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七不”

作者: 沈小勇 日期: 2017-01-06 22:40:31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最合适不过的评价。我们不但要继承钱老在科学方面的创新和成就,更要继承他实事求是、勇于拼搏,特别是淡泊名利、献身学术的精神。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展示了钱学森的航天人生和求学经历。许多物件、论文特别是书信再现了钱老当时的所思、所想,图书馆还放置了钱老生前的许多图书,还原了钱老的书房,让我们深深被钱老的科学精神和人生境界所感动。

  最让人感慨的或许是挂在墙上的涂元季在《科学在心,视金钱名利如浮云》中提到的钱学森的七条治学与处事原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精神?需要什么样的心境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钱老的这七条原则非常具体,而且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有很多学者以题词、写序、参加论证和评审、身兼多种职务为荣耀吗?这也启发人思考在现时代学者到底应该保持何种本色?科学家也好,学者也好,应该如何衡量自身的成功,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的职业边界呢?

  钱老在自己的书信中其实还提到很多“不”该做的事情,如不去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借公款出国旅游、不接受任何礼品,不同意为他立塑像和立功德碑,也不同意为他写传、拍电影、电视剧,甚至反对将他住过的房子列为故居等等。这些具体的“不”,每一条都令人反思。从他的书信初步统计来看,钱老推辞做顾问、名誉主席等,推辞写序、题词、塑像和获奖等,拒绝参加成果鉴定会和别人提出的联合署名等,总计不下140次。比如1988年和1992年,钱学森就两次写信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请求免去其院士称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曾经这样评价钱老:“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对于钱老来说,这是最合适不过的评价。在现时代,我们除了继承钱老在科学方面的创新和成就之外,更要继承他实事求是、勇于拼搏,特别是淡泊名利、献身学术的精神。

  钱老在书信中多次强调:“科学是老老实实的,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他以虔诚态度对待科学,在科学面前,名利又算什么?他还多次在信中写道:“我的功过,我死后人民自有评说,现在不是时候。”“千古功罪,自有评说!”“我对此事无所谓,世事云烟而已!”等等。如果不是将科学和学术作为一种信仰,将科学研究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民族和国家,又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呢?

  把学术研究作为信仰,才最终成就了钱老一生。作为一名学者,应当在任何时候都将学术成果和学术质量看成最高的人生追求,追求学术精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方面,而不是应酬方面。应当让学术精品成为衡量学者的唯一标准,不断追求自我的超越和创新,不断放弃不属于信仰的名利附属物,这样才不愧为现时代的真正学者。

  沉潜学问、安贫乐道,不亦美哉?这是钱老一生的大美,也是钱老治学与处世留给我们最有意义的财富。