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试渡队伍立了大功

作者: 孙瑾 日期: 2017-12-17 10:22:01

  粉碎敌人“把乌江变成第二个湘江”的妄言,声东击西突破乌江——

这支试渡队伍立了大功

  黎平会议后,红军挥戈西指,向黔北挺进,一路斩关夺隘,横扫黔敌,把十几万敌军远远地甩在湘西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得蒋介石企图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计划完全破产。红军继续向西北方向运动,离乌江越来越近。

  兵分三路,抢占有利渡河点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水宽流急,地势险峻,两岸悬崖绝壁,无法攀登,河中暗礁栉比,摆渡极难,自古便有天险之称。然而,渡江北上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抉择,也是摆在红军面前唯一正确的路。

  兵贵神速。1934年的最后一天,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发出《野战军北渡乌江行动的部署》,对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及军委纵队渡江作战做出详细部署。遵令,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乌江飞速逼近。

  担任前卫团的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率先到达乌江边,抢占江界河渡口。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进至回龙场渡口,红三军团第5师第13团到达茶山关渡口。三路人马都在紧急拟制最易实现的渡江方案。

  新年的第一天,雨雪纷飞。时任第2师第4团团长的耿飚、政委杨成武披蓑衣、踏草鞋,化装成当地老百姓,亲自侦察,发现江界河渡口大道有敌人重兵把守,工事火力都较强,强渡不可能,而位于其上游五百米处,虽地势险要,但南北两岸都能勉强上下,且敌人兵力较少,是渡江较为有利的地方。于是制订了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小道的渡江方案。

  两次试渡,皆因水宽流急告败

  第二天一早,部队将架桥材料搬到渡口边,吸引敌人注意。佯攻开始。果然对岸敌人不断向我方射击。试渡的最佳时机到了。第4团组织了18人的试渡队伍,个个都是游泳好手。首批试渡的7名红军勇士,一人背着一把驳壳枪,站在茫茫大雪中,面朝奔腾的江水,犹如7尊巍然的雕像。领队的是3连连长毛振华,这位在湘江边长大的苦孩子得知要试渡乌江,率先主动请缨。7位勇士接过杨政委手中的壮行酒一饮而尽,纵身跃入冰冷的乌江中。然而,由于水流太急又宽,加之敌人火力阻碍,准备架桥的绳索无法拉到对岸,8人虽已登岸,但无济于事,只得返回。其中一人因受冻过度,无力游回,被激流卷走了。第一次强渡失败。

  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江水汩汩作响,第二次强渡正在悄悄酝酿。第4团1营18名战士,集结江边,蓄势待发。1连5名战士首先登上了工兵赶制的双层竹筏,往江中划去,敌人并未察觉。紧接着,毛振华率4名战士,带着一挺机枪,登上第二只竹筏划向对岸。20多分钟过去了,一直没有动静。一个多钟头后,第一只竹筏上的五名战士沿岸走了回来,报告说,因水流太急,又辨不清方向,竹筏划到江中被冲向下游岸边,没能渡过去,他们只得弃筏沿岸摸索着回来。此时,第二筏的毛连长仍毫无消息。经商议,决定冒险再划一筏,然而,第三只竹筏划至中流,便无法再前进,不得不折回。第二次试渡又告失败。

  三渡告捷,全线突破乌江天险

  第三天,敌人提高了警惕,在大道上及强渡点背后的山上增加了哨篷,并时有迫击炮向我岸射击。时间拖得越长,危险越大,成功渡河的希望越渺茫。上午9时,强渡又开始了。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十多名战士分乘三只竹筏一起向对岸划去。划筏的竹篙接连被敌人打断三根,勇士们顾不了那么多,拼命地划着。两岸火力正酣密时,三只竹筏终于靠岸。正在此时,敌军岗哨下的石崖里,突然蹿出几个人,向敌射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三个竹筏上的勇士们趁机登岸,合力摧毁了敌人的河岸工事。大家正疑惑呢,有人认出那几个人正是昨晚消失的毛振华等人。原来,他们昨晚就渡过来了,但由于没等到后续部队,只好隐蔽,等待时机。

  第4团经过两天强渡,突破敌人的河防工事,占领了滩头阵地。此时,军委工兵营和干部团工兵连赶来支援,架设浮桥。由一个个竹排连接而成的浮桥迅速向对岸延伸,很快,跨过乌江。下午,红一军团和军委纵队浩浩荡荡从浮桥上通过。黄昏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踏上浮桥。毛泽东走到桥中间,高兴地说,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筏架桥,世界上都没有。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第1师在回龙场渡口强渡成功。红三军团也于4日在茶山关渡口过江。至此,三路人马,约两万红军安全摆渡过江,全线通过乌江天险,歼灭、击溃敌军六个团,粉碎了敌人“把乌江变成第二个湘江”的大话。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