国内外文献,分析有关数据、案例,试图“揭开”日本“失去十年”(或“二十年”)的“假面”,说明了这些年来日本“藏起来的经济实力不容小看”。在日本GDP增长率难看的时候,其GNP的表现却没有那么糟糕。同时,他对不容轻视的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及日本过去、现在的政企、银企“共生关系”也给出了正面的描述。[27]当月,和讯网亦发表了其简介文章:《揭开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惊天大阴谋》。[28]

  这些互相矛盾的现象中到底有什么文章,聪明人是应该想得到的。关键可能是“华盛顿共识者”、“美国中心论者”想否定存在政企、银企密切合作关系的“日本模式”,鼓吹所谓自由放任的“美国模式”来削弱日本。但时间长了,这种美式观点的缺陷也就越来越暴露了。在此意义上说,拿美国话“僵尸”来反对中国的国企,挟洋自重,也是要小心上洋当、受洋骗的。

  当然,“日本模式”及相互密切关联的“东亚模式”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它们更是从九天之上被贬到了九地之下。不过,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全盘否定它们的声音是减弱多了,而批评美国自由市场模式“坠落”的声音倒是增强了不少。人们开始更为冷静地来看待、评价原本就是多元化的各国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历史再一次打出了回头浪。在美国这一棵树上吊死是不值的。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对日本失去的“前十年”有什么不同评价,在这期间和“后十年”中,日本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可观的。特别是在“后十年”,即使还有几个人仍在说日本企业是“僵尸”,却已是索然无味、无足轻重。美国政府对其也是不屑一顾。

  因为,从那时至今,如果日本企业真如少数美国人说的那样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话,那么,(1)美国政府长期利用日本抑制中国的战略岂不是成了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2)美国奥巴马政府在日本“失去的后十年”中、后期,就酝酿了包括“重返亚太”内容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29]这份重要报告难道会选择“僵尸”遍地的日本充当“阿基米德支点”,——那不是明摆着的美利坚是在“沙上建塔”了吗?

  所以,在讲究实际的美国政治家看来,日本“僵尸企业”的内容及适用性也是靠不住的。在此意义上说,“僵尸企业”不过是美国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用来唬人的纸老虎。美国政府都不予采信。

  例一,2015年12月,“据美国《防务新闻》15日报道,日本当天开始在名古屋展开F-35战斗机的生产工作,多家日本公司都将深度参与其中。”[30]如果日本的重要大公司在“失去的二十年”中都“僵尸”了,肯定难在短期中恢复元气。如是,美国政府能够认可这种美、日军工企业之间较大规模的高端密切合作吗?

  例二,正是在美国政府持续不断的战略诱导下,近几年来《日本经团联呼吁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经团联要求政府支持武器贸易升至国家战略》的新闻不断传出。[31]日本大企业和经团联之所以坚决支持安倍政府修宪,一是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新战略有直接利益可图,二是趁机要求政府支持日本公司扩大包括面向OECD组织成员国等的军火出口。这些能够用于支持美国全球军事战略和供出口的军工生产能力,难道都是已烂了“20年”的日本“僵尸企业”可以具备的吗?

  例三,日本在华企业众多。谁能说其中那些在本土或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企业,居然也是日本“僵尸企业”的代表?!不要忽略了,就在一些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不断炒作日本“失去某某年”,大骂日本企业“僵尸”的时候,早在2001年4月29日,《南风窗》的记者就以《107家入选全球500强,日企经营之道揭秘》的报道提醒中国读者注意“日本经济的两副面孔”:

  “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经济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微观经济的面孔,一副是宏观经济的面孔。虽然日本宏观经济的指数徘徊不前,令人失望;但在企业方面却肯定是令人鼓舞的,企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日本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在2000年《财富》全球500强公司排行榜中,日本有107家企业入选,仅次于美国。”[32]

  如果从1991年算起,“僵尸”约10年的日本企业还能够保持这种突出成绩和国际竞争力,虽然不及老大美国,但比其他不“僵尸”的OECD组织成员国可是强多了。如此借“僵尸”一场“浴火重生”的生意经,非常划算。但认真地说,以10年“僵尸横行”为基础保持世界第二多的大而“强”的巨型公司,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事实证明,泛贬日企为“僵尸”,是严重脱离日本企业界实况的。看来,尹守革、胡舒立等人确实对日本经济的复杂面貌十分缺乏了解,才敢以“失去的二十年”和“僵尸企业”之名而“妄议”之,并以此站不住脚的荒唐言论来攻击中国的国企。套用王实甫《西厢记》的话来说,就是:你原来“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一个与此相关的中国故事是,在日本后一个“失去的十年”期间的 2005年,一批考察日本后的中国企业家也认为,日本企业的市场表现不错,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说日本企业是“僵尸”。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时任东风汽车总经理。当时,他就曾向《中国企业家》的记者说过:“尽管一些媒体和某些人认为日本的制造业在衰退,但是,如果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这一结论并不成立,至少是日本汽车工业就总体而言并没有出现衰退迹象。” [33]

