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十几年前,曾经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第五项修炼》风靡一时,其实很多对老外顶礼膜拜的人并不知晓,这本书的道器变通之基与另一本书不能说没有关联。那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比较系统论证了学习型社会与个人终身学习的关系,而这本书的主编是法国前总理富尔,对,就是他当年充当了戴高乐总统和毛主席之间的信使,为中法建交发挥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他在1960年代访问中国,详细了解新中国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的发展进步——道器变通。那个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毛主席对法国对西方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文化影响,这就是毛泽东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后来的影响更大。1960年代中后期,西方年轻人崇拜毛主席,学习毛主席思想可以说是蔚然成风。富尔主编的那本书,也可以说是进一步扩大了毛泽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毛主席当年不就是在世界上第一次领导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吗?而此前早在“新民学会”那个时候,不就是领导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吗?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到《五七指示》,那不都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吗?那不都是由器而道,由道而器的过程,毛主席的道器变通深刻影响西方文化,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纪录片《毛泽东》第二集历史的选择片段:各国政要评价毛主席
在马恩列斯之后,毛主席在道器结合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整体上对全人类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至于像尼克松、基辛格这样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副居高临下姿态的美国政要,在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面前自然地放下身段,甚至表现出毕恭毕敬的姿态来。这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毛泽东文化就是“遇强不弱,遇弱不强”的。
01
毛主席会见富尔夫妇
早在1957年6月外交学会就邀请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他回国后出版了介绍新中国的书《蛇与龟》,呼吁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大胆的开放政策。1963年10月,富尔带着戴高乐总统关于希望恢复两国正常外交关系的亲笔信,作为外交学会的客人再度访华,受到毛主席,以及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富尔表示,14年来法国一直没有承认中国,这是一个错误,所以应该由法国来走第一步。经过多轮谈判,双方就建交程序取得共识,为次年中法正式建交扫清了道路。图为1963年11月2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上海接见富尔及其夫人时的合影。
1964年1月27日,东西方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高瞻远瞩的决定使中法两国走到一起,中法建交——开辟了中法关系新纪元。
毛主席外交上的道器变通,可以说惊心动魄,同时又是波澜壮阔。
法国前总理富尔,我们应该很熟悉,流传很广的各国政要评价毛主席里面,有一位法国人就是他。
富尔夫妇以旅游者身份来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7年5月30日。
当时他们谈的还是很投机的,毛主席曾经跟他讲了他自己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其中有一句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指的是龟山、蛇山间的长江大桥。
富尔夫妇为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回去后富尔做写了一本书,此书对中法关系后来的发展,在文化上起到了很深很广的作用。
这本书叫《龟山蛇山》。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显然他是从毛主席的诗词中受的启发,龟山、蛇山需要架一座桥梁,天堑变通途。中法之间也需要架设这样一座桥梁,意思是说我富尔可以起这个作用,后来戴高乐总统正好派他来谈判建交,也是让他起了这样一个作用。
富尔明确说:“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逸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辞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这位革命者带着人道主义的气息。单是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创新。”
是否可以说,毛泽东文化在抗美援朝之后,成了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全球所有有识之士不得不关注的东西,因为他们的关注西方世界必然会产生响应的道器变通之变,善于调查研究的毛主席密切注意到这样的变化,从而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作出有益于中国有益于世界的战略安排。这样中外文化的影响形成联动机制,而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这对矛盾中,无疑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毛泽东文化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1971年10月联合国通过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封锁中国的政策行不通,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国际事务中行得通。这以后,毛泽东文化对全球包括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只能会更大。富尔主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02
—
毛泽东文化在法国在西方社会是现实的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国有一群毛主席的“专业粉丝”。这群人数量很大,且几乎个个是名人。这些“专业粉丝”是怎样形成的呢?1968年,法国发生“五月风暴”。“风暴”从巴黎大学开始,大批学生集会抗议反越战学生遭逮捕。抗议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不久后,全法学生都加入其中,上千万工人也行动起来。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就是当年的一名抗议学生。如今,他仍是毛主席的崇拜者。
有位在法国的华人说:“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思想对法国青年简直是种‘诱惑’,它激起了法国青年的反叛精神和改变世界的愿望。”与他一样,“很多青年都崇拜毛泽东”,因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敢于同强权作斗争,不屈服于外部压力。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成为当年抗议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当年的那批青年学生,如今有很多都成了法国社会的名流,比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贝尔纳·德博尔,《解放报》刚刚离任的总编塞尔日·朱利,2007年大选热门人物之一霍郎德·卡斯托,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左派无产阶级组织领袖阿兰·热斯马尔……数不胜数。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称,毛泽东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人。也有人说,毛泽东的影响不限于一代法国人,因为当年的那批青年人,如今早已为人父母,他们会将自己对毛泽东的情结,在言传身教中传给子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有一篇文章《毛泽东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作者:[美] 安德鲁·罗斯 美国纽约大学,译者:吴一庆:美国芝加哥大学 。这是从正面来解读的。实际上,毛主席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直接的感受,其实更多来自反对他的人的言论和行动。毫无疑问,毛主席是懂西方文化的,因为毛主席深悟西方文化之道,所以才能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
【总之, 毛所说的“文化” 主要并不是指书本或艺术家, 它与改造人的主体性更有关联。培育新的社会人格和心态的努力取决于是否能彻底清除自身内部的资产阶级思想。在这方面, 毛的先辈是如葛兰西这样的思想家。葛兰西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创造“新人”。与毛同时代的格瓦拉也提出类似的“社会主义新人” 的概念。
如果正如本文所力图证明的那样, 西方左翼文化政治的道路的确受到了毛主义宏伟的抱负的影响, 它却只能在一个备受限制的环境下始终谨慎从事。但令人可喜的是, 整个社会变革和改造规划的精神不仅保留了下来, 更延伸到资产阶级思想以外的新领域, 如废除家长父权和异性恋霸权以及白人中心主义等等。除了那些由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派所驱动的人(那种也许才是最纯粹的认同政治形式), 右翼的文化斗士并没有可堪与毛主义比拟的蓝图, 他们最主要是受反动的精神所驱动。】
请注意——法国著名思想家萨特、阿尔都塞、罗兰·巴特和福柯等都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又影响到美国的文化批评界和社会运动甚至社区生活, 甚至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观。
再看看尼克松改变中美两国敌对状态的想法是何时产生的?
1967年10月,美国参议院尼克松在《外交》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越战之后的亚洲》的文章。
在文中,尼克松弹了老调。他依旧按照美国的逻辑,强调了中国的“威胁性”,力促美国人意识到“来自共产党中国的当前以及将来的危险”,并提出美国从越南撤军后,亚洲须建立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在内的“地区军事集团”应对中国这一“亚洲迫在眉睫的威胁”。
毛主席对于尼克松“弹的老调”不怎么在意,倒是对于尼克松在文中新的说法给予了足够关注。
尼克松说:
“ 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