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书包里,悄悄塞进了什么?

作者: 茴香豆 日期: 2025-02-19 12:22:34

  2月14日,湖北黄冈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一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要求家长为孩子订购学生奶,并在家长拒绝后放出狠话:“我丑话说在前面哈,以后有什么要求最好别找老师,不会有求必应的。”面对家长的质疑,校方回应道:“老师的话确实不合适,但上面对学校有压力,要求50%的人定牛奶。”这话说得直白,背后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这不是老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甚至更高层级推动的结果。

  很多人把这件事看作一次“乱收费”或者“霸王条款”,批评学校不该强买强卖。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张更大的资本网络,一种更深的操控逻辑。

  我们得先弄明白,这份牛奶到底是怎么推到家长面前的?显然,不是家长主动去要,也不是学生自己想喝,而是通过学校、老师强制推销过来的。再往上追,校方也承认,这是“上面有压力”,要求学校完成50%的订奶任务。这里的“上面”指的是谁?极有可能是与牛奶企业有合作关系的有关部门或者地方**。在这张利益链条中,牛奶企业负责提供产品并获利,有关部门或者地方**可能获得企业的回扣或者政绩,学校负责完成指标,老师则成了“销售员”,家长和学生则是被收割的对象。

  这么一看,问题就清楚了:这是资本与官僚合谋,通过教育系统强制推销产品,把学生变成消费对象的过程。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资本逐利的商店。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长见识、学本事,而不是被迫消费,甚至因为不消费就要被老师穿小鞋。可是,在资本无孔不入的今天,就连学校这片看似“圣洁”的土地,也成了资本获利的市场。

  这里面最让人气愤的,就是资本包装出来的“健康”外衣。牛奶公司打着“补充营养、促进发育”的旗号,把学生奶吹得天花乱坠,好像不喝牛奶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牛奶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当然不是。牛奶只是普通的营养品,和豆浆、鸡蛋、蔬菜一样,只要饮食均衡,完全可以不喝牛奶也能健康成长。但在资本的营销攻势下,牛奶被神化了,仿佛只有买了他们的产品,孩子才能“更聪明、更健康”。

  更荒谬的是,这种包装和推广不光出现在广告上,还通过学校、老师这种具有权威性的渠道强制灌输。老师原本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却被迫成了资本的打手,为了完成订奶任务,不得不威胁家长:“以后有什么要求别找我。”这样的场景,何其荒唐!教师的职业尊严被消费指标压得粉碎,家长和学生则在这种强买强卖中被裹挟。

  再看看学校的角色。校方一句“上面对学校有压力”揭示了官僚体系与资本勾连的实质。教育系统中的官僚并不生产价值,但他们掌握着资源分配和政策导向的权力。在资本面前,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站在家长和学生一边,抵制这种商业化的入侵;要么站在资本一边,配合完成销售指标。显然,许多教育官僚选择了后者。为什么?因为资本不仅有金钱,还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给教育部门施加压力,甚至影响政绩考核。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这些官僚甘愿和资本勾连,把学校变成推销产品的场所。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卖个奶吗?至于上纲上线到资本渗透、官僚勾结吗?问题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卖奶,而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灌输和教育商品化的表现。试想,当学生从小就在学校被迫消费、被灌输消费主义观念,他们长大后会怎么看待生活、怎么看待社会?很可能,他们会变成被资本牢牢控制的消费者,认同“只有花钱才能获得更好生活”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资本并不满足于只卖牛奶,今天是学生奶,明天可能就是学习机、辅导班、甚至各类“素质教育”产品。一步步地,学校将彻底沦为资本获利的平台,而教育本身则被消费和商业化所侵蚀。

  不过,资本的渗透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家长的反抗就是裂缝的开始。这次事件中,家长敢于站出来拒绝强制订奶,并质疑老师和学校,这已经是在资本市场逻辑中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表面上是对学校的不满,但背后则是对资本与官僚合谋、压榨普通人利益的控诉。这也证明了,资本虽然无孔不入,但它所到之处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

  教育,不应该沦为资本获利的商店。老师,不该成为资本的打手。学生,也不该被迫卷入消费的旋涡。面对资本对教育领域的入侵,我们不仅要看到事件的表面,更要看清资本、官僚、消费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反对强制订奶,不仅是为了保护家长的钱包,更是为了守护下一代的思想和未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