  更为可疑的一个现象是,迄今为止,没人能够看到美国人或中国人公布的有关“20年”中日本“僵尸横行”的 “大数据”!另外,截止到2016年初,英文搜索还发现,就词出现的相对频率而言,在这么多年的积累下,“日本僵尸企业”的出现次数仅占“日本公司”出现次数的0.2%。而少数所谓“僵尸企业”的案例,则根本就不能够说明日本企业的全局状况,只能供以偏概全、混淆视听或某些机构炒作之用。

  四、“日企‘僵尸’20年”属意识形态攻击

  实际上,有关文献显示,在“二战”后形成的日本公司股权结构中,银行股占比是较大的。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公司股权结构中,法人股东占有比重高达69%,其中金融机构持股比重为45%,私人占有比重不到24%。进入21世纪后,情况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依然故我。在这种股权结构下,银企关系密切,银行对所入股企业的帮助是比较强的。这种银行股东对于企业的有力支持主要是出于“利益共同体”的动机或意识,与不时换届的政府并没有多少关系。日本的大藏省也不可能有多少钱来直接帮助企业。日本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除了有关法律法规和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及 “窗口指导”等之外,还利用了比较深入的官、民、学信息交流机制。

  至于如何评价异于美国的日本银企关系、政企关系现象,是它们还是“广场协议”、宏观政策、市场变化等综合性因素导致了所谓“日本失去的十年”(或20年),及它们本身的长短、优劣或虚实,各说不一,歧见尖锐,至今并无“公理”出现。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就是在“高速增长”及之后的各个时期,日本企业在正常发挥功能的时候,这种日本特色资本主义的银企关系、政企关系,始终都主要在发挥“正能量”作用。现在也是如此。

  再者,就所谓“失去的二十年”间日本企业的总体赢利状况尚可而言,也是可以否认少数美国人所谓日本“僵尸企业”多,是制度性产物的片面评价的。2013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重新审视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文章指出,在日本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过去的20年,日本企业的赢利状况也远好于欧美。”[34]

  显然,在这种微观现象面前,日本政企关系、银企关系较密切导致“僵尸横行”,实属长期衰退“罪魁”的美国式说法,是根本没有任何解释力的,更是站不住脚的。而日本长期拥有如此赢利的企业,它到底是不是“失去了XX年”,则更显得疑点重重。前面列举的各种代表性事例(如日本企业数量在全球500强中居第二位,日本GNP数据较好看)也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两点。

  简言之,少数美国人的所谓日本“僵尸企业”化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日本的国情,是华盛顿共识者等对日本模式(及“东亚模式”)的无知傲慢表现。至多也只是以偏概全,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前所述,美国政府和政治家可不是这样的书生气十足,以在区区报刊上、书籍中抹黑日本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是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依靠二十年来所谓“僵尸企业”遍地开花的“日本帝国”展开军事工业和政治战略的紧密合作,以利美国重返亚太,打压13亿人的中国崛起没商量。

  当然,美国政府也清楚,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财富》全球500强中的日本公司数量是明显下降了。但在201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日本公司排位第三,还是名列于欧洲列强之前,如德国、英国、法国等。[35]同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企业2000强中,日本公司也是排名第三,有218家入围,居然占486家欧洲入围公司的44.9%。[36]这些最新的数据说明,自“二战”结束以来的长时间中,谁要妄断“XX年”中日本企业中“僵尸横行”了,其公信力面临的危险超过“百岁老人攀枯藤”。

