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贫解字看古人造字的价值观

作者: 吴丽跃 日期: 2015-11-30 17:33:47

  贫,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极为普通的汉字。与贫相关的生活现象都是人们意欲改变的对象。诸如:“贫穷”、“贫困”、“贫乏”等。而“脱贫致富”则是人们向往的、追求的人生目标。一个在字体结构上完全是“分钱〔贝〕”后“有钱”的“贫”字,怎么会与“穷”、“困”、“乏”千丝万缕呢?

  其实,“贫”的寓意与演化有一个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在造字时的最朴素、也是最具哲理的价值观。是对阶级社会的一个评判标准,也同时表达了远古先民所设想的、所渴望的社会大同与集体主义的原始的、也是终极的美好理想。

  贫的原始结构符号并非是现如今的造型。它的最初象形是由“宀”与“分”组成。“宀”,是“家”的表义;“分”,自然就是“分割”。“贫”的原始意义就是“分家”。之所以“分割”都带有“刀〔刂〕”。表明这种“分割”不是温和的,不是集体的愿望,甚至是“武力”的“流血”的。

  由于“分家”必然涉及财产,于是,“贫”就被更直观地演化产生了今天符号的“贫”。“贝”的原始本义是“币”,即:“货币”,引申为“财产”、“财富”。许慎《说文解字》曰:“贫,财分少也。”

  “财分少也”,并且逐“分”逐“少”,自然就要走向“贫”——“贫穷”、“贫困”、“贫乏”的了。

  由此可见,炎黄祖先的智慧与愿望。人们是不希望“贫”的,因为“分家”、“分割财产”而造成了“贫”,于是人们就更不愿意“分而私有”的社会性质。反之,先民们在他们走向阶级社会之初,就已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应该是“共同”的、“集体”的。这也反映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现状的认识,而又由此上升到了审美取舍的社会价值观。

  耳目眼皮下现实的贫富悬殊,已大大超过了国际控制标准的临界点,在暴发了少数先富起来的奸商、贪官的同时,造就了广大的贫穷、贫困、贫乏的贫民群体。这,不正是对社会主义大家庭实行“分家”,对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予以“分割”所造成的吗?

  如果我们还要继续“贫”〔分而私有〕下去,那么,我们80%的人民群众就将更加恶劣、更加悲惨地、成几何悬殊般地“三贫”〔贫穷、贫困、贫乏〕下去。预想依靠暴发户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那只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马云就放言:“大公无私是最大的私”,他能慷慨解囊施舍于人吗?贪官动则搜刮上亿民脂民膏,他用得完吗?靠他们“扶贫”?见鬼去吧!

  只有消灭了私有化的“贫”,才能消灭生活状态及其不公平的贫!

  从中国的汉字造型及其寓意,就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