  五、小结

  综上所述,(1)从国际经验看,“僵尸企业”这个概念的来源、客观性、科学性,及对中国经济政策体系的适用性等是存在问题的。这个偏向性、攻击性明显的意识形态概念,其更多的作用是有利于一些美国人以“僵尸”名义去解构日本的市场经济制度(含日本企业制度),以扩大美国的霸权。但这却没有达到目的。在此意义上说,“僵尸企业”就是美国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攻击、抹黑日本市场体制的无效工具,是一只唬人的纸老虎。事实上,虽然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有起伏变化的,市场中也有一些企业走下坡路或破产,还可能存在一些政府救助企业无效的案例,但其总体实力确实不容轻视、抹黑。美国政府也不认为日本企业中“僵尸横行”,而是视其为重返亚太战略可资利用的重要经济/军工资源。(2)该概念与日本少得可怜的大型国企亦无什么关系。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它时,日本就已经开启了国企 “民营化”,或曰 “民营企业”去混改国企的进程。(3)我国的政策用语中还是弃用内容含糊不清、背景杂乱、意识形态偏向性强的“僵尸企业”这一外来词为上策。退一步说,起码也应安排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美国所等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百家争鸣”一下,彻底摸清情况后再来选择用不用它,及如何用它。(4)胡舒立、刘世锦、李锦等人拿洋货“僵尸”来猎杀中国国企,是肤浅和徒劳无功的。

  思考题:

  1、日本企业在全球500强或全球2000强排行榜上的位置不错,过去“20年”的盈利状况也超欧美企业,这是它们“僵尸化”的表现吗?

  2、如果日本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的“罪魁”即众多的“僵尸企业”不存在,那么,这个“失去的十年”的微观基础是什么?

  3、美欧国家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是有分有合,还是“刀切豆腐两面光”?为什么美国的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人说,美国也存在银行、公司“大到不能倒”,需要政府救助的突出问题?

  4、2016年1月7日,有“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说,“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如是,国内有名无实的近700万户私企,近1200万户的个体户,以及《半月谈》、浙江省政府、资本家和吴敬琏研究员等也能正视的非公“僵尸”现象,有可能被该“权威人士”“斩钉截铁”地号召消除掉吗?

  5、把消除所谓“僵尸企业”归结为“对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下手”,其后果与某些人试图将国企混改引入私有化邪路有何区别?

  

  1 刘洪:《“僵尸银行”会缠上欧洲吗》

  2 《大摩罗奇称美国「僵尸」消费者正拖累经济复苏》

  3 “世界500强”

  4 王煜昆:《107家入选全球500强 日企经营之道揭秘》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附录2-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重新审视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2013年10月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

  7 《索罗斯称美可能出现僵尸银行,延长经济下滑时间》

  8 詹姆斯。A.贝克:《美国应如何避免出现“僵尸银行”》

  9 《美政府考虑银行国有化 美国开始走社会主义?》

  10 《保罗?克鲁曼:抢救殭尸银行 让美国迅速国有化》

  11 《大摩罗奇称美国「僵尸」消费者正拖累经济复苏》

  12 尹守革:《地方国企正在成为僵尸企业 曾拖累日本经济20年》

  13 【舒立观察】《调结构须埋葬“僵尸企业”》,2015年10月26日《财新周刊》

  14 王政 裘立华:《占用资源不产生效益,“僵尸企业”出路何在》

  15 《发改委:五举措化解过剩产能 煤钢是改革重点》

  16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有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计算。

  17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中有关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数据计算。

  18 《“僵尸企业”正在获得越来越清晰的定义》

  19 《刘世锦:为何卖出一吨煤亏本200块企业还继续生产》

  20 方头括号及其中的话为引者所加。

  21 刘明霞:《楼继伟谈财税改革思路:直接税为主不是方向》

  22 刘丽靓:《中央出重拳!八大行业“僵尸”国企逐步退出》

  23 李锦空间:《国企改革供给侧面临2016年“大考”》

  24 《对央企提质增效和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意见政策吹风会》

  25《日本1952——2007GDP增长率分析》

  26 程俊:《日本真的存在“失去的十年”么?》

  27 白益民编着:《财团就是力量——“一带一路”与混合所有制启示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11月,第35-62页。

  28 《揭开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惊天大阴谋》

  29 王晓夏:《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

  30 《日本组装首架F35战斗机 希望凭此对抗中国歼20》

  31 裴军:《日本经团联呼吁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

  余鹏飞:《日本经团联要求政府支持武器贸易升至国家战略》

  32 王煜昆:《107家入选全球500强,日企经营之道揭秘》

  33 《中国企业家眼中的日本企业》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重新审视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2013年10月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 网日本频道特稿

  35 《2015年财富世界全球500强排行榜》

  36 《 2015年全球企业2000强:中国四大行包揽前四》

  编辑:墨家之言      来源:草